摘要:翻譯與比較文學關系密切。翻譯促動了比較文學的誕生,并成為比較文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在當代翻譯研究中,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比較文學翻譯研究與通常意義上的翻譯研究有何不同?其研究對象和目的是什么?比較文學開拓了哪些翻譯研究層面,在當代翻譯研究中有何獨特的學術意義?文章從梳理翻譯與比較文學的關系著手,闡釋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研究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研究目的,探討了比較文學研究方法與當代翻譯理論的互鑒、互補之處,揭示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在翻譯研究領域中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文學關系意識;系統(tǒng)理論;影響與接受
中圖分類號:I046A009809
翻譯研究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很長時間都處在比較邊緣的地位,這與人們對翻譯以及對翻譯研究的認識有關。翻譯過去被認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譯研究,也長期停留在“如何譯”、“如何譯得好”這樣的語言轉化研究層面上。1970年代開始,翻譯研究出現(xiàn)了“文化轉向”,拓展了傳統(tǒng)翻譯研究的空間。而人文社科學者也“發(fā)現(xiàn)”了翻譯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出現(xiàn)了人文社科領域的“翻譯研究轉向”。不同學科領域對翻譯的重視,以及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里應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蕩,形成了當代翻譯研究豐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豐富而多元的當代翻譯研究中,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那么,翻譯為何成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比較文學開拓了哪些翻譯研究層面,它與通常意義上的翻譯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聯(lián)系?翻譯研究者常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惑。為此,本文從梳理翻譯與比較文學的關系著手,闡釋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研究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在當代翻譯研究中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一、 比較文學視域中的翻譯
文學的跨民族、跨文化傳播,是比較文學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翻譯。歌德“世界文學”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譯而觸發(fā)的。歌德發(fā)表關于“世界文學”談話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國、英國等國翻譯發(fā)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剛剛在巴黎上演。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學”的主張更為直接的思想觸發(fā)點,則是他讀到了中國作品的譯本。歌德看到,隨著文學、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學可能會匯合。他在這種趨勢下提出的“世界文學”概念,后來成為比較文學學科建立的理論濫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催生了比較文學。
意大利比較文學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譯無疑是不同語種間的文學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應當是比較文學的優(yōu)先研究對象”。①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強調:“翻譯帶來了新的觀念、新的文類、新的文學樣式”,“是促進文學史中信息流形成的關鍵方法,因此,任何比較文學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譯史置于中心位置”。Susan Bassnett,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2006, 3(12), pp. 311.但早期的比較文學,只是把翻譯作為考察文學傳播和影響考據(jù)的線索。至于將翻譯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并對如何認識翻譯、如何研究翻譯提出學術觀點,則要到20世紀30年代。
法國比較文學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在《比較文學》(1931)的第七章《媒介》中,討論了“譯本和譯者”研究,對如何研究譯本和譯者提出了富有啟迪性的意見。他認為,譯本研究有兩個方面:第一,將譯文與原作比較,看是否有增刪,以“看出譯本所給與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風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給與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第二,將同一作品不同時代的譯本進行比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變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對于各時代發(fā)生的影響之不同”。關于譯者研究,他最早提出了應注意譯本的《序言》,因為它提供了“關于每個譯者的個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或自以為采用)的翻譯體系”等“最可寶貴材料”。[法]梵·第根:《比較文學論》,戴望舒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78頁。
梵·第根《比較文學》中提出的“譯本和譯者”問題,開啟了比較文學領域翻譯研究的先河。其他比較文學家,如法國的基亞(MariusFranois Guyard)、布呂奈爾(Pierre Brunel)、畢修瓦(Claude Pichois)和盧梭(AndréMarie Rousseau),德國比較文學家霍斯特·呂迪格(Host Rüdiger),羅馬尼亞的迪馬(Al Dima),斯洛伐克比較文學家朱里申(DionAy'z ADˇGuriAsˇin),日本比較文學家大塚幸男等,也都強調了文學翻譯研究的重要性。比較文學論著幾乎都有專門的章節(jié)來論述翻譯問題。比如,日本比較文學家大塚幸男在《比較文學原理》(1977)的第八章《譯者與翻譯》中,提出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內容的七個方面的問題:(1)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問題;(2)翻譯創(chuàng)造的文體問題;(3)直譯與轉譯問題;(4)自由翻譯、竄改及改編問題;(5)同一作品的不同譯本比較問題;(6)譯者序言及解釋問題;(7)初譯本的評價問題。[日]大塚幸男:《比較文學原理》,陳秋峰、楊國華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0112頁。蘇珊·巴斯奈特的《比較文學批評導論》第七章《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專門論述比較文學中的翻譯問題,她認為,翻譯研究吸收了語言學、文學研究、歷史、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民族學等理論,體現(xiàn)了很強的跨學科特征,是一個對比較文學未來發(fā)展具有深刻意義的研究領域。她甚至提出: “應當將翻譯研究視為一門主要的學科,而把比較文學看作一個有價值但是輔助性的研究領域?!盨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p.161.
