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惠
【摘 要】歷代文人騷客總會從自然中得到感染與啟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形成動人的意象,而“落紅”“落英”“落花”是其間的經(jīng)典意象,相似的表達卻在情意上各有所側重,進入文字的微觀世界,可梳賞花影搖曳下紛紛落落的心情。
【關鍵詞】落紅;落英;落花;暗示
只恨此月隨江去,黛紫鵝黃嘆落紅。
青山晚月,墜下一川落紅,這無疑是美境。古往今來,每在詩人們傷春懷古,輕愁初泛時,“落紅”便成了他們筆下尤為鐘愛的形象?!扒锴凑鬯降蹋浼t成地衣”(秦觀《阮郎歸》),含蓄的東方人借助一點點對物象通靈的捕捉,便在幾毫之間耕了一筆舊愁,在這里,“落紅”繾綣動人,素來為世人知曉。而李賀的“沙砌落紅滿,石泉生水芹”(《蘭香紳女廟》)便僅僅以單純的“落紅”這一意象,力求與水芹之色、之態(tài)形成對照,來描摹一幅清靈的自然畫卷,這里的感情色彩雖不耐人尋味,但唯美的精致卻讓人記憶猶新。
其實“落紅”也就是“落花”的意思,而若分開了來看,“落”怎能不給人一種失落之感?而“紅”卻恰恰給人一種光鮮明麗之感,“落紅”就自然而然給人一種消逝之美的錯覺?!安缓薮嘶w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蘇軾《水龍吟》),這里的“落紅”顯然夾雜著詩人的悵惘、感傷,悵惘“此花飛盡”,感傷“落紅難綴”。再比如戴叔倫《相思曲》中的“落紅亂逐東流水,一點芳心為君死”,便暗喻“落紅”為芳心,亂花死于澗邊,而詩人的衷腸也在這一點“落紅”中濺濕暈開,這便是印象中的“落紅”,常常以滿目、滿地之美,尤其是用其如血的亮色來勾起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感嘆美人、韶光,一片落紅墜地,一聲嘆息也墜地了。隨即龔自珍便吟出了流芳百世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這一唱,絕妙而極致。沒有了“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史達祖《綺羅香》)的一貫纏綿,也一掃“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張先《天仙子》)的伊人清愁,卻獨立了一種昂揚向上,斗志不減的門風,也使“落紅”有了更多的生氣。
文字有了生命力,它便是動態(tài)的,寓無情于有情,以物來寄托人志便有了方向。然而不知何時,倏忽出現(xiàn)了“落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皆為落花之意,然細來咀之,其意在某些情況下大相徑庭。
“碧蹄驕馬杏馬鞍,落英飛絮冶游天”(晏幾道)。乍一看,似乎古今“落英”皆是歡悅叢生,花灑遍地?!坝ⅰ痹诠耪Z中雖與“花”同義,然而仿佛自陶淵明后,世人便給予了“落英”一個爛漫的影子。“秋來更有甚夸處,日傍東籬拾落英”(陸游),這便是后弦之續(xù)。筆者想,陸游心中的落英也是存在于那個“桃花源”吧!而歐陽修的“春事已爛漫,落英漸飄揚”卻無不凸顯英之紛紛,英之繁繁,無論是何季節(jié),總是漫不經(jīng)心掠過朱閣,而那些多愁善感的詩人們,不問塵泥,只在筆間留下他們在意的、一條條發(fā)光的弧線。
“落紅”凄然湮沒于泥土之中,而“落英”卻飄然臨于木旁,抓不住它的聲跡。這是很多詩中表現(xiàn)的,常常將人引到“紅”之涼,“英”之悅的路跡上去,“英”很碎麗,很多文人們便依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為“落英”早已沾染《離騷》的香蘭之氣,故就有比喻“潔”與“落英”的底氣?!叭漳郝溆伒匮?,獻花應過九天人?!比粼诖?,替“英”為“紅”便太突兀,于是一“英”足矣,因為過于艷美反而會破壞夕照圣曠的氣氳。
當然,“落英”也不是全都飄揚向上,“繁艷向人啼宿露,落英飄砌怨春風?!保ɡ罴潯抖批Q樓》)“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風無奈落英何?”(胡宿《千葉瑞荷花》)畢竟“英”字本義乃“尚未綻放的花朵”,此等也是一種“蓓蕾”絲愁揉于其間。提筆至此,落花情結,又怎能去免?
談及“落花”,“花”此字至北朝時出現(xiàn),其實也就是“英”的意思,但中國人講究語言的凝練,又為何多創(chuàng)漢字呢?自然有其用處。“落花滿春光,書柳蔭新塘”《答王十三維》,若有人熟讀青史,應知曉“落花”一詞最早多指美好的事物,令人精神煥發(fā),如“團扇承落花,復持掩余笑”(何遜《苑中見美人》)、“清歌芳樹下,妙舞落花中”(《侍宴武三思》)。此時古人多注重“落花”的外在形象,遍零于地,芬芳四溢,多美啊!然而這種襯托作用卻逐漸淡去了,詩人們開始發(fā)掘“落花”之落,吟出“昨夜閑潭夢落花,可年春半不還家”(《春江花月夜》)的語調(diào),這就逐漸令人輾轉悱惻了。不同于“落紅”那眉間惆悵,“落花”更近乎一種哀怨,一種靜默飽滿的哀怨?!案淮猴L送惆悵,落花飛絮雨翩翩”(歐陽修),這里若用“落紅”便全然抹去花之動態(tài),且在色彩上與詩中一派淡墨山水不襯,而用落英,便減淡了“惆悵”的韻味,所以,此處用“落花”,恰如其分。
不同于“紅”的艷姿,“英”的盛貌,“花”的抽象使得“落花”之意廣,非吾拙筆所可觸及。“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王維),乃為一種閑適,重花之隨意;“落花踏盡又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乃為一種戲謔,重花之紛繁;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紛雨更傷春”(晏殊),乃為一種傷情,重花之易逝……所以說,落花之情,人各有之,取之大數(shù),則多為哀慟悲時。
“落紅”“落英”“落花”皆有其真意,略略概括一下,在思想感情方面,“落紅”是凄美動情的;而“落英”是紛繁空靈的;“落花”則是淡婉哀惻的。
此外,在音律平仄、語感習慣等方面,古人用此三詞應該也有所考究。故可能在某些時候,用特定的那個詞才更為妥貼。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此處若換成“落紅”,且先勿說情感,“紅”字韻母為“ong”,讀起來多了份沉重,只收不開,與“微雨”的淡愁和“燕雙飛”的輕盈不相協(xié)調(diào),自然不順;若為“落英”,雖有動態(tài)之感,但“英”字聲母“y”和后鼻音“ing”的結合也多了份沉甸甸,也是整體語感上不許的。而“落花”的“hua”可讓人傾聽到雨音輕柔流暢的“嘩嘩”,可讓人瞥見雨露翠葉兒下花骨朵兒上的“滑”,可讓人被梁上燕子“嘩”的一下?lián)P羽飛起吃一驚,再者,“花”的尾音“a”也是這字里美境在詞人、在賞者胸腔中縈繞不絕的贊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