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磊
摘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問是積極思維的起點,是打開學習大門的金鑰匙,是向智慧領域進軍的信號。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鑒定學生學習意志,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好的提問能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設置課堂提問呢?在本文中,筆者就針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技巧談談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2-0011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問是積極思維的起點,是打開學習大門的金鑰匙,是向智慧領域進軍的信號。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鑒定學生學習意志,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好的提問能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設置課堂提問呢?下面,筆者就針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技巧談談看法: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指針對某一問題措詞確切,回答問題的范圍要小,盡可能地針對問題的某一角度去問。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背影》作比較:如從兩篇文章寫法上作比較,可以有兩種問法:A. 兩篇文章在學法上有哪些不同?B. 兩篇文章都是散文,在表達方式上側重點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A的問題籠統(tǒng)而不夠明確,學生思維定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從哪里回答;而B的問題只是針對文章的表達方式而言,針對性強,問題明確,學生的思維有了定向,也就有的放“矢”,容易回答。
二、提問要有知識性
教師的提問,也是引導同學們?nèi)ヌ角箦塾沃R海洋的具體措施,而初中生正是長知識的階段,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強。教師如能提出富有一定知識性的問題,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弈喻》中發(fā)現(xiàn)“頃之”的“之”為助詞,無實義,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筆者適時地抓住機會問:“前不久,我們學過‘之是這樣解釋的,同學們考慮一下在哪一課里學過的?”學生聽學過的,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有的忙于思考,有的急于翻書,還有的正在交流討論……結果發(fā)現(xiàn)與《狼》一文中“久之”的“之”用法相同,溫故而知新,學生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diào)動。
三、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視野的日趨開闊,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增強,教師提問時,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可以引起和值得學生去思考、深思?;卮鸬拇鸢副仨毥?jīng)過反復琢磨推敲后才能產(chǎn)生。如《我的叔叔于勒》,由于學生受思維定勢的束縛,誤認為小說中寫誰,誰就是主人公。而本文題目寫“于勒”,文中也寫“于勒”,而主人公卻不是于勒,學生難以理解,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問題:1. 情節(jié)從什么地方開端,這是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如何?2. 于勒為什么到美洲,到那里后情形如何?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有何變化?3. 船上遇到于勒,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又有了怎樣的變化?4. 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來變?nèi)ィ惺裁礇]變?他們的多變態(tài)度反映了什么?
至此,同學們已看出文章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是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弟弟于勒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主人公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婦。這樣的提問就啟發(fā)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思維。
四、提問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個體一旦對某種活動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頻率。對學習活動亦是如此??鬃泳吞岢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推動他們興致勃勃地去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記憶猶新。教師要適時地把握機會,經(jīng)常提一些有趣味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學生學后感到“鬧劇”有興趣。教師可以問:“為什么騙子能騙取皇帝的信任,而讓一個皇帝演出一幕赤身裸體地參加游行大典的丑???”于是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爭取圓滿回答。課堂上相互議論,甚至相互爭辯,目的終于達到了。教師再點撥關鍵,揭示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這樣,趣味性變成了開拓學生思路的有力武器。
五、提問要有適度性
課堂提問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笆割^伸出還有長短”,學生的認知水平未見相同,不同學生可以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切忌平均用力,要讓問題的難度適合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教師必須心中有數(shù),正確地估計每個學生的能力,這樣就能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誘發(fā)他們?nèi)シe極思考。
六、提問的精要性
教師提問無需繁多瑣碎,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不問,但切不可濫,甚至以問帶教,只問不答。課堂提問要少而精。提出問題,教師要正確引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七、提問的拓展性
提問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懸念,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要善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使思維的方向由一點生發(fā)開去,不斷擴散到各個渠道、各個側面主、各種角度,以求問題得到解決。如《孔乙己》一文,筆者在學生弄懂了本文意在控訴科舉制度的罪惡這一主題后,又發(fā)問:如果當時“人人獻出一點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孔乙己會“大約的確死了”嗎?同學們議論紛紛,爭相發(fā)言……終于明白,《孔乙己》還批判了圍觀民眾的冷漠麻木以及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也就是說封建科舉制度不僅毒害了讀書人,也毒害了所有人,毒害了整個社會。
八、提問的突然性
“突然”提問,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調(diào)節(jié)課堂紀律,保證教學質(zhì)量。處于少年期的學生,他們雖然知道四十五分鐘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和寶貴性,但由于長期“單調(diào)刺激”或“無關刺激”的作用。免不了分散了他們的“有意注意”,形成亂說亂動。你在臺上唇干舌燥,他在臺下竊竊私語或專心玩耍,好不可惱!此時你若雷霆大怒,把他(她)罰站起來,嚴肅地批評一頓。不僅把他(她)推到了對立面,還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更破壞了你的教學情緒。遇此情況,你若猛地提問,然后融褒貶于一語,多鼓勵少批評。既指出他(她)的錯誤行為,又不影響他人的學習,還給對方帶來溫暖,豈不快哉?
學問,學問,貴在問。問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是教師的事。教師把課堂提問當作一項技術,甚至一項藝術來對待,就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掌握了課堂提問藝術,無異于掌握語文課教學這一把金鑰匙,還愁教學中的“山重水復”嗎?“柳暗花明”定將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安徽省全椒縣章輝中學 23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