早期的比較文學注重文學傳播的路徑及媒介,有專門的“媒介學”(mediology)研究領域。文學傳播中,翻譯和譯本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和媒介,而受到特別的關注,后來成為比較文學獨立的研究領域。隨著對翻譯性質認識的加深,當代比較文學逐漸用“翻譯研究”概念來取代“媒介學”,即將原來的媒介學研究內容,都納入了翻譯研究的范疇。
二、 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對象與目的
既然是從比較文學角度來研究翻譯,就自然體現(xiàn)了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研究目的,由此而與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不同。
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以原文為中心(source–text oriented approach),通過譯文的對比,辨析優(yōu)劣,評判高下,以此探討如何才能譯得好,如何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為翻譯實踐提出標準,對翻譯質量提出批評。這樣的翻譯研究,對指導翻譯實踐來說,很有價值,也很有必要,但從學術研究角度來說,則缺乏思想深度和學術性。王宏志就指出: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拿著譯文,對照原文,不是說這里妙筆生花,那里寫盡丹青,就是說這一句理解錯誤,那一句不夠通順。必須承認,這樣的所謂翻譯研究,對這門學科造成太大的損害”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60頁。。
從梵·第根在《比較文學》中提出的翻譯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文學從一開始,在對翻譯的認識和研究思路上,就與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有很大不同。比較文學,即使是進行譯文與原文的對比,也不是對翻譯的優(yōu)劣做出評判,更不是為了建立某種翻譯標準,而是希望通過對比,“看出譯本所給與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風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并由此分析譯本所塑造的作者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同一作品不同時代譯本的比較,考察文學觀念、文學風尚的變化,以及不同時代、不同的譯本對譯入語作家的影響。
比較文學翻譯研究,雖然也涉及通常翻譯研究上的翻譯問題,但旨歸不在翻譯,而在文學。因此,比較文學把譯本作為文學作品來看待,而不論其是否忠實、是否譯得好。約瑟夫·T.肖(Joseph T. Shaw)指出:“現(xiàn)代翻譯家往往完全忠實于原著的形式和內容,盡量用新的語言再現(xiàn)原作的風貌,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翻譯作品沒有被看作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得到足夠的研究?!雹堍茛轠美]約瑟夫·T.肖:《文學借鑒與比較文學研究》,盛寧譯,見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36、36、36、42頁。在比較文學看來,譯本無論好壞,都有文學研究價值,因為“水平最差的譯者也能反映一個集團或一個時代的審美觀,最忠實的譯者則可能為人們了解外國文化的情況做出貢獻。而那些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則在移植和改寫他們認為需要的作品”[法]基亞:《比較文學》,顏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20頁。。比較文學關注翻譯的選擇與譯者的關系,關注翻譯的時代性、可接受性及其文學影響?!懊恳粋€翻譯者多多少少都在使他的譯作符合自己時代的口味,使他所翻譯的過去時代的作品現(xiàn)代化?!薄白g者對原作有一種‘選擇性共鳴(elective affinity),即使他的譯文不能盡原文之妙,他選擇哪一部作品進行翻譯,至少可以反映出他對這部作品的共鳴?!雹?/p>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較文學不是主張,更不是推崇不忠實的翻譯,而是看到不同文學有不同的文學傳統(tǒng)和閱讀審美方式,要達到文學傳播和接受的目的,“外國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往往要經(jīng)過更改和翻譯,對本國文學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影響,因為只有這種形式才能被文學傳統(tǒng)所直接吸收”⑤。因此,即使是不忠實的譯本,比較文學也不是簡單地加以否定、摒棄,而是注意考察其在譯入語文學系統(tǒng)中是否發(fā)揮過文學影響作用,有無文學和文化價值。
通常的翻譯研究,往往關注對翻譯過程、翻譯策略等譯文層面上的研究。比較文學翻譯研究,重點不在譯文層面,而是關注文學翻譯的前后兩個階段上發(fā)生的問題,即翻譯選擇和譯本出版后在譯入語文學的影響與接受,即考察“哪些因素被吸收了,哪些被轉化了,哪些被排斥了”,尤其是“借用或受影響的作家將他所吸收的東西做了什么,對所完成的作品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⑥
