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苗向軍
(1.天津大學體育部,天津 300072;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
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履責的理論闡釋
羅旭1,苗向軍2
(1.天津大學體育部,天津300072;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摘 要:本文運用公共產品理論、資源依賴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等理論與觀點,分析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履責的理論依據(jù),厘清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中的責任,提出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履責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體育公共服務;政府履責;理論依據(jù)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它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對一個國家的全面進步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體育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轉變在體育領域的延伸和實現(xiàn),為公眾提供高質量、高效率、多層次的體育服務是政府應履行的責任,實現(xiàn)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和服務均等化是政府應追求的目標。當前,在體育公共服務治理上,公眾需求日盛而供給缺乏,政府管制有余而服務不足,部門壟斷依舊而共享甚微。將政府職能重新定位并優(yōu)化其供給方式依然是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文獻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在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和市場各自的職能范圍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理清;有關政府責任內容及實現(xiàn)途徑至今依然爭議較大;體育公共服務治理的核心問題——責任及實現(xiàn)的研究相對較少。
1.1體育公共服務政府責任的內涵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通??梢苑譃?個意義,一方面指分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另一方面指沒做好分內事而應承擔的過失。在管理政治活動界,責任也包括2 層含義:其一是與某個特定的職位或機構相聯(lián)系的職責;其二是應做好卻沒有做好的事所承擔的后果。依據(jù)責任的含義,國內外學者對政府責任的界定主要有:其一是指政府能夠積極地對社會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xiàn)公眾的需求和利益;其二是政府及其構成主體行政官員(公務員)因其公權地位和公職身份而對授權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規(guī)所承擔的責任。我國也有學者指出,上述的2種責任界定體現(xiàn)的是政府的應為責任,即政府部門及公職人員必須履行法律、社會和國家所要求的義務。而從問責的角度,政府責任是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違反法律、政策和道義規(guī)定的義務而行使職權時,所承擔的否定性后果。目的就是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因此,責任既有履職的責任也有不履職后的懲罰責任2個相輔相成方面。體育公共服務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一個包含提供者、生產者和消費者3類基本角色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無論是提供者還是生產者亦或消費者,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上下行政關系,更多的是基于法律和制度規(guī)定下的責任關系。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履責就是政府以公平與效率為目的,運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配置,采用合同外包、政府間協(xié)議、特許經營、憑單制、志愿服務等多種供給方式,滿足全體公民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的過程。
1.2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中履責的理論依據(jù)
1.2.1 公共產品理論與政府履責的內涵公共產品理論是當代西方財政理論的核心,近年來也常常被作為論證和指導我國公共財政體制與政府體制改革的主要依據(jù)。從內涵而言,公共服務是屬于多種領域中交混的產品,是擁有眾多的供給方、消費者和管理監(jiān)督者參與其中的領域。在技術方面,公共產品的“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決定了政府供給的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這是由現(xiàn)代政府與公民間的政治契約所決定。政府必須均衡、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以此目標來規(guī)范行為。在效率和倫理上,公共產品的“社會共同需要”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政府供給的必然性。體育公共產品是公共產品的下位概念,其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消費特殊性決定了只有由政府提供才能有效防止個人的利益受損。因為政府掌握著體育公共資源以及公民賦予的公共權力,既擁有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又有利于服務供給的 “兜底均衡”。因此,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其準公共產品屬性又不會改變。政府應根據(jù)這一屬性,承擔起管理、財政、服務等方面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不斷提高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效率。
1.2.2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政府履責的目標新公共服務理論脫胎于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論,是在對原有公共管理理論揚棄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關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要求公共行政官員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zhí)行公共政策時應集中于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其角色既不是掌舵也不是劃槳,而應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歷史邏輯和思想體系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對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履責的價值理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中責任的實現(xiàn)必須是有法可
投稿日期:2016-03-30
1.2.3 資源依賴理論與政府履責的方式資源依賴理論假設,任何組織在組織的生存發(fā)展中都不能達到完全的自給自足,所有組織都必須與周圍環(huán)境或其他組織進行資源的交換共享,實體的行為互動。因此,組織生存過程中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構成了組織對環(huán)境的依賴,也為組織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資源依賴理論表明,由于資源短缺而引起變革,這是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的效率和質量上不一定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政府不可能擁有所有的資源,政府對各種資源的依賴構成了政府與其他社會機構合作的基礎。依照資源依賴理論,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配置,采用合同外包、政府間協(xié)議、特許經營、憑單制、志愿服務等多種供給方式,變革其傳統(tǒng)供給方式,提高供給效率。
2.1倡導新理念,明晰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
將為民眾提供基本體育公共服務納入各級政府日常工作內容和重要議事日程,并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積極宣傳政府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信息,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基本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鏈中的核心位置。
2.2完善政策法規(guī),實現(xiàn)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
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和完善既是政府提供體育公共服務合法化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體育公共服務長期化和法制化的基石。應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相關配套法律、法制和政策體系,為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私人參與體育公共服務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2.3創(chuàng)設制度環(huán)境,推動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
通過制度引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積極參與體育公共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yè)、社團、私人廣泛參與,資金來源多元化的體育公共服務格局,推動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多元化。
2.4整合服務資源,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效率
體育公共服務涉及部門和人員廣泛,需要多部門聯(lián)動,絕非僅憑政府體育管理部門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頂層設計和相應的制度性安排,以整合各方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抑制成本上升,提高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
2.5建立評價機制,構建監(jiān)管評估體系
對體育公共服務的評價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筆者認為,對體育公共服務的評價,應全面考慮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反饋、獎懲激勵等若干環(huán)節(jié),重點圍繞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數(shù)量、質量與效率3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按照科學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構建體育公共服務評估體系。政府要建立體育公共服務監(jiān)管職能,通過第三方評估的方式,對不同地域體育公共服務發(fā)展水平進行監(jiān)管,保證體育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實現(xiàn)和效率的提升。
為公民提供基本的體育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明晰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責任的內涵及履責的理論依據(jù)是實現(xiàn)這一政府職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公共產品理論、資源依賴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等理論與觀點為體育公共服務的政府責任提供了理論支持。完善法規(guī)、優(yōu)化管理、加強保障、積極倡導新理念等是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中應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裘鵬,付甲.善治理論視角下國家體育公共服務的“多元治理”模式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2).
[2] 秦小平,王健,魯長芬.中西方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環(huán)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2).
[3] 格羅弗·斯塔林.公共部門管理[M].陳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45.
[4] 陳斌,韓會君.公共體育服務外包的政府責任及實現(xiàn)機制論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5).
中圖分類號:G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4-001-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8.0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體育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責任研究(項目編號:13YJA890017)。
作者簡介:羅旭(1970~),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眾體質與健康促進、體育公共服務與全民健身體系。依,有法可行;授權與承諾既是政府履責的價值標準也是其責任實現(xiàn)的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