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對于尊重歷史文化和人性化需求的不斷提升,過去以功能為出發(fā)點的空間設計理念受到挑戰(zhàn),場所精神概念的引入為現(xiàn)代空間設計提供了以人為核心的設計方法。文章通過對空間設計與場所精神關系的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在場所精神理念前提下,空間設計的兩種思路和方法,對兩種思路的優(yōu)秀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并為中國的空間設計如何更好地營造場所精神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空間設計;場所精神;設計思路;實例分析
0 前言
中國作為具有燦爛文明的大國,有深厚的歷史文脈的積淀,但在空間設計的相關領域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大量西方夸張詭異的空間結構形式的引進給人帶來的僅僅是視覺上的新鮮刺激,這些形式并非是由本土科技和文化演進而來,缺乏相應的文化土壤,對人性漠視,有必要探索“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理念,用空間體驗連接起空間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從而激發(fā)人們內心的歸屬感和存在感。
1 空間設計與場所精神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哲學和科學都與“時間”密不可分,這是廣義的空間概念。空間設計中的空間是相對于人的尺度而言的,是人們可以感知和體驗的場所空間?!翱臻g的本質是限定”,即通過各種手段將無限的三維空間限定于一定的區(qū)域,給人造成一種空間“場”的感受,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學的空間??臻g設計,就是依據特定功能,美學等各種需求,對空間的整體結構,色彩,材質,光線等進行相應的處理,具體設計包括建筑、景觀和室內等方向。
1980年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舒慈在其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中提出場所精神的概念。場所與物理學廣義的空間概念和原生自然環(huán)境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是由人與環(huán)境長期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復雜聯(lián)系的基礎上,思想和情感上產生了對特定地域的方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因此綜合形成的概念。人們對于場所本質的精神記憶,便是場所精神。
通過對場所概念的解讀,將場所結構分為“空間”和“特性”兩部分?!翱臻g”包括空間結構、形態(tài)、色彩和材質等要素,具體到空間設計,指的是建筑空間、景觀空間及界面的質感和色彩等物質屬性,具有客觀性?!疤匦浴笔侵柑囟臻g所具有的氣氛和特質,反映了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主觀性??臻g設計營造場所精神,是通過人對三維空間及相關要素的綜合體驗,產生情感要素,繼而引發(fā)人對于場所特性的思考,最終在體悟場所精神的同時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2 場所精神下的空間設計思路與方法
場所精神下的空間設計有兩種思路和具體方法:
一是“求同”。首先,要把握場所整體的歷史文脈,對城市空間、建筑、街道的肌理結構進行圖底分析,使得城市空間形態(tài)和肌理得以延續(xù)。其次,要注重對形成場所整體“氛圍”至關重要的歷史印記和老舊建筑進行保留和繼承,包括空間形態(tài)、裝飾藝術、歷史事件等要素。例如,吳良鏞教授主持設計的北京菊兒胡同建筑改造工程,從宏觀上準確把握了北京城市空間形態(tài)和肌理,用現(xiàn)代單元式住宅的空間形態(tài)完成對于傳統(tǒng)四合院空間的結合和創(chuàng)新,從北京傳統(tǒng)民居上提取其建筑的色彩、造型、材料等要素并加以運用,在保留傳統(tǒng)建筑歷史文化符號的同時通過置換的手法,更新了老建筑的使用功能,賦予其新“生命”,重現(xiàn)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場所精神。
二是“存異”。場所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屬性,人的體驗是場所存在的必要前提,這決定了場所并不是一直不變。時代的變化,空間的變化,人的改變,都會使得場所本身及精神發(fā)生演變?!按娈悺钡乃悸