比較文學從文學、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文學翻譯,其前提是比較文學的立場、目標,要體現(xiàn)比較文學的意識,也就是說,研究的出發(fā)點、目標、研究內容,都應體現(xiàn)比較文學的性質。如果離開了比較文學的立場,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就會趨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而不能實現(xiàn)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目的及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因此,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翻譯研究,分析兩種文學、文化的相互關系及其特質,分析文化對話、溝通、文學關系建構的復雜性,探討文化間的可通約性以及文學的共同性(即錢鍾書先生所說的共同的“詩心”與“文心”)。因此,非文學翻譯研究不在其研究范圍。一般性的文學翻譯問題,如果不是以文學關系為研究出發(fā)點,不是從文學、文化關系角度來探討翻譯問題,也不屬于比較文學翻譯研究范疇。
簡言之,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就是翻譯文學研究。
翻譯文學不僅是中外文學、文化交流的主要中介,同時也參與了譯入語文學的生產(chǎn),豐富和拓展了譯入語文學的表意和閱讀空間。其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翻譯文學對作家的影響。人們在談論外國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影響時,往往忽視這樣的事實,即大多數(shù)作家對外國文學的借鑒,并不是直接地閱讀原著,而是借助于譯本。也就是說,影響文本不是原作,而是譯作。文學翻譯的選擇傾向、翻譯的種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家的世界文學視野;譯者的闡釋,直接影響了作家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認識;譯文的語言特征、語言風格則影響了作家對作品形式特征的感知和把握。因此莫言說:“我不知道英語的??思{和西班牙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什么感覺,我只知道翻譯成漢語的??思{和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什么感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受到的其實是翻譯家的影響?!蹦裕骸段遗c譯文》,見上海譯文出版社編:《作家談譯文》,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237頁。約瑟夫·T.肖(Joseph T. Shaw)指出:“即使有了一個能夠閱讀外國作品原著的讀者群,或者一個通過媒介語言能夠閱讀原著的讀者群,一部作品在被翻譯之前,仍不真正屬于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作品經(jīng)過了翻譯,經(jīng)常會有一些人為的更動,也會有一些釋義,然而,在吸收和傳遞文學影響方面,譯作卻有著特殊的作用。直接影響往往產(chǎn)生于譯作而不是原作?!盵美]約瑟夫·T.肖:《文學借鑒與比較文學研究》,盛寧譯,見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40頁。
近年來,達姆羅什(David Damrosch)關于“世界文學”的新觀念及其世界文學研究方法,為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同時也為文學、文化關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啟示。達姆羅什認為:“世界文學不是一套讓人難以捉摸的固定的經(jīng)典,而是一種傳播和閱讀模式。”④⑥⑦David Damrosch,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5; p.281; p.22; p.24.他特別強調世界文學形成中翻譯的重要作用,指出:“世界文學是從翻譯中獲益(gains in translation)的文學?!雹芊g是文學傳播、流通的最主要媒介,沒有翻譯,也就不會有世界文學。翻譯,連接起兩種文化,并促成了它們的對話與協(xié)商。達姆羅什從“世界文學是從翻譯中獲益的文學”觀點出發(fā),探討作品如何經(jīng)由翻譯進入兩種文化交織的空間,而成為世界文學。
在達姆羅什看來,世界文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學關系,這個關系所構成的文學場域,就是世界文學產(chǎn)生的空間。達姆羅什用“橢圓形折射”(elliptical refraction)的比喻來形容這個世界文學場域:“譯入語文化與譯出語文化分別作為兩個焦點,建構起一個完整的橢圓,其中即為世界文學。它既與兩種文化彼此相連,但又不僅僅受制于某一方?!盌avid Damrosch, “World Literature, National Contexts,” Modern Philology, 2003, 100(4), p. 514.這個文學場域中,充斥了兩種文化的磁力,文學場因而也是文化磁力場,在此空間中的文學作品(通常是譯作),受到兩種文化的制約,其存在方式和形態(tài),是兩種文化合力的結果。因此,此間的文學作品在內容和形態(tài)上已發(fā)生了變化,其已不完全是原初文學作品,而是既有原初民族文學的特點,又帶有譯入語民族文學的投射?!八凶髌芬唤?jīng)翻譯,就不再是其原初文化的獨特產(chǎn)物;它們都變成了僅僅‘始自其母語的作品?!雹蕖爱斠粋€作品進入世界文學,它就獲得了一種新的生命,要想理解這個新生命,我們需要仔細考察作品在譯文及新的文化語境中如何被重構。”⑦
