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文化圖式翻譯需要遵循文化順應、文化傳播的原則,把翻譯的作品與其翻譯的文化背景相互融合,在相應的語言氛圍中構建相同或相近的圖式背景,便于讀者對重構源作品歷史氛圍圖式,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這是翻譯工作者為其作品的閱讀人員,搭建的一條閱讀理解之橋。異化為主、歸化為輔,利用圖式知識理論的翻譯策略為典籍翻譯降解了難度,為跨文化障礙適應傳播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鋪就了一條成功之路。鑒于文化圖式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就文化圖式翻譯原則及策略問題予以研究探討,希冀為廣大外語翻譯工作者提供一點理論參考。
[關鍵詞]文化圖式;翻譯原則;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5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69[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圖式理論在外文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在哲學上,早期的思維模式叫做“圖式”。而“圖式理論”就是把”圖式”不斷積淀的知識經驗結構自覺利用”圖式”認識、解釋客觀現實。其研究的是各種知識如何表征,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怎樣以其獨特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的理論。普通人員本身不具備翻譯知識更不是翻譯者,文化背景不同雙方的圖式理論與知識不能同等。故而,譯者于動筆準備進行翻譯或者在對文章的翻譯進程中,必須要做足功課,譬如對作品文章的內容、意義、作用乃至其發(fā)表的時代背景都要予以查詢了解,必要時可以查閱當時的時代特征、文化背景、制度建設、社會生活狀態(tài)對其當時的物質、行為、文化包含精神等文化特質都要予以分析判斷。便于將一個正確的圖式印記在腦海中。然,一般閱讀人員不可能且做不到這些。所以,倘若能夠令不同文化的閱讀人員很好地理解譯文,譯者應該首要憂慮的是作品的閱讀人員其具備的圖式知識如何,使用多種手段去協助閱讀人員構建所對應的圖式理論與知識。以免導致翻譯工作者與閱讀人員在理解上有偏差。但是,文化圖式則是人類腦海里固有的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依靠經驗積淀而存于人腦中的關于“文化”的知識模型,可依據需求及時調用以感知并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多種文化現象。故,文化圖式翻譯在跨越文化背景、文明地域的交際中起到了一個指導性、方向性、準則性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圖式翻譯的主要原則
原則通常是指說話、行事、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依據以及根本準則,對同樣的問題在看法與處理方式上,囿于人的立場、觀點、處置方法的影響。結果往往大相徑庭。其實原則只是人類從自然界與本身的歷史中萃取并抽象而來,能精準反映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的準則就是正確的原則,可以遵循的原則。翻譯工作是跨語言文化、地域歷史、語言氛圍的溝通交際的媒介,翻譯工作不僅涉及到語碼的轉換,還涉及到文化背景不同的文碼轉換。要想使兩種語碼和文碼相互順暢互換,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轉換適應,符合整體的翻譯生態(tài)氛圍。翻譯行為理論告訴我們,翻譯的目的是明確的、重視結果的人類文化交際行為。文化圖式翻譯旨在讓目標語讀者能對文化圖式的譯語文本便于理解所要傳遞信息和產生一定的影響。利用人類文化的共同性來達到跨文化、跨語境、跨地域的信息傳播的目的。
(一)文化順應原則
人類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因為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語言具有了變異性協商性以及順應性的特點。語言的順應性適應了語境變換的需要,能讓其使用者在選擇中產生靈活、變通便利了信息的傳遞。正是因為語言和文化血肉相連,人類不同語言在交際中雙方必須順應各自的文化語境,才能完成順利的溝通交流。文化圖式翻譯首先遵循的原則就是文化順應,順應了目標語語言的文化,其文化圖式譯語文本內容要表達的各種信息,才能被目標語的讀者了解并理解,才能完成文化圖式翻譯的信息傳遞、傳播功能。文化圖式翻譯才能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與信息通衢,為語言交際建造一座跨越文化障礙的平臺。文化圖式翻譯需要文化順應原則,以讓其翻譯文本既能夠為目標語讀者所理解與接受,又能夠很好地傳播源語文化,讓目標語讀者感受和享受到源語文化的美麗與魅力。不妨以《道德經》原文為例見證一下翻譯中文化順應原則的重要作用“…夫為不爭,故無尤”這一段:亞瑟·威利翻譯成英文如下:In each case
