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敏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與培養(yǎng)已然成為現代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然不能適應現代教育體制的變革,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突出教學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教學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問題;方法
創(chuàng)新教育是當今教育教學激烈討論并不斷進行實踐改革的重要課題。就小學教育而言,語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鍛煉學生基礎知識能力的掌握與運用上,同樣教師在教學中要借助教材內容的設置,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極大的受限于應試教育的狹隘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千篇一律,教師方法大多停留在圍繞考試成績的模式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陷于被動且對教師有著極大的依賴性。長久下去,便會造成學生在思維上缺乏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意識。這種思維惰性和狹隘性的形成,與當今素質教育的實現目標相背離。教師在教學效果評價上往往以考試成績作為硬性的衡量標準,而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與成績評價。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個性能力的發(fā)展,且對語文學習很快喪失興趣性,不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也僅限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實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都十分欠缺。教學方式的陳舊與片面性,勢必影響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延伸,學生的思維性質難以有跳躍性發(fā)展。另一方面,現階段語文教學忽視課外教學的開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對學生進一步的學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教師的教態(tài)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tài)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tài)動作、神態(tài)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tài)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tài)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三、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多是老師掌握著“話語霸 權”,學生只能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老師往里灌東西,可結果,園丁的辛勤,往往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變成了統(tǒng)一模式鑄造的標準件。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發(fā)言。筆者認為,學生“講”教師‘聽”。 有三大好處:一是通過“聽”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筆者通過“聽”常常被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到深刻的見解、幽默睿智的語言所折服。二是通過“聽”可以真正使教師領悟“教學相長”的真諦。三是通過學生“講”教師“聽”,可以鍛煉學生。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fā)揮的舞臺,這更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fā)出課堂的活力。 “授之與漁”“操練捕魚”的有效途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是學生做主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保持活躍和熱烈,使語文課堂呈現無窮的活力與魅力。
四、如何開展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
1.走出一味強化思維訓練的片面認識
(1)鼓勵質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案例:采用提出疑問—疑問探討與解答的方式來指導《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學開展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為什么能微笑著離開?”“上帝是什么?”以此帶有發(fā)散性思維特點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并鼓勵學生進行探討交流。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教材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式的引導并帶入下一個問題環(huán)境。這種教學方式看似沒有實際的教學內容,實際是體現從量化到質化的基本教學規(guī)律,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層次大有裨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從而讓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
(2)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案例一、針對《跳水》這一課中,針對“解救方法”這一討論中心,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討論交流,“除了這一方法,同學們還能想出其他方法來?”,“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此類的問題?如果有,同學們會像船長一樣想出什么好辦法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使教學活動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從而達到觸類旁出的教學效果。案例二、針對《烏鴉喝水》這一課,為學生準備瓶子、水、石頭等教學素材,向學生們形象的展示烏鴉喝水所應用的科學原理,并積極的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辦法,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以上這種圍繞具體問題情景設置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進行思考和討論,不能漫無目的且只追求問題上的新穎。問題的設置只是作為能力培養(yǎng)與鍛煉的載體,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描述與問題的分析方法上的呈現上,有目的的將實際的語文知識與問題緊密結合,在活躍的思維氛圍中融入語文知識能力的講解,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使教學活動的開展緊緊的圍繞語言文字這一核心內容。
2.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統(tǒng)一結合
語文作為與其他學科聯系最為密切的工具性學科,其具有高度的知識應用實踐性。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意識到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這一本質內涵。需要根據工具性學科的特點來指導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不只是強調“懂不懂”,而是如何在懂的基礎上做到靈活應用。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講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進行有機結合,懂語文知識和會用語文知識是兩個層次上的概念。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聽、說、讀、寫能力,更要注重對學生實際口語和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Z文知識為己用,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即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書寫能力、語言表達獨特運用能力等方面的點撥和系統(tǒng)性的鍛煉。
3.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創(chuàng)新藝術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科學合理的運用現代層次教學、情景教學、建構主義教學等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針對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點規(guī)劃教學設置。我們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鼓勵學生勇于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扮演啟發(fā)者和引導者的身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內容交流、討論,舉辦“小語文文學家”演講比賽,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慧云.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素質[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7).
[2]陳青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貴州教育,2005,(12).
[3]黎茂濤. 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教育教學論壇.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