達姆羅什的“橢圓形折射”理論,凸顯了跨文化場域中文本的雙重文化特性以及潛含其中的文化對話和權力關系。因此,以譯作形式存在的世界文學,就不僅僅是新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兩種文化沖突、交流、協(xié)商的結果,包含了作品的跨文化生成、文化對話達成、文學關系建立的豐富信息。達姆羅什的世界文學觀,為比較文學研究翻譯文學的跨文化性以及文學、文化互文關系,提供了理論啟示。
在比較文學看來,翻譯文本是跨文化場域中所產(chǎn)生的新文本,其中包含了來源文化的基因以及譯入語文化中的新基因,是兩種文化基因作用下的文本重構,體現(xiàn)了兩種文學、文化關系的內容。而這個新文本進入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領域,獲得了新的解讀和闡釋,又生產(chǎn)出新的文本意義。原著、譯者翻譯、闡釋的文本以及被讀者閱讀、解讀的文本,關于譯本的解讀,達姆羅什指出: “我們并不是在其源語文化中閱讀作品,而是身處橢圓區(qū)域之中,要受到其他許多作品的影響,而它們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與時代。這種橢圓關系以我們對外國民族傳統(tǒng)的體驗為特征,但是由于橢圓數(shù)增加以及折射角加大的緣故,這種體驗程度可能迥異?!保―avid Damrosch, “World Literature, National Contexts,” Modern Philology, 2003, 100(4), p. 530.)構成了文本意義動態(tài)生成性互文關系。而一旦作品對創(chuàng)作文學產(chǎn)生了影響,受影響的作品與譯作及原作之間,又構成文學性互文關系(如莫言的創(chuàng)作之于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受影響的作品融合了兩種文化的基因,而富有了世界性的品質。構成互文關系的作品,無論是譯作與原作之間,譯作與受影響作品之間,以及受影響作品與原作之間,都相互照現(xiàn)、相互闡釋、相互發(fā)明。
在比較文學視野中,翻譯不僅生產(chǎn)了新文本,同時也是在跨文化時空中的文本意義的再生產(chǎn),以及文學、文化互文關系的跨文化再生產(chǎn)。譯本不僅是原作簡單的生命延續(xù)和跨文化意義上的文學新生命,也是文學性和作品所隱含的文化意蘊的輻射和播散。
如果說,翻譯的選擇和翻譯的過程是一種跨文化對話意義的生產(chǎn),那么譯本進入了流通領域,就會擴大跨文化對話的范圍,并會增加文化對話的新內涵,產(chǎn)生新話語,因此,也是跨文化對話意義的再生產(chǎn)。
可見,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思路,是緊扣比較文學的研究目標,體現(xiàn)了比較文學的學理要求與研究目的,也由此決定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研究性質,即它既屬于翻譯研究,同時也屬于文學研究。理想的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成果,應該既對翻譯研究,同時也對譯入語的文學研究、文學關系研究,都有學術價值。
三、 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方法的理論化
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和當代翻譯研究的共同點,是超越了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模式,而關注譯入語系統(tǒng)中的文化因素對翻譯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層面的影響。它們都以譯入語文化為中心,以譯入語文化、文學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和研究視點,因此,不是孤立地看待文學翻譯/翻譯文學現(xiàn)象,而是將文學翻譯現(xiàn)象納入譯入語文化語境中來分析。
在翻譯研究文化轉向之前,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就已關注譯入語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只是缺乏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方法。
法國比較文學家畢修瓦和盧梭指出:“翻譯理論問題”是“當前比較文學的中心問題”。[法]基亞:《比較文學》,顏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20頁。如前文所述,從1930年代開始,比較文學就特別關注翻譯,并對翻譯研究提出過一些富有開創(chuàng)性、啟迪性的觀點。但這些觀點比較零散,沒有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發(fā)展,尤其是文化轉向后出現(xiàn)的翻譯理論,如多元系統(tǒng)理論、操縱理論、改寫理論等,對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理論方法的構建,提供了有效的理論資源。
