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文 王 健
?
導生制在高職教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黃利文王健
摘要:我國高職教育經(jīng)過多年的高速發(fā)展,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但同時學校的師生比卻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由于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較高,這就造成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負擔太重,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將導生制引入到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中,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同時,還可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
關鍵詞:導生制;師生比;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最早產生于18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剛剛興起,社會急需各種人才,但同時教師的數(shù)量又存在大量的缺口。針對這種情況,英國國教會的教師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和英國公益會的教師約瑟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開創(chuàng)了一種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其目的均是為了解決教師數(shù)量欠缺的問題,所以該種教學組織方式又被稱為貝爾—蘭卡斯特制。英國的導生制在1811年以后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其后的數(shù)十年,除英國外,導生制在美國也相當流行,并為英、美兩國普及相關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20世紀初,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據(jù)導生制的基本思想,創(chuàng)造了“小先生制”,使導生制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和發(fā)展。
導生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可概括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先教會一部分水平相對較高、基礎較好的學生;第二步,再由這部分學生教更多的學生。所以,導生制首先要熟悉和考核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選拔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導生和并對這些導生進行重點培養(yǎng),讓他們較其他學生先掌握相關的知識;然后,再將所有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名導生作為組長,在教師的統(tǒng)一安排下,由這些事先已掌握相關知識的優(yōu)秀學生做導生,將自己剛剛從教師那學習到的知識傳授給其負責的那一組學生。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導生數(shù)量較多的優(yōu)勢,讓每個導生負責檢查和考核本組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就更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在這些導生的幫助下,教師就得以在短時間內,將知識傳播給更多的學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效率,與此同時,又極好地培養(yǎng)了導生本身的綜合素質。
圖1 2008到2014年我國高校師生比
我國近三十年來,國民經(jīng)濟取得的發(fā)展和成就舉世矚目,但總體而言,我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在教育領域的經(jīng)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還比較低。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的高等教育大踏步向大眾化的門檻邁進[1],截止到2014年,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生毛入學率已經(jīng)達到37.5%,這就造成了我國高等學校普遍存在高等學校教師過少而學生相對過多的情況。根據(jù)《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運行的基本數(shù)據(jù)解讀(高等教育篇)》,我國2014年的師生比已達17.6以上,且?guī)熒热杂兄鹉晟仙内厔?。(見圖1)[2]
據(jù)統(tǒng)計,在世界一流大學中,師生比一般是在1∶6到1∶13.6之間,而世界頂尖大學這一比例則更小,表1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師生比[3]。
表1 美國頂尖大學師生比
當然,造成高等學校師生比逐年升高的原因不僅僅是教育經(jīng)費一方面的問題,我國的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和擴充也沒跟上高校發(fā)展的步伐。目前,我國規(guī)定了1:18是我國高校師生比的及格線,但很多高校也就剛剛及格而已。這就造成了高校中每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班級學生數(shù)量過多,有很多課程都是兩個班或三個班的合班上課,課堂學生可能有60到100多人。如此多的學生,對于課堂中的理論教學而言,借助電教化教室和擴音設備,尚能應付,但已很難針對個體進行因材施教了。
而對于高職教育,基于其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其實踐教學課程所占的比例較高,教師在上實訓課時,教師相對學生匱乏的問題就尤為突出。對于教師的實踐教學,因為學生人數(shù)較多,教師只能根據(jù)學生的平均學業(yè)水平來確定相關實踐教學的目標,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學業(yè)水平特別好學生覺得實訓的意義不大,而同時學業(yè)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難以適應卻又得不到及時的指導。為保證實訓課的教學質量,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教師在上實訓課時,對學生個別指導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往往在實訓課教學中,由于一個班上學生的人數(shù)太多、或兩個及多個班合班等情況,造成一次實訓課的學生不能集中在一個實訓室,而要將學生分別安排在不同的實訓室,這樣,一個教師要管兩個或更多實訓室,就更難完成對學生個別指導的任務,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也會大打折扣。而如果想對學生的實訓作出及時的評價或考核,則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是因為無法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個別輔導和因材施教的需要,實踐教學的效果就必然較差,若管理不好甚至會造成實訓課堂秩序的混亂。加上近十幾年來,各地的很多大學都擴大了校區(qū),新校區(qū)往往都在郊區(qū),而教師大多住在市區(qū),教師往往一上完課,就必須匆匆地趕校車回自己市區(qū)的家,這樣就更造成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變得更少,在師生比本來就失調的基礎上雪上加霜。
