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眾所周知,聾校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是語言,聾校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同樣是語言。如何使聾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夠運用語言進行溝通,一直是聾校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此,我校教師積極進行課堂實踐,通過對聾校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溝通與交流情況進行剖析和調整,進一步提高了聾校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聾生語言的能力。
筆者對我校七至九年級的59名聾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合平時的隨堂聽課所了解的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有84.2%的聾生喜歡上語文課,只有4%左右的聾生表示不喜歡,這表明聾生對學習語言具有很強的興趣。同時,我們的語文教師與聾生進行溝通的方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如手勢漢語、口語、板書、口語兼手語等,聾生的自然手語也在課堂上有所體現(xiàn)。此外,我們的教師也常通過書信、便條、作業(yè)批語、談話、體態(tài)語等方式與聾生進行交流。所有這些,都進一步推動了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為清除師生間的溝通障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在溝通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年級的升高與聾生在課堂主動進行交流的頻率成反比,即越是高年級的聾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次數(shù)越少。
第二,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不能完全領會。因聾生的聽力受損,教師在上課時往往是邊打手勢邊顯示口型,由于教師的手語不夠規(guī)范統(tǒng)一,口型不夠標準一致,使聾生無所適從,難以完全理解教師所表達的意思。
第三,教師與學生缺乏課堂交流。筆者在多次的隨堂聽課中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總是只點一兩個學生發(fā)言,其他的學生則沒有發(fā)表見解的機會;或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教師愛打斷學生的發(fā)言,甚至越俎代庖,代替學生進行概括總結,使學生無所適從。
第四,對教材中“聽(看)話·說話”內容重視不夠。聾校一至三年級教材有看圖說話的要求,教師能按照大綱要求進行,到了高年級教師對此項要求有所放松,以致在低年級口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到了高年級,反而因口語能力減退而不愿開口說話。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相互聯(lián)系的最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活動也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特定溝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應該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作為聾校的教師,筆者根據(jù)多年教育實踐,總結出了與聾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四點策略。
一、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
課程改革提倡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與教師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堂積極參與活動,從而親歷認知的過程。而聾校的課堂,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費勁。為此,我們組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與改革,尋求“新課程框架下的聾校教學模式”,從理論的學習到教師的研討,從課堂的實踐到理論的提升,最終從根本上革新了原有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聾生的課堂活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性高起來,說的欲望強烈了,學生溝通、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因此,我們應當將培養(yǎng)聾生溝通交流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貫穿和滲透到每一堂課中去,積極有效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收到實效。
二、注重口語,強化手語,口手并用,相得益彰
聾校低年級教學對聾生進行的語言訓練,要求聾生能夠開口說話。事實上,絕大部分聾生難以達到要求。教師切記對聾生不能一味地進行訓練。有些教師寧可上百遍地糾正一個發(fā)音,也不愿指點學生如何去用手語表達,結果事與愿違。因此,我們要轉變思路,從聾生的實際出發(fā),對絕大部分的聾生進行語言訓練時,要求學生掌握發(fā)音的準確度而不是去苛求發(fā)音的清晰度,只對少數(shù)能通過聽覺獲得有聲語言刺激的聾生進行專門的口語訓練。同時,要重視手語教學,讓聾生熟練地掌握他們習慣使用的手語,在此基礎上再學習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這樣才會事半功倍。聾生溝通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認知經(jīng)驗與語言符號不能同步形成聯(lián)結,而手語恰恰使得這種聯(lián)結成為可能。實際上,運用手語正是聾生潛能之所在,通過手語去學習語言不僅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fā),也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和自尊,增強交流意識,從而提高溝通能力。
三、推廣中國手語,暢通交流渠道
手語是聾人交際的工具,它作為一種語言,正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聾人和健全人一樣,需要社會交流,但手語的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為他們的交流帶來了障礙,如電視臺開辟了手語欄目,但一些聾人手語不規(guī)范,對電視上的手語似懂非懂;又如全國各地特殊教育院校相繼對聾校招生,聾生可以跨省市入學,但來自不同地方的聾生入學后,只熟悉地方手語,這很不利于聾人學習文化知識,不利于各地聾人之間的交流。中州大學曾做過統(tǒng)計,不同地方的聾人大學生一起學習,單就規(guī)范統(tǒng)一手語就需要32課時,為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再者,手語作為聾人的語言,不少聾人并沒有真正掌握,他們不能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也不能準確地理解別人的意愿。聾人需要掌握規(guī)范、清晰、標準的手語。
為此,我們利用學生社團開設了中國手語課,讓學生學習規(guī)范、準確的手語。通過學習,學生的手語能力顯著提高,學生之間的溝通也變得順暢。作為特教教師的我們,熟練規(guī)范使用中國手語,也是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每學期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都要開展教師手語競賽、教師手語技能展示、學生手語故事賽、手語交際等,提高教師自覺運用手語的意識,增強師生手語的規(guī)范性,為師生交流的暢通搭建平臺。
四、創(chuàng)設溝通環(huán)境,讓溝通從“心”開始
長期以來,溝通障礙一直困擾著我們的聾生,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他們都只能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即使是在學校,他們與教師、同學之間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因此,教師應主動和學生談話聊天,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狀況,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互相學習手語,達到規(guī)范、理解和統(tǒng)一。我們還利用情境教室,為聾生呈現(xiàn)不同的生活場景,通過場景模擬提高學生實際交流的能力。此外,溝通要從“心”開始。我們每一名教師都應該關注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勇于做學生情緒的“宣泄室”,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誠然,聾生的溝通障礙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培養(yǎng)聾生的溝通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有待于我們特教工作者長期的堅守與努力。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讓我們乘著聾校課程改革的春風,加快促進聾健共融,切實解決聾生的溝通問題,共繪聾生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