20世紀70年代,西方翻譯研究開始出現(xiàn)“文化轉向”,改變了人們對“翻譯”和“翻譯研究”的傳統(tǒng)觀念,研究視點從以“原文為中心”轉向以“譯本為中心”,研究內容從“如何譯”轉向“為何譯”、“為何如此譯”等方面上來,注重譯入語文化對翻譯的操縱。其中,多元系統(tǒng)論對革新傳統(tǒng)翻譯觀念、開拓翻譯研究新空間、建立翻譯研究新范式,發(fā)揮了先鋒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是以語言學為導向,專注于“如何譯”和翻譯標準等問題,以原文為中心,不甚關注“外部政治”對翻譯選擇、翻譯過程和翻譯策略等方面的影響。多元系統(tǒng)論“將翻譯研究直接置于更為廣闊的文化活動領域”,“將翻譯與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實踐和過程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更激動人心的研究對象”。Theo Hermans,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p.110.
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統(tǒng)論為“面向譯入語”(targetoriented)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全面而又雄心勃勃的框架,研究者可據(jù)此對實際行為做出解釋或分析其背景” Theo Hermans,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p.102.。
比較文學要求將文學譯介與當時的文化語境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多元系統(tǒng)理論更顯其特長。多元系統(tǒng)論的認識論系統(tǒng)(多元系統(tǒng)論的系統(tǒng)觀念和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意識,以及張南峰的“大多元系統(tǒng)論”參見張南峰:《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tǒng)論》(精細版),載《中外文學》,2001年第3期,第173189頁。)能為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一個宏觀理論框架,使其最適合從整體上研究一個大的文學翻譯現(xiàn)象或某一時期的文學翻譯現(xiàn)象。王宏志指出:埃文佐哈“并不認為把個別的單一譯本跟原文對比,就能得出任何有建設性的結論,而是應該對大量的譯文作分析,因此,他的理論最適宜應用于探究某一時期的整體翻譯面貌”。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5頁。
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多元系統(tǒng)論在文化多元系統(tǒng)中來考察文學翻譯與譯入語文化系統(tǒng)諸多因素的復雜關聯(lián),考察翻譯文學的并存系統(tǒng)(cosystem)張南峰認為,社會文化中與翻譯有關的因素縱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語言、文學、翻譯,它們是“支配翻譯決定的規(guī)范的主要來源”。這六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了翻譯系統(tǒng)的并存系統(tǒng),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翻譯產(chǎn)生制約和影響。張南峰:《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tǒng)論》(精細版),載《中外文學》,2001年第3期,第177178頁。如何制約翻譯文本的選擇,影響翻譯規(guī)范和翻譯文學文庫的形成,決定翻譯文學系統(tǒng)在文化多元系統(tǒng)中的運作方式、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系統(tǒng)論的啟發(fā)下,翻譯研究者對翻譯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赫曼斯(Theo Hermans)指出:“所有的翻譯都是出于某種目的而對源文某種程度上的操縱?!?Theo Hermans,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 Theo Hermans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 1985, p.11.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指出:“翻譯當然是對原文的改寫。無論出于什么意圖,所有的改寫都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以及在特定的社會以特定的方式對文學的操縱。改寫就是操縱,為權力服務,就其積極方面來說,有助于文學和社會的變革。” 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 Lefevere, “‘General Editors Preface,” André Lefevere ed., Translation, Rewriting &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p.vii.