如何發(fā)揮高職教師在實訓課教學上的效率,提高學生實訓課的學習效果,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組織領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靈活采用多種方法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和相關教學制度,導生制是實踐教學中是可以選擇和借鑒的方法之一。
(一)導生的選拔和分組
1.方法一:選擇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導生。實施導生制的第一步是如何選拔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導生。教師在實訓課教學前,就應對所有學生的綜合學業(yè)水平進行認真、科學的考查和評估,從平時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動手能力以及考試情況等多方面綜合來考慮,從中選拔出表達能力較強、為人熱情而又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以作為其他同學的導生。當然導生可以從現(xiàn)有的同學中直接選拔產生,也可由高年級學生擔任,如可用研究生作為本科和??粕膶?。
在確定導生的情況下,第二步則是以導生為中心,在自愿組合或按學號組合的總體原則下,科學地進行組合。在將學生分組時,要考慮到分組的合理性,如要充分考慮到每組學生成績的好壞、男女生的比例、班干部或責任性強的學生比例、各組學生的特長等多種因素,盡量使每組學生之間能盡可能在學業(yè)水平、男女比例、班干部比例、特點特長等方面能相對比較均衡,能力差異不要太大。在每個小組中,以導生為組長,各小組在教師的統(tǒng)一安排下,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實訓活動。一般而言,每個小組的學生人數(shù)不易過多,以4-8人為佳,如果一個小班有40人,就分為4-6個小組;兩個班則分為8-10個小組。
2.方法二:所有學生輪流作為導生。為培養(yǎng)所有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將所有學生也按方法一的方法進行分組,但優(yōu)秀學生僅作為組長,而由每個組的所有成員在不同的實訓教學中輪流作為其他所有學生的導生,每個組的同學在作為導生的實踐教學前,先由教師組織或自己自習進行相關的知識準備、培訓,或自己將要做的實訓先做一遍,以便在作為導生指導其他組同學時能順利完成指導其他同學的任務。
(二)導生的培訓
在導生制正式實施前,要對導生進行全面的培訓。這種培訓可以在相關實訓前的課堂教學中當著所有學生的面進行,也可同時結合導生的情況進行對導生進行單獨的培訓。首先,要讓每位導生掌握實訓的內容、方法、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要明確實訓目的,制定基本的、科學的、規(guī)范的實訓操作方法、講解相關的實訓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讓每位導生掌握實訓的要領和精髓。其次,要培養(yǎng)導生的領導和組織能力,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告知他們遇到特殊情況的應急處理方法。再次,要制定詳細的、科學的學生實踐考核辦法,并讓導生學會評價同學的實訓成績。最后,還要培養(yǎng)導生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明確導生的職責,使導生能耐心解答同學在實訓中的遇到的問題。
(三)導生制的實施
在正式進行實踐教學前,教師仍要事先將已制定好的的實踐目的、實訓方法和實訓步驟,在實訓前的課堂教學中對全體同學集體進行講解。對于導生而言,由于導生已經(jīng)經(jīng)過教師的的單獨輔導和培訓,在實訓前已經(jīng)理解和掌握了相關實訓的方法、步驟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導生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會得心應手,順利地幫助同學。對導生而言,在幫助同學的同時也增強自己的自覺性、自信心和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自己的領導和組織能力。在實訓課結束前,導生們可以根據(jù)教師事先制定的學生實訓考核制度和考核辦法,讓每位導生及時對每個同學的實訓情況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并在上完實訓課后對同學的實訓情況進行總結,為教師留下相關考核成績和總結資料。一方面該實訓成績可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冊,一方面相關的總結也使教師能及時了解、跟蹤所有學生的實訓情況和學習效果,并針對學生的不同狀況及時調整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一般而言,高職的實訓分為驗證型和設計型兩種。對于驗證型實訓而言,一般教師已在課堂教學中講解過相關的理論,實訓的目的僅僅是驗證該理論的正確性,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刹捎脤⑺袑W生按小組劃分輪流作為導生的方法,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當一次“代理教師”,都有機會幫助同學、鍛煉自己。同時,也都有機會評判一下同學的實訓成績,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設計型實訓而言,因為此類實訓相對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對導生的要求較高,則應選擇優(yōu)秀的學生或高年級學生作為導生。由于這些導生都是基礎好、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所以在事先的實訓準備上可以著重加強他們的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然后由這些優(yōu)秀的導生負責本組同學設計思路的開拓、討論和一般問題的解答。這樣,在大部分問題已被導生解決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整體調控,并回答學生提出的而導生又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在導生制的實施規(guī)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證每一次實訓的目的明確、可操作性強、難度適中,對于哪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實訓要求,而對能力弱的學生只要求基本的實訓內容。教師要首先盡量使導生和其他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培養(yǎng)集體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環(huán)境,要注意導生能解決的問題絕不自己親自去解決,以提高導生的積極性。
(一)導生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準
