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玲
?
公司財務造假與法務會計運用
秦小玲
摘要:本文通過運用法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南特公司李某出資不實和賬外隱瞞收入的財務造假行為進行分析,以幫助找到合理的處罰措施并警示以后各種各樣的財務造假活動。
關鍵詞:法務會計;財務造假;虛假出資;賬外隱瞞收入
(一)法務會計的概念
法務會計是為解決事件中與會計相關的經濟利益和財產關系,運用會計和法律等專業(yè)理論、方法及具體規(guī)范,通過對特定會計資料的檢驗、論證,證明其利益屬性和數量的鑒證活動。
(二)法務會計的發(fā)展與運用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公布的會計信息質量與種類參差不齊,防范和甄別財務舞弊行為任務重大,程序復雜,在處理這種問題上,與傳統(tǒng)防范上市財務舞弊的審計體系制度相比,新興的法務會計通過舞弊甄別調查和法律訴訟支持這兩項手段在審查與核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方面有其獨特的運行機制優(yōu)勢。法務會計將會計與法律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為治理財務舞弊以及妥善解決與協調會計法律糾紛提供了有效手段。
(一)財務造假的現狀
目前,財務造假呈現出數量直線攀升、行為更具有技術性和隱蔽性等現狀。面對這些現狀,防范和調查財務造假行為任重而道遠。財務造假事件不僅嚴重威脅著財務報告的質量,所以,應當有效的應用法務會計對財務造假活動進行分析,并找到解決之道。
(二)財務造假的風險因子分析
一是道德品質,財務造假行為人在貪婪的驅使下為了自身利益而失去誠信,其道德品質的淪喪是財務造假發(fā)生的助燃器;二是動機,各種各樣的動機促使財務造假行為人進行財務造假活動;三是造假機會,信息不對稱、內部控制不健全、會計政策選擇空間的存在均為欺騙造假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四是被發(fā)現的可能,隨著財務造假行為更具有技術性和隱蔽性,使得財務造假行為很難被發(fā)現,從而造成了財務造假行為人的肆無忌憚;五是受懲罰的性質和程度,由于我國存在處罰不嚴厲的弊端,造成財務造假行為人不會忌憚被處罰。
在南特公司的案例中,首先,李某的道德有所缺失,為了一已私利而侵害他人的利益,動機也十分明顯;其次,由于公司初始設立時,李某作為出資較多方全權負責公司的設立及經營,兼任公司的董事長及總經理,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內部控制不健全的可能,給李某進行財務造假活動提供了空間,制造了機會;最后,鑒于李某的出資均由會計事務所出具了驗資報告以及由李某全權負責公司的設立和經營,使得李某的財務造假行為具有技術性和隱蔽性,因而李某的出資不實和賬外隱瞞收入很難被發(fā)現。以上四種風險因子促使李某進行了該案例中的財務造假活動。
(三)法務會計在財務造假中的運用
一是法務會計可以進行會計調查。法務會計通過會計調查,可以調查分析上市公司基本情況、審查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和程序系統(tǒng)、鑒定財務和會計違規(guī)及瀆職行為、證明上市公司投資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是否遭受損失,并評估遭受損失的金額。
二是法務會計有訴訟支持的作用。該作用體現在財務造假案件訴訟的各個階段,即法務會計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虛假出資的概念
虛假出資是指公司發(fā)起人、股東并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所有權,而與代收股款的銀行串通,由銀行出具收款證明,或者與資產評估機構、驗資機構串通由資產評估機構、驗資機構出具財產所有權轉移證明、出資證明,騙取公司的登記的行為。
(二)虛假出資的方式
在虛假出資財務造假的過程中一般涉及到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其他欺騙手段。虛假證明文件指的是偽造、變造的驗資證明文件,大多虛假出資都是用虛假證明文件來欺騙公司登記的主管部門或者驗資的會計師事務所。
(三)虛假出資股東的相關責任
《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只有完成了該項義務才能享有相應的權利,而虛假出資恰恰違背了上述規(guī)定。因此未履行義務而享受了權利的李某一方面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另一方面應當向足額繳納出資額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在南特公司案例中,李某與鄭某簽訂了協議,鄭某實際出資了800萬,而李某虛假出資1200萬,即南特公司設立之初實際上只有鄭某出資的800萬,公司應全部歸鄭某所有。然而李某不僅以虛假出資擁有60%的股份,還全權負責公司的設立和經營,兼任公司的董事長及總經理,這極大的侵害了鄭某的權益,所以李某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其次,在公司股改過程中,虛假出資的李某按原持股比例與鄭某分享新增的3120萬元注冊資本中的2500萬,鄭某只分得了1000萬,其他四位高管只分得了620萬。在該過程中,李某嚴重侵害了鄭某和其他四位高管的權益,應當向他們承擔侵權責任。
(四)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責任
在南特公司案例中,會計師事務所按照程序和會計準則進行了驗資,那么就可能是李某提供了虛假證明文件。由于會計師事務所無權追查出資人投入資金的來源,也無權關注企業(yè)注冊后資金的去處,所以驗資機構只能檢驗出資人在出資時點是否足額履行了出資義務。在該案例中,李某鉆了驗資制度中的空子,使得能夠驗資過關。
在南特公司案例中,李某將不開票的收入隱瞞賬外,一方面使南特公司的其他股東遭受利益損失;另一方面因為李某的偷漏稅行為也給國家的利益帶來了損失。李某對此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一)目前財務造假活動呈現出數量直線攀升的現狀,執(zhí)法機關應加深對該問題的認識,加強相應法律責任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加大懲治的力度,以減少財務造假活動發(fā)生的數量。
(二)公司股東和管理人員應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加強法律意識,以身作則,不做財務造假相關的活動。在南特公司案例中,李某以職務之便,隱瞞賬外收入,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國家相關部門應完善相關制度,避免財務造假行為人利用制度的紕漏進行財務造假活動。在南特公司案例中,由于驗資制度不夠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無權追查李某的出資來源,使得李某有機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四)應完善并重視法務會計的運用。內部控制、獨立審計在控制財務造假的過程中雖然能發(fā)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法務會計作為對財務造假進行專門審計的新興系統(tǒng),可以從各種來源獲取造假線索,為有關利益各方提供一個發(fā)現和解決造假問題的渠道。
參考文獻:
[1]江平,李國光.最新公司法疑難釋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娟.經濟法實務.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9月.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