“操縱” (manipulation)和“改寫”(rewriting)概念,顯豁了翻譯的文化性質。以此觀點來觀照文學翻譯現(xiàn)象,就會認識到,文學翻譯并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與譯入語文化系統(tǒng)諸多因素有復雜關聯(lián)的文化行為。文學翻譯,從翻譯選擇、翻譯過程、翻譯策略,到譯本的出版、流通、評價以及文學的接受與影響,都會受到譯入語語境的制約與影響。翻譯既然是對源文的操縱,經(jīng)過了譯入語文化的過濾和改寫,譯作就不能等同于原著,而是操縱文本(manipulated text)。
翻譯的“操縱”、“改寫”的概念,更新了我們對翻譯文學性質的認識,也深化了我們對文學關系及其研究的認識。目前的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對翻譯文學中存在的文化操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20世紀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翻譯文學”的影響,由于翻譯文學的文化操縱性質,這種文學影響,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過操縱和改寫后的選擇性影響。
系統(tǒng)理論不僅彌補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理論建構上的缺失,也提供了新的、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埃文佐哈關于多元系統(tǒng)運作的觀點(結合張南峰的“大多元系統(tǒng)論”)、勒菲弗爾的“改寫”、赫曼斯的“操縱”的概念,可以構建面向譯入語翻譯研究的認識論系統(tǒng),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觀照翻譯現(xiàn)象,從譯入語文化角度把握翻譯的性質、文化功能;埃文─佐哈、圖里的“多元系統(tǒng)”、“形式庫”、“經(jīng)典”、“規(guī)范”等術語,勒菲弗爾關于“意識形態(tài)”、“詩學”、“贊助”的“三因素”論,張南峰闡述的六個主要系統(tǒng)規(guī)范,可以構建翻譯研究的實踐論系統(tǒng),即將他們理論中的關鍵詞作為考察具體文學翻譯現(xiàn)象的理論視點,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文學、經(jīng)濟等角度,來探討譯入語多元系統(tǒng)對文學翻譯的操縱和制約,闡述這種制約和操縱的文化意圖。這樣不但避免了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簡單化、抽象化的缺點,而且可提高其可操作性。
整合后的系統(tǒng)理論(systems theories),特別有助于研究翻譯文學史,或者某個時期的文學翻譯現(xiàn)象。多元系統(tǒng)要求將文學翻譯納入譯入語多元系統(tǒng)中來考察,通過系統(tǒng)內各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和運作情況,可以看出,多元系統(tǒng)內的多種因素(文學翻譯的并存系統(tǒng))對翻譯規(guī)范和翻譯文學形成的影響,由此可以探討翻譯文學系統(tǒng)在文化多元系統(tǒng)中的運作方式,以及翻譯文學的地位及其文化功能。
總之,多元系統(tǒng)論等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很多理論方法,都可以運用到比較文學翻譯研究上來。同時,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也可以對多元系統(tǒng)理論進行有益的補充。
四、 比較文學之于當代翻譯學的意義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指出:“翻譯學吸收了比較文學和文化史學的研究方法,已發(fā)展成為一門有獨立地位的學科?!盨usan Bassnett,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inter, 1990, p.2.借鑒比較文學研究方法,是文化轉向后翻譯研究的基本要求。比較文學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整體意識、語境意識、比較意識和關系意識。
圖里、赫曼斯、勒菲弗爾等人的理論視點,關注的主要是譯入語文化多元系統(tǒng)對翻譯過程、翻譯策略的影響,至于翻譯作品進入譯入語系統(tǒng)后的運作,即翻譯文學對譯入語文學多元系統(tǒng)乃至文化多元系統(tǒng)的影響,則缺乏充分的理論闡述。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統(tǒng)論本身包含了這方面的內容,特別是《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的位置》一文,直接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但實際研究成果還比較少。翻譯研究不僅要考察翻譯的選擇、翻譯的策略、翻譯作品的形態(tài)特征,還要考察翻譯作品在譯入語系統(tǒng)里的評價、接受與影響,這是一個完整的翻譯研究過程。對翻譯結果的考察,也是進一步考察譯入語文化多元系統(tǒng)對翻譯操縱的深層原因。研究翻譯作品進入譯入語文學系統(tǒng)后,它與創(chuàng)作文學的關系,這是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特長。研究者可以借鑒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研究翻譯文學與創(chuàng)作文學的互動與互文關系。
