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關鍵詞〕讀懂孩子;學習心理;啟示
“讀懂孩子”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點,它要求我們以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為視角,重新看待教育。只有真正讀懂孩子,才能塑造精彩未來。2015年11月,我有幸獲得寶貴機會,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參加“讀懂孩子 塑造未來”——首屆“木鐸心聲”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論壇。這是一次高規(guī)格、高質量的論壇,從承辦單位到與會專家,從論壇目的到學習內容安排,無不體現這一點。在這次論壇中,我能夠同諸位心理學“大家”零距離接觸,“面對面”聆聽他們的思想;我也能夠與全國各地的同仁們交流分享,“心連心”傾聽他們的見解,這種感覺,可謂妙不可言!
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心理教師,工作以來我有太多的困擾和無奈,常感慨自己能做的太少。但這次論壇及工作坊像一盞明燈,指引我漸漸走出困境,仿佛走入一片心靈的秘密花園,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了積極視角的作用,更看到了自己擁有的巨大能量。我的視野變得開闊,我的目光變得長遠,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一、教育工作的起點:讀懂孩子
(一)你讀懂孩子了嗎
邊玉芳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調查:71.4%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學生情緒變化的原因,而只有37.2%的學生同意這種看法;28.9%學生認為教師完全不了解自己情緒變化的原因、不了解自己的內心看法,而沒有教師這樣認為。這樣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還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學生回家特別黏媽媽,跟媽媽講一大堆學校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經常覺得同學看不起她,經常咬自己的手指等。面對這個案例,作為教師的你,能否接納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你又想對她說些什么?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要積極關注,要共情,可是我們卻很少能做到,我們是否應該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和觀念?只有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出發(fā),探索孩子養(yǎng)成這些行為習慣的原因,探索孩子恐懼、擔憂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期待,才可能有所收獲。我們不能隨意作出判斷,要以積極的眼光、探索的心態(tài)去深入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抱持這種觀念,才有可能讀懂孩子,才有可能助力他們發(fā)展。
(二)如何“讀懂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豐富的寶藏,每一件小事、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構成新的他。讀懂孩子不容易,但是我們試著從孩子的年齡、個性、成長事件、家庭等各個方面去探尋,可能就會有新的收獲。我們應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懂孩子:自身特點,如性格特征、氣質類型、身體特征、行為特征、情緒反應模式;孩子的年齡階段特征,如成長規(guī)律、心理發(fā)展關鍵期、階段關鍵問題;成長中經歷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災害、重大人為災害、親人及重要他人離世;家庭成長環(huán)境,如父母基本信息、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溝通模式、家庭重要他人;學校成長環(huán)境,如班級、學校的基本特點、師生關系情況、同伴關系情況;社會時代背景,如社會文化特點、社會價值觀、社會評價體系、時代特征。
讀懂孩子的途徑有很多,只要帶著一份愛去尋找,一定能有所發(fā)現。比如,通過日常生活讀懂孩子(孩子的言談舉止、孩子的肢體語言、孩子喜歡的書籍歌曲影視作品、孩子的興趣愛好等),提供讓孩子表達的平臺(各種通訊工具),通過動態(tài)追蹤了解孩子的現狀。心理教師還可以借用心理輔導的相關技術讀懂孩子,讓他們在繪畫中、在沙盤里盡情探索,我們帶著積極的心態(tài)去觀察,總會有新的發(fā)現。
二、青少年的發(fā)展之本: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
(一)積極情感的重要作用
盧家楣教授調查發(fā)現,情感與青少年的身心狀況有直接關聯?!拔笣兒褪改c潰瘍都是與心理有關的疾病,癌癥甚至普通的感冒也和情緒相關。愉快的情緒甚至會讓青少年個子長高?!毙睦韺W研究顯示:積極健康的情感對青少年的智力因素有很大影響,好心情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智商。在所有非智力因素中,只有情感能直接影響智力。綜上可以看出,積極或消極的情感,會對青少年的行為活動起增力或減力作用,同時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響青少年認知學習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對青少年成長來說,健康情感是其發(fā)展之本。
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階段,我國仍有相當一部分學校表現出過度關注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注重考試分數,忽視和輕視情感教育的現象。針對這一教育現狀,再次呼吁:教育的悲劇就是“唯有認知最重要”,殊不知情感對青少年認知發(fā)展具有更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孩子克服悲觀情緒,樹立自信。但是現在遇到問題時很多教師比孩子還著急、難過。教師要有超前的意識,和孩子同步提高自己調控情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
(二)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青少年健康的情感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所謂健康情感,就是指符合青少年發(fā)展需要的情感,包括豐富高尚的情感,會靈活恰當地調控情感,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時應注意兩個方面:除了陶冶高尚的情感,更要做到認知上的升華和情感體驗上的積累。
教育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智力。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引導青少年有意識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感。其實,對于孩子而言,學校在情感素質培養(yǎng)方面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只有教師將愛生之情化為滿足學生合理需要的行為,用心在細微處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那么青少年擁有積極健康的情感就不是難事。
