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一、教給方法,實踐中形成能力
小學三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關鍵的時期。接手三年級,我的開學第一課沒有學習課文,而是先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課前預習需要做些什么?孩子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最終決定課前預習要做好以下四件事: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通讀課文,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問題不明白,寫下來;把自己有感受的地方畫下來,可以簡單寫寫自己的想法。
有計劃固然好,但能不能落實更重要。學習第一篇課文時,我?guī)е⒆觽冇昧俗阕?0分鐘進行扎扎實實的集體預習,一項一項地講解、示范,接著學生實踐,教師巡視指導。第一次這樣上課,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談到“讀懂了什么”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時,孩子們有說不完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孩子們有興趣比什么都重要。
二、不斷優(yōu)化,堅持中養(yǎng)成習慣
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方法的鞏固也需要持續(xù)的練習。于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每個早晨我都會檢查學生的預習記錄,課堂上都會著重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朗讀時,孩子們字正腔圓;質(zhì)疑時,“為什么”“怎么樣”等詞匯頻繁出現(xiàn);孩子們還能進行勾畫批注,寫下的感受真不錯。不過,我因為想保護孩子們的積極性,不愿打斷孩子們的發(fā)言,卻造成了一次次的拖堂。
我決心改進預習方法,從“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入手。拖堂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質(zhì)疑太多,同時,一些孩子在解答別人的疑問時啰里啰唆,我得教會他們在預習時嘗試著自主解疑,并且用簡潔的語言表達。這樣帶到學校來的問題就只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到校后可以先請教別的同學,在相互解疑中還能引發(fā)更深入的思考,培養(yǎng)合作意識。這樣經(jīng)過兩次篩選,課堂上的質(zhì)疑就是最有價值的問題了。
三、獎懲分明,激勵中鞏固習慣
課前預習的確不難,但要堅持卻不易。前一個月孩子們的表現(xiàn)還非常積極,不僅能夠及時完成預習,而且非常認真,但慢慢地,不良的苗頭就出現(xiàn)了:有人忘記了預習,有人的預習開始敷衍,還有人漏掉了質(zhì)疑等要點。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的熱情不減呢?我想,必須獎懲分明。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獎懲措施:每認真完成一次預習,可以得到兩張卡片,完成兩次就可以得到五張卡片,換得一顆星。積攢夠五顆星就可以獲得“預習小標兵”的稱號。相反,如果沒有預習,不僅要及時補上,還會影響下次得卡片,下次即使比較好地完成了預習,得到卡片的數(shù)量也會減半。有了激勵措施,孩子們變得認真了。我知道,外在的獎勵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中,孩子們會漸漸體驗到成就感,會更加自主地進行學習。
行走在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地調(diào)整路徑,需要不懈地堅持努力。雖然習慣的養(yǎng)成與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一定會看到孩子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