it isbecause they prefer what does not lead to strife.and therefore doesnot go amiss而其對這一章節(jié)的注釋如下:“Even ordinary peoplerealize the importance 0f the Taoist principle of water-like'behav-ior.i.e.not striving to get on top or to the fore.”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老子用水作比喻,這是衡量我們每一個人行為品格的尺度。不爭爭就是“不爭”。寧處在別人不愿去的地方也不與他人爭利,故,別人也不會有怨恨與憂慮。不爭才無私,唯有水才有如此寬闊的胸襟。它滋潤萬物卻甘愿出在洼、潮且濕惡劣之地。在后面的許多“善”字都是水具備的品質,這是水的德之在。以水喻人不爭,才是處事的最佳態(tài)度。如果沒有這些注釋,外國讀者看到此處會看不明白,感覺晦澀,難懂。因此,這就要求翻譯人員給出足夠的背景知識來注解。在我們國家,大家提倡集體主義,在西方囿于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其倡導個人與競爭。而這一章節(jié)凸顯了道德經的作者推崇的無為而治的主張,上善若水的思想。而,翻譯家亞瑟·威利在此對它的注解,有利于西方閱讀者構建相對于的中國文化元素的圖式,當然,閱讀者看完了它的解讀就會很快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所在,為西方閱讀者開辟了一條理解、了解古典中華文明、文化的閱讀通道。使外國讀者更加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走進來,并且把我們的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帶出去。
(二)文化傳播原則
文化傳播當然是指一定社會或區(qū)域、階層、群體的文化從通過一定的傳播條件、途徑、媒介等傳到另一社會或區(qū)域、階層的文明互動現象。它分為直接與間接傳播兩種基本方式。直接傳播是由具備文化的人們通過戰(zhàn)爭、經商、友愛往來等途徑直接傳播的某種精神或物質方面的文化內容。而間接傳播就是某種文化及其因子傳人另外一個地區(qū)。囿于其獨特的刺激作用,引起傳播地區(qū)人們的思考在傳人的地區(qū)人們締造出新的文化。文化的傳播是不同階層、地域、社會、群體的人們構建各種人際關系的主要途徑與措施,亦是個人甚至國家達成目標、完成愿景的重要手段,在文化、科技成果、理念傳承、國家意志、民族習慣等相互包容、協調和溝通以及促進社會進步、歷史發(fā)展等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與意義。然,翻譯實質上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翻譯的功能在與將不同語言的文化通過語言轉換轉的形式使其相互了解,便捷了文化的交際、人文的認知,為世界上因不同國家地域、語言種類不同而屏蔽了的交際,打開一扇便利之門。為先進的優(yōu)秀的異質文化傳播開辟了一條流通的渠道。需求注意的是,翻譯活動須始終仰仗主體文化,始終設法為主體文化傳播服務,這是翻譯的責任所在。故,在文化圖式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考量的是文化順應因素以及文化傳播的職責,翻譯的原則是一直為目標語讀者展示著源語文化圖式所富含的文化元素。譬如,“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這就話源于習總書記在莫斯科的重要演說。這本來就是我國民間的俗語,其文化圖式的表層意義顯示,首先,鞋子大、小,緊、松應按腳的舒適度來說,他人的鞋子好看,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腳,不假思索盲目穿他人的鞋子無疑是犯險,其二,鞋子具體合不合腳,唯有腳最清楚,發(fā)言權在穿鞋的人,合腳不合腳別人不知道,他的判斷不是正確的判斷,更不能代表自己的精準判斷。其更深的含義在于:做任何事情,自己親身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合不合適做了才知道,意識還在于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不要輕易聽信片面言論,事情的真實情況自己親自去做才能知道并具有發(fā)言權?!靶雍夏_論”,此文化圖式一般用于婚姻上,夫妻生活上的艱辛與甜蜜外人很難理解,好評與差評都是只看到了表面,最有發(fā)言權的依然生活在一起的夫妻。然,習總將這句話用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即別致又新穎,彰顯著我們的道路自信。習總的“鞋子理論”這一文化圖式,通俗易懂,莊重中富含幽默極具感染力。翻譯成:Only the wearer 0f the shoes knows ifthey fit or not.恰如其分地傳播了中國豐富的俗語與獨具特色的隱喻文化,又不失時機地展示了國家發(fā)展道路的主張。