三、讀懂孩子的課堂學習行為
孩子課堂學習問題永遠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卻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論壇中連榕教授關于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分享讓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一)學習動機問題
學習的成就動機是學習的各種動機中最重要的一個。成就動機中包含兩種矛盾的情緒性心理,一個是追求成功的心理,一個是避免失敗的心理,每個人身上都會包含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但是具體表現不一樣。有的人追求成功的動機強于避免失敗的動機,他們是追求成功者;有的人避免失敗的動機強于追求成功的動機,他們是避免失敗者。追求成功者獲得成功,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信;失敗后會歸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而失敗。而避免失敗者成功后的感受是自己因成功而避免了教師的批評、同學的嘲笑、家長的責罵;失敗后,會強烈打擊自己的自尊。因此,具有不同動機的孩子,面對成功或失敗時心理感受完全不同。
避免失敗動機強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會故意提升或者降低自己的志向水平,以免自己遭受打擊(如設定一個特別高、自己根本達不到的目標,從而避免失敗后打擊自己)。教育中,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這類孩子,給予他們成功(感覺好)的體驗,設法增強他們追求成功的動機。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應幫助學生制定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目標,增強他們成功的體驗,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進行有效的強化??梢圆捎眠@樣兩種表達方式:“你真有水平,你是我們班上最聰明的學生。如果你一直這么努力,你將來一定有出息”;“我真的喜歡這篇作文,特別喜歡你描寫初春的那一段,那是需要非常仔細的觀察才能感受到的”。這兩種強化方式其實存在巨大的差異,前者更像是控制性表揚,強調孩子的外部學習動機,且會形成過度理由效應;后者則是欣賞性表揚,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會激發(fā)更多的內部學習動機。
(二)學習能力問題
學習能力,顧名思義,指會學習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不等于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學習方法體現出來,是選擇和使用方法的高級心理能力。比如,一個工匠,他有一個裝有很多工具的工具箱,那么工具箱或各種工具指的就是學習方法,而學習策略是從各種工具中挑選適合某個項目的工具的能力。
學習策略比學習方法更為重要。我們常常見到這種現象:很多班級都會舉行“學霸”的學習方法分享會,但為什么很多同學了解了別人的學習方法,卻依然學不好?這就是學習策略存在問題。這啟示我們,加強對孩子學習策略層面的指導比教會他們學習方法更重要,而對孩子而言,自己花費時間、精力去摸索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學習的行為問題
某調查顯示,課堂中的問題行為多表現為講閑話、搞怪、做小動作;精力不集中、發(fā)呆;無精打采、厭學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們有很多應對方法:
(1)暗示控制(不驚動他人、不影響學生);
(2)提問同桌或鄰近學生(旁敲側擊來警示);
(3)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情境模擬,并讓同學們討論這一現象);
(4)建立合理的課堂結構(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教學結構)。
然而課堂問題行為既包含這些外向性問題行為,還包括內向性問題行為,如焦慮和抑郁。對學生而言,他們更能意識到的不是外向性的問題行為,而是內向性問題行為。情緒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情緒上表現良好的孩子,往往擁有更好的成績和行為,這啟示我們,關注學生的情緒十分重要。
四、“催眠”工作坊帶給我的教育啟示
“催眠”在我心中曾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存在。但是,經過兩天工作坊的學習,我知道了催眠其實就是一種暗示,我知道了催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進入的狀態(tài)。
(一)催眠治療中的核心理念:資源“利用”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中核心的理念就是資源“利用”。他認為來訪者的任何特點,包括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怪癖、癥狀等都是資源,都是可以加以“利用”,從而為來訪者帶來改變的。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國外教會一般都會通過賣圣經來籌款。每個銷售人員定期會從經理那里取一定數量的《圣經》挨家挨戶地賣。經理發(fā)現,一位新來的口吃非常嚴重的銷售人員賣得格外好,經理很納悶,“口吃這么厲害,話都說不清楚,怎么還賣得這么快?”于是,經理詢問這位工作人員:“請問你是怎么賣得這么快,我想取取經,好教給別的銷售人員?!边@位員工回答說:“我……我……我挨……挨……挨家挨戶敲門,他……開門,我就說,你是想想想……啊就想買一本,還還還……是想聽我念?”
我深受這個故事的啟發(fā):人的任何特點,哪怕是“弱點”“缺點”都可以作為資源為人所用,給人的生存帶來便利。我們要相信,世界上沒有什么特別不好的事,弱點、缺點都可以為我所用,變廢為寶、反敗為勝。
(二)積極暗示——一種巧妙的溝通方式
在中國,上級對下級、父母對孩子、教師對學生的溝通,通常是命令式、指導性的,比較直白,容易引起反感、防御。而現代催眠治療中采用積極暗示的方式,從而讓要傳達的信息以更易于對方接受的方式傳遞。
教育中,更存在這樣的暗示,小到教師說的一句話,大到眾所周知的“期望效應”。暗示蘊含著巨大能量,當我們想辦法將正向、積極的暗示傳達給孩子時,好的教育就發(fā)生了。我們可以使用積極暗示的言語,告訴孩子,通過什么方法,會達成什么目的。
在五天論壇和工作坊中,我們的學習內容遠遠不止這些,我也無法用文字道出我全部的收獲和心得。關鍵在于,經過這五天學習,我有所成長、有所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是我提高了專業(yè)基本功和實操技能,不僅是我收獲了一個讀懂孩子的全新的積極視角,更是“我”成為一個充滿能量的“我”。我相信,我有足夠的力量和能力去引導更多的孩子獲得心靈成長;我也相信,每一個與會的心理學工作者都會擁有同樣的感受。我們會像種子,飄向各地,讓這次論壇的學習成果遍地開花,在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里漸漸長出茂盛的枝椏。
【后記】就像前文說的,我無法用短短的一篇文章書寫盡本次學習之旅的收獲,但自認收獲頗豐,于工作、于自身都相當有益。再次特別感謝本次論壇及工作坊主辦單位以及各位專家學者。本篇文章算是對我印象最深刻的知識的一次梳理以及個人感悟,分別來自四位專家的講座內容(四部分內容分別源自北京師范大學邊玉芳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盧家楣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連榕教授以及中國臺灣的蔡仲淮博士),再次向他們表達感謝。
編輯/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