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摘 要: 探索和建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中的教學目的、原則、宗旨、教學組織形式,將全納教育理念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相融合,構建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質健康監(jiān)測標準,對殘疾學生進行有效的體育教育評價,最終引導殘疾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 全納教育 特殊教育 體質健康監(jiān)測標準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適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yè)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稑藴省分饕锹鋵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fā)[2012]53號)和《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的通知》(教體藝[2014]3號)有關要求,著重提高《標準》應用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著重強化其教育激勵、反饋調整和引導鍛煉的功能,著重提高其教育監(jiān)測和績效評價的支撐能力。
《標準》從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
由于標準規(guī)定學生因病或殘疾可向學校提交暫緩或免予執(zhí)行《標準》的申請,經(jīng)醫(yī)療單位證明,體育教學部門核準,可暫緩或免予執(zhí)行《標準》,并填寫《免予執(zhí)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申請表》,存入學生檔案。這樣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標準評測人群之外,不能享受與正常人同樣進行體質健康檢測的權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會,享有與正常人同樣進行體質健康檢測的權利,則殘疾人體育教學的全納教育理念的形成與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納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薩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動綱領》明確指出以全納為導向的普通學校是反對歧視態(tài)度,強調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一種沒有分類,排斥及歧視,注重集體合作,容納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學生,滿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隨著國民經(jīng)濟和綜合國力的發(fā)展,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已成為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綜合實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特殊教育的體育教育,是培養(yǎng)殘疾學生終身體育的重要途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殊教育體育教學工作該如何發(fā)展,讓殘疾學生可以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有用人群,成為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課題。
但是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實施全納教育,卻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的對象,是身體素質差異極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體殘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體原因,體育教學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隨班就讀過程中,得不到專業(yè)服務;教師專業(yè)能力不足,學校沒有適應他們的體育設施,體育教師的能力不足無力照顧殘疾兒童等造成許多隨班“坐”讀或隨班就“混”的現(xiàn)象,影響殘疾學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是實現(xiàn)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基本途徑。
1.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目的
由于體育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特殊體育教育肩負重要責任。挖掘殘疾學生的身心潛能,增進殘疾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殘疾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從事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與習慣,打下終身體育鍛煉的良好基礎,促進殘疾學生個體社會化,培養(yǎng)殘疾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宗旨
在體育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質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發(fā)展,構建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模式,最終讓所有殘疾學生都擁有適合他們的體育教學形式。
3.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
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與不同的授課方式,根據(jù)學生的殘疾情況和不同程度,實施分班教學,在一些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實行個別教學。
3.1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是為提升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基于這個目的,體育教學的內容應在發(fā)展所有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還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3.2體育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決定體育教學內容的全納性。實現(xiàn)體育教學內容的全納性,實施體育教學分層教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即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水平、身體機能、運動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體質健康中和檢測評估與評價,考慮學生的特殊需要與要求,對每個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體育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所有學生才能順利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
3.3營造和諧體育教學氛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教師與學生相互協(xié)作,排除殘疾學生在運動參與與體育學習中的各種障礙,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對所有的學生多用激勵性語言,運動無難事,沒有人參與不了的運動等。
4.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原則
4.1平等性原則。關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為所有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機會。通過調整教學資源、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安排等,滿足學生健康發(fā)展需要,使學生通過體育教學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4.2主體性原則。在全納教育環(huán)境下,體育活動中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設計以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為主,放手培養(yǎng)、正確引導,技能鍛煉與培養(yǎng)體育興趣相輔,最終形成學生終身體育的目標。
4.3個別性原則。在全納教育環(huán)境下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通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教師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學生的體育學習態(tài)度,體育興趣、健康狀況,在搞好全納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體、照顧差異,通過班級授課,分組學習、個別教學,對學生實行有針對性的全納教育,整體控制體育教學。
4.4發(fā)展性原則。在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課堂,學生的殘疾類別、殘疾程度、運動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發(fā)展,但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關注不同水平的學生,更新教育觀念,堅信殘疾學生發(fā)展的必要性,不管殘疾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發(fā)育水平、心理障礙、技能遲滯發(fā)函等因素,通過積極的引領作用,減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運動形式和鍛煉方法,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發(fā)展。
5.落實全納性評價標準
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標準應以絕對性評價標準、個體化評價標準、相對性評價標準相結合的全納性評價標準。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考慮學生在體能、技能、興趣等方面的個性區(qū)別,最終確定個性化的評價標準。
充分關注殘疾學生的個體差異集體與需求,強調參與、拒絕排斥,只有這種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才可以引導殘疾學生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謝九英.殘疾人教育公平問題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2]張春燕.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的教育公平性問題研究—從全納教育視角分析[D].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