三、文化圖式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泛指翻譯中的思路、手段、方式與程序,是翻譯人員把源語文本轉換成目標語文本時采取的具體翻譯步驟,選擇的翻譯方法、方案。文化圖式翻譯通常使用歸化與異化并存的策略,歸化翻譯策略就是依照文化順應的原則進行,而異化翻譯策略所使用的是文化傳播的原則。
(一)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是指譯語文本在語言的表達上不顯示翻譯的痕跡,翻譯的語言顯得通順、易懂,歸化翻譯通常依據根譯入語其語言、文化、文學的格式、習慣、范例等對譯文予以恰如其分調整。歸化翻譯注重的是翻譯的開門見山易懂,并完全符合目標語語言以及其時代背景、文化規(guī)范,旨在激活目標語讀者現有的文化圖式,一目了然的看清與翻譯信息的關聯,便于讀者理解接納。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解讀頗具相似性,令譯語文本較好地適應了譯語一方的語言文化氛圍,在譯語與讀者之間構建一座信息交流的便捷通道。譬如: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英語的譯文為:The sun beyond themountains-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a grander sight,By chmbing to a greater heig}lt.《登鸛雀樓》這一五言絕句,表面上樸素直白,然,內涵豐富,構思精妙。源語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數字文化圖式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表達形式,文化本義為“要遠望千里擴大視野需再上更高一層樓。其文化喻意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取得更大的成功,要有更多的付出”。許淵沖在翻譯中采取歸化策略譯為:“agrander sight”與“a greater height”,有助于譯語讀者的理解、接受,并和原詩形式圖式相互協調、押韻,極具張力助推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傳播。
(二)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翻譯是與歸化翻譯互為對應的翻譯策略,旨在對目標語文本中翻譯中留存原語文本的語言與歷史文化差異。用異化翻譯策略譯出的文本能讓目的語讀者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領略到其他文化的張力。為助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幫助其他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保留源語語言文化特質,既可豐富目標語語言及文化,讓目標語讀者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力。有效地幫助了目標語讀者構建異域文化圖式,使目標語讀者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時,踐行了文化傳播的目的。譬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習總書記在中紀委全會上講話上提出的。異化翻譯成英語:enclose power into the cage of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其文化圖式飽含黨中央反腐的決心、智慧又凸顯出中國語言的文化魅力,使英語圈文化語境的讀者們倍感中國文化的清新與活潑,體會到中國文化風的潤物細無聲。
四、結語
要卓有成效的實現文化圖式翻譯必須有文化順應、文化傳播等作為原則,積極采取歸化與異化翻譯的譯文策略。巧妙地使目標語讀者成功地汲取源語文化圖式的文化內涵,不遺余力的向目標語讀者昭示源語文化圖式的文化魅力,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為幫助目標讀者較好的解讀源語文化特有的風情,彰顯目標源語其特別的文化內涵。這是文化圖式翻譯的重要作用所在,亦是它在能在的跨文化傳播的事業(yè)之踐行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