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瑩?陳緋
【摘要】 目的 探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方法 200例腦血管病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以生命質量調查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生命質量各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腦血管??;生命質量;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97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系統(tǒng)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也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1]。腦血管病在歐美發(fā)病率降低的趨勢下, 我國仍持續(xù)上升, 且我國腦血管病的復發(fā)率非常高[2]。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如何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 本科制定了腦血管病患者護理干預的內容及方法, 自2014年6月開始實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00例腦血管病患者, 男115例, 女85例, 年齡42~75歲, 平均年齡(64.65±3.64)歲, 病程 10~21 d, 平均病程(15.0±3.0)d。入選標準 :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為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的患者;均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醒者。排除標準:急性期重度昏迷、嚴重腦疝或并發(fā)心肌梗死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重癥感染、嚴重糖尿病等患者;有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檢查和治療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參與治療、護理過程, 多關心患者, 與其經常交流溝通,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用樂觀的態(tài)度去感染患者, 消除患者的消積心態(tài), 以積級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所患疾病的概念、發(fā)病情況、危險因素、治療方法, 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所患的疾病, 增強對疾病治療的信心, 積極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原發(fā)病, 預防疾病復發(fā)。③飲食護理: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腦血管病患者非常重要, 進食以低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糧, 少食膽固醇高的食物, 控制油、鹽攝入。④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病引起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 給予肢體被動運動, 按摩肢體及腰背部, 避免肌肉萎縮。指導患者進行手指和足趾的屈伸、關節(jié)伸展、內旋等活動。鼓勵患者進行日?;顒樱?如吃飯、洗漱、穿衣、上下床、大小便等,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以SF-36評價兩組患者健康相關生命質量。SF-36是包括36項條目的結構式量表, 其中一個條目健康變化用于評價對健康狀況總體變化的主觀感覺, 僅有1個條目, 單獨計算, 其余所有條目組成8個維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 對8個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維度進行評價。各維度功能介紹如下[3]:①PF:測量健康狀況是否妨礙了正常的生理活動, 共有10個條目。②RP:測量由于生理健康問題所造成的職能受限情況, 共有4個條目。③BP:測量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對日常活動的影響, 共有2個條目。④GH:個體對自身健康狀況及其發(fā)展趨勢的評價, 共有5個條目。⑤VT:測量個體對自身精力和疲勞程度的主觀感受, 共有4個條目。⑥SF:測量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活動數(shù)量和質量所造成的影響, 共有2個條目。⑦RE:測量由于情感問題所造成的職能受限情況, 共有3個條目。⑧MH:測量4類健康測量項目即激勵、壓抑、行為或情感失控、心理主觀感受, 共有5個條目。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后干預組生命質量各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社會心理因素、生活行為方式日益受到重視, 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 僅僅根據有無疾病來判斷是否健康是不全面的, 還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健康的問題, 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 因此生存質量的評價被引入了醫(yī)學界, 它能夠綜合評價個體和群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tài)[4, 5]。用 SF-36全面了解腦卒中患者的軀體、心理、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環(huán)境及認知評價、情感體驗等方面, 有利于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找出防治重點, 促進腦血管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通過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研究結果顯示, 對腦血管病患者除了給予常規(guī)的診療及用藥外, 還給予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及康復訓練4個方面的綜合護理干預, 干預后生命質量各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 綜合護理干預確實能夠有效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于腦血管病患者最終結局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 吳瑛.內科護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854.
[2] 羅祖明.神經病學.第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358-?361.
[3] Ware JE Jr. SF-36 health survey update. Spine, 2000, 25(24):3130?-3139.
[4]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 1999:318-320.
[5] 曲薇.綜合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患者顱腦術后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出血的影響.護士進修雜志, 2014(15):1384-1386.
[收稿日期: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