以系統(tǒng)理論為研究視點,就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翻譯文學生產(chǎn)的具體文化語境中,去考察翻譯文學生產(chǎn)現(xiàn)象,去探討“為何譯?”、“翻譯的意圖是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這種意圖如何滲透在翻譯策略和副文本當中? 譯作的閱讀和接受效果如何?”、“讀者是如何接受該譯作的?”、“翻譯文學是在什么層面上對譯入語文學產(chǎn)生了影響?影響的效度如何?在創(chuàng)作文學中是如何體現(xiàn)或轉化的?”等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翻譯文學生產(chǎn)和傳播的具體語境中才能發(fā)掘出來。因此,對翻譯文學和翻譯文學史的考察,不能就譯本而譯本,而應將翻譯文學現(xiàn)象納入譯入語時代語境中來考察。將翻譯文學看成是譯入語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的一元,考察與翻譯相關的其他多元系統(tǒng)對翻譯的制約和影響。這些研究思路,與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相一致。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從文學關系角度出發(fā),特別強調翻譯研究的語境意識,即將翻譯文學作品放置到其產(chǎn)生的時代文化語境中,回到翻譯文學生產(chǎn)的“歷史現(xiàn)場”,深入到翻譯現(xiàn)象背后,考察特定時代的文學觀念、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對翻譯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翻譯現(xiàn)象做出切合歷史實際的深刻闡釋。
但是,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統(tǒng)論,雖然要求將每一個文化活動都納入多元文化系統(tǒng)中去考察,但他本人的研究卻很少將文本與文本產(chǎn)生的具體情況聯(lián)系起來,而只是從他的假說的結構模式和抽象的規(guī)律出發(fā)。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p.121.“在實際研究中,往往對文學或文化(包括翻譯)發(fā)展的動因不作探究。”“忽視實際的政治和社會權力關系……只關注模式和形式庫,依然完全停留在文本層面?!盩heo Hermans,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118.總之,他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沒有充分運用多元系統(tǒng)論,并以此探討語言或文學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尤其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多元系統(tǒng)的關聯(lián)”。Nam Fung Chang, “Towards a MacroPolysystem Hypothesi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0, 8(2), p.111.不僅埃文佐哈,西方當代翻譯研究者在實際的翻譯研究中也沒有貫徹多元系統(tǒng)論的理念,還是停留在翻譯實踐層面。蘇珊·巴斯奈特在其1993年出版的《比較文學批評導論》中,充滿信心地宣稱:隨著翻譯研究的跨學科拓展和跨越式發(fā)展,翻譯研究在比較文學中學科地位將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應當將翻譯研究視為一門主要的學科,而把比較文學看作一個有價值但是輔助性的研究領域”。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p.161. 但13年后,巴斯奈特失望地發(fā)現(xiàn),“翻譯研究在過去30多年里發(fā)展并不快”,沒有取得她所預期的成果,在研究范式上,也沒有達到她所期望的轉型,“對比依然是翻譯研究的核心”。Susan Bassnett,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2006, 3(12), pp. 311.