是不是導生在實訓課中就不需要進行自己的實踐學習呢?當然不是,雖然導生基礎相對扎實、成績較好、動手能力強,但大學的實訓課程由于發(fā)現(xi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較強,對于大部分的導生而言還可能是嶄新的,而且即便某個實訓該導生已經(jīng)做過,當他再次做該實訓時,可能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獲。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導生的相關知識結構和基礎,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培訓,并可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愛好,指導他們自主學習更深入的內容。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導生,可以組織他們參加校內外的各種競賽,在競賽的過程中,使導生的能力更加突出。
(二)學生做導生意愿不高
學生不愿意做導生,認為做導生是浪費時間。教師一方面要對導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他們關心同學、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一方面又要告訴他們,導生制本身對導生的鍛煉作用更大,對導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導生的履責狀況不容樂觀
導生在對同學實訓的打分過程中,都不愿得罪人,給不該得高分的同學打高分。教師一方面要制定嚴格的評價和考核標準,并隨時檢查;一方面也要告訴學生,分數(shù)只是記錄學生學習進展的一個衡量方式,是為了讓同學更好提高的一種手段,你若直接給同學打高分,實際上就抹殺了同學的提高空間。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業(yè)已成人,一般均具有較好的思想覺悟和遠大的理想,他們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較高,自學和自主能力也較中學有大大提高,這就給導生制的實施帶來了良好的條件。而且,我國的高職院校,教師雖然仍是教學的主導,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就成為高職院校必須不斷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將導生制應用于實踐教學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偨Y而言,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生制大大減輕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負擔,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率
借助導生的幫助,一方面,大大減輕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負擔;另一方面,全體同學在實訓的過程中,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隨時得到導生的解答和指導,而對于個別導生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共性的問題,教師也有精力來加以解決,這樣就能確保每個同學在實訓中都能及時得到指導。同時,由于有導生作為助手,實訓課的秩序也會井然有序,同學們對實訓也會具有更強烈的興趣。
(二)導生制更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導生制由于將學生劃分成了若干小組,可以引入小組內協(xié)作學習和組間競爭的機制??梢砸孕〗M為單位,小組成員在導生的組織和領導下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某個相對較大的或較難的實訓,并以小組的名義提交實訓成果。同時,可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對話和競爭,根據(jù)個小組的實訓情況和結果,合理進行一定的獎懲[4],形成團隊協(xié)作的良好氛圍。
(三)導生制利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學習興趣
導生和其他學生都是同齡人,他們之間沒有代溝,生活環(huán)境和興趣愛好類似,同學之間的隔閡較少,這就使他們之間溝通更順暢,交流更容易、更頻繁,從而克服了某些靦腆、內向的學生不敢向教師提問的問題。同時,導生的主動幫助和交流也在另一方面促進了同學間和睦的人際關系,更大大提升了學習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了,請假或曠課也就少了,成績當然也會有顯著的提高。
(四)導生制還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
導生在給同學實訓的考核或打分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教育和引導下,能培養(yǎng)正確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這使得學生個人的思想道德品德得以提升。
(五)導生本身的能力也可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獲得不可多得的鍛煉
為了更好地起到導生的作用,他們必須有更多的知識儲備,也會自覺地、更好地準備相關的實訓內容,而且導生制對他們交際和言語表達能力、領導和組織管理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各方面整體素質的提高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之,導生制在當前師生比不斷提高、人均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不失為是一種真正能兼顧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值得首先在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領域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48-249.
[2]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運行的基本數(shù)據(jù)解讀 (高等教育篇)[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06/10/872587_489835304.shtml.
[3]美國院校數(shù)據(jù)庫[EB/OL].http://www.lystu.com/ school/cloooll.htm.
[4]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66-67.
責任編輯秦紅梅
作者簡介:黃利文(1968-),女,江蘇宿遷人,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王?。?965-),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wǎng)絡、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3年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重點立項課題“江蘇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報告研究”(編號:2013JSJG08),主持人:李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1-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