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誠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一代文學巨匠,他博大淵深的思想、光輝的人格為后人樹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他的作品更以深刻獨特的思想魅力和藝術魅力,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經典,給人以前進的方向和思想的力量。正如林賢治所說,魯迅的作品“作為現時代的一份精神遺產,它博大、沉重,燃燒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傷,痛楚,覺醒,甘于帶著流血的腳踵奮力前行”。重視魯迅作品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時間的距離、文化背景的隔閡及思想的復雜性,許多學生對魯迅作品提不起興趣,認為晦澀難懂,而教師教起來也感到很困難。要打破這種“老師怕教,學生厭學”的尷尬局面,增強學習效果。
一、教學觀念:實現由“終極解讀”到“不斷豐富”的轉變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要革新教學觀念:把“教作品”變?yōu)椤坝米髌贰?,把傳統語文課中教師講解作品的過程轉變?yōu)橛米髌穪硎箤W生不斷豐富的過程。教師應把自己腦海中千方百計對魯迅作品做終級解讀的想法摒棄掉,不強求自己把魯迅作品中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語言技藝全部塞到學生的腦袋里去,只需把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當作是供師生們一起體驗、思考、探索的對象。魯迅研究專家王富仁教授認為:“魯迅作品所描寫的人生和事件、所議論的那些問題,人們是可以感覺到、感受到的,但它們所能夠暗示的內容卻是無限的,是魯迅自己也不一定全部意識到的?!币虼?,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直接對話,深入感知文字背后蘊藏的作家的情感意緒,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挖掘、去豐富作品的人文內涵,從而完善自我的精神世界。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教師、學生這三個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活動的狀態(tài),才能賦予教與學不斷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
二、教學模式:實現由“文以人傳“到“文以文傳”的轉變
諸多語文教師在講授魯迅作品之前,總喜歡不遺余力地對魯迅其人其事以及社會權威人士對魯迅的評價進行鋪陳介紹,并且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對這位文化英雄、思想巨人和反封建斗士的敬仰之情。素不知教師的這種“虔誠之舉”不僅沒有拉近學生與魯迅的距離,反而增加了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讓他感覺無論是魯迅其人還是作品,都處在他們無法企及的高度,他們只能去仰望,卻無法接近,更無法領會其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魏書生老師說得好,“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苯處熤v得太多,會導致文本失語、學生失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應是切實地從魯迅作品的文本出發(fā),讓魯迅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領悟、去評價。
誦讀感悟法,是引領學生走進魯迅作品的一個較有效的方法。比如教《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激情洋溢、感人肺腑的有情之文,朗讀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可以快速地引領學生進入作者描繪的情境,而學生富有感情的自讀,可以讓他們與文本更親密的接觸,從而深入感知作品字里行間傳達出的強烈的悲憤之情。此外,朗讀還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上下貫通、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有助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及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僅是《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教師在教魯迅的其他作品時,也應重視朗讀的作用。在鑒賞語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或歸納主題前,教師不妨先讓學生把一些相關句子找出來,反復誦讀,這樣既避免了學生光聽教師分析的乏味,又能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口頭表達和說普通話的能力,而且只有通過誦讀,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魯迅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才能幫助學生把隱藏在文字深處的情感發(fā)掘出來,才能使學生得到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審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教學方法:實現由“機械化分析”到“個性化解讀”的轉變
教師的引導往往決定學生的思維方向和理解的深度廣度。教師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并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在課文理解方面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讓學生突破了問題,就能把握文章的要旨,那么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如教《祝?!芬晃模岳斫庑≌f的主題為目標,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閱讀有關祥林嫂的描寫,你了解到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誰害死了她?3. 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時候說明什么?小說為什么以“祝?!睘轭}?這幾個問題緊緊圍繞目標,層層推進,不僅使整個教學過程緊湊、流暢,而且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問題的展開要有邏輯性、層次性和靈活性,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以增加其正確回答的可能性,還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引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參與的機會,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保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fā)揮,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教師及時的點撥,有助于學生深入領會作品的精髓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在對《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進行探究時,許多學生認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認為 “精神勝利法” 從某種意義上講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滿足中忘卻痛苦,并認為我們今天同樣需要這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這種說法,有些教師只是做出“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之類的簡單評價,沒有及時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從而制約了學生對文本價值的把握。試想,如果教師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掘阿Q的“精神勝利法”里蘊含的奴隸意識和投機思維,由此引申到對人性和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再拓展到“我們今天如何把握精神勝利法的尺度,才能使其對我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作用?”這類現實問題的探究,那么學生不僅能加深對魯迅作品的認識,而且可以從中獲得新的人生啟迪。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積累足夠的文化底蘊,深入鉆研教材,把握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并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文本的價值,才能把魯迅作品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傳遞給學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