相比較而言,中國比較文學領域的翻譯研究,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的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就不是以譯文優(yōu)劣的比較,或原文、譯文的對比為研究宗旨,而是以文學譯介現(xiàn)象為切入點,探討文學作品在跨文化、跨語際轉換過程中政治、意識形態(tài)、文學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干預和操縱,以及翻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接受等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比較文學性質。
如果要真正體現(xiàn)系統(tǒng)理論的這些觀點和研究思路,就應該借鑒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思想,即強化翻譯研究中的文學關系意識、語境意識、文學互文性和文化間性研究意識。
五、 結語
比較文學翻譯研究,基于比較文學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僅從語言層面上來研究翻譯。比較文學對翻譯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翻譯的文學文化動機、翻譯的選擇、翻譯策略,到譯作的流通、閱讀、評價、接受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研究,都貫穿了比較文學意識,體現(xiàn)了比較文學性質和研究目的。
西方當代翻譯理論視野中的翻譯研究,其關注的對象,主要還是翻譯問題本身。而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問題域,則要廣泛得多。其研究的主旨,甚至不是翻譯問題,而是從翻譯文學中發(fā)掘出問題,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最終抵達對文學、文化關系的探討。西方當代翻譯理論提供了理論框架和研究視點(如操縱、動態(tài)經(jīng)典、翻譯規(guī)范等),比較文學則提供了具有學術和思想深度的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多元系統(tǒng)論具有社會學方法論的色彩,而比較文學則更多地運用文學研究方法,尤其是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接受理論、互文性理論等方法。
從一個完整的文學翻譯/翻譯文學研究過程上看,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剛好從系統(tǒng)理論研究“停止”的地方開始。多元系統(tǒng)理論、操縱學派理論等西方當代翻譯理論需要整合,參見查明建:《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整合與翻譯文學史研究的拓展》,載《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針對翻譯文學/翻譯文學史研究,還需借鑒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思想方法,將它們互補融通,綜合運用,就可構建一個前后相繼、互為補充、多元共生的翻譯研究方法論系統(tǒng)。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比較文學以跨越性、開放性和先鋒性著稱,比較文學學術觸角敏銳而強勁,敏于吸收人文社科領域的新理論、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而化為己有,不斷擴大本學科的研究邊界,提出新的問題,使它傲然走在當代人文學科領域的前沿,成為當代人文學科領域最具活力的學科。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國際比較文學出現(xiàn)的文學研究的語境化、歷史化、跨學科趨向,更是彰顯了當代比較文學跨越性、開放性、跨學科性的特征,而成為人文學科領域的學術先鋒。正如蘇源熙所說:“比較文學學者的思維、著述和教學方式,像福音一樣傳遍人文科學領域,成為人文學科領域里的‘首席小提琴,為整個人文學科‘樂隊定調?!盚aun Saussy.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4.當代比較文學問題視域不斷擴展,后殖民、離散、跨文化寫作、文化身份、文化政治、權力話語、性別等文化研究議題,也進入其研究視野,這些議題很多都不同程度涉及翻譯問題。與此同時,人文社科領域“翻譯轉向”提出的翻譯研究課題,也為比較文學所關注,而成為其新的研究內容。這些都不斷拓展了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空間。由此,我們也可看出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間的相互促動的關系??梢灶A想,未來的比較文學翻譯研究,一方面是進一步深化翻譯文學研究,向文學關系研究的深度開掘;另一方面,是對人文社科領域提出的翻譯問題的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研究,而進入文化史、思想史、觀念史的研究層面。
[意]梅雷加利. 論文學接受 [G]//干永昌等編選. 比較文學研究論文集.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
[2] Bassnett, S.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2006, 3(12): 311.
[3] [法]梵·第根. 比較文學論 [M]. 戴望舒,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7.
[4] [日]大塚幸男. 比較文學原理 [M]. 陳秋峰,楊國華,譯.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5] Bassnett,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6] 王宏志. 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 [M]. 上海: 東方出版社, 1999.
[7] [美]約瑟夫·T.肖. 文學借鑒與比較文學研究 [G]//盛寧譯, 張隆溪選編. 比較文學譯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2.
[8] [法]基亞. 比較文學 [M].顏保,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9] 莫言. 我與譯文 [G]// 作家談譯文.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
[10] Damrosch, 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 Damrosch, D. World Literature, National Contexts [J]. Modern Philology, 2003, 100(4): 512531.
[12] Hermans, T.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13] 張南峰. 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tǒng)論(精細版) [J]. 中外文學, 2001, 30(3): 173189.
[14] Hermans, T.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G]//Theo Hermans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 1985.
[15] Bassnett, S, and André Lefevere. “General Editors Preface” [M]//André Lefevere ed. Translation, Rewriting &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16] Bassnett, S,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G]. London: Pinter, 1990.
[17]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18] Chang, Nam Fung. Towards A MacroPolysystem Hypothesis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0, 8(2): 109123.
[19] 查明建. 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整合與翻譯文學史研究的拓展 [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2(2): 126140.
[20] Saussy, H.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G].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