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娜
摘 要: 無論是為了迎接考試還是為了日常的生活學習,英語都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在英語上取得好成績,成為教師和同學需要共同面對的巨大難題。學好英語,詞匯量的掌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作者根據(jù)當代高中生詞匯學習現(xiàn)狀,結合記憶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具體敘述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詞匯教學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詞匯是英語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東西,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英語寫作還是閱讀理解,沒有豐富的詞匯量都是不可能做好的。因此,高中生應該擴充自己的詞匯量,提高詞匯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嘗試一些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找出更有效、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1.詞匯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學生語音基礎知識薄弱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語音能力,即聽和讀的能力極其重要,原本在小學、初中階段就應該著重學習,到了高中,老師對這一方面不再系統(tǒng)教學,致使許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連最起碼的四十八個國際音標和單詞拼讀規(guī)則、音節(jié)劃分、重讀和略讀等知識都掌握得極為不牢靠,記憶單詞的時候,將單詞的音、形、義分開,只是死記硬背,大半時間里記一會忘一會,導致學習負擔越來越沉重,喪失英語學習樂趣,慢慢變成應付而被動學習,最終選擇放棄英語學習,甚至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厭惡感。
1.2教師對詞匯教學認識偏差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課堂上,教師把單詞教學完全當成一項純記憶的工作。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帶著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跟著讀,以至于學生只知道某個單詞就是這個讀音,而為什么是這個讀音,將這個單詞放在其他句子里是否依然這樣發(fā)音,無從得知,教師不會專門教授,以至于課后學生記憶單詞時,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死記硬背單詞的讀音,效率低不說,還特別容易遺忘。對于課標詞匯表里的單詞,課標的要求是分等級的,意思是有的需要熟練掌握,有的只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知道大概意思,而到了課堂上,教師一視同仁地要求全部熟練掌握,大大增加學生負擔,致使學生感覺英語學習越來越累,最終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1.3對單詞含義理解得不夠深刻
英語單詞大多數(shù)都是多義詞,當單詞處于不同時態(tài)、語態(tài)中,表達的意思不同,無疑加大單詞記憶難度,而對于英語教學,許多教師忽略這一點,導致學生即使記住某個單詞,但在實際運用中卻無法完全正確地運用,閱讀理解時甚至會引起歧義,加大理解和做題難度。
2.詞匯教學問題的改進措施
2.1因材施教
對于英語底子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多拓展一下,如詞匯多義等,對于英語基礎差一些的學生,應該從最基礎的音標教導。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發(fā)音是很重要的,讓學生擁有知道單詞發(fā)音就能在腦海浮現(xiàn)單詞如何拼寫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單詞的記憶能力,提升學生的語音水平,避免學生背單詞時只能死記硬背,減少學生記憶單詞的負擔。
2.2教單詞時結合語境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同一個單詞,在不同句子和語境中表達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教導學生單詞的時候,不能單純只教導這個單詞的某一個意思而忽視很多單詞獨特的語法意義和文化背景差異。不能深刻理解一個單詞的詞匯知識(包括語義、詞法、語音和語法),就算已經(jīng)背下來的單詞,用不了多久也很可能忘記,更不用說這些單詞的綜合運用能力。
2.3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在單詞教學中,不能單純依靠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帶讀和學生的死記硬背,應該更多地嘗試將單詞與圖片、視頻、實物、形體動作等相結合。無論哪一門學科,學習效果與同學們的興趣有著直接且巨大的關系,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單詞教學可以將單詞圖像化,如單詞“business(商業(yè))”,可以理解成兩條蛇(ss)、一只鵝(e)在(in)公共汽車(bus)里談商業(yè)(business),這樣每到學生用到business這個單詞時,腦海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一副畫面,而單詞拼寫也就水到渠成。
3.結語
詞匯量大小從根本上決定了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語言技能,更是語言交際能力的決定性因素。教師必須敢于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好的教學理念,有目的、有方向性地改進詞匯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穩(wěn)、迅速。
參考文獻:
[1]劉丹.探討語境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1):18,20.
[2]屈武剛.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進策略[J].中學生英語(高三版),2014(2):42-43.
[3]王艷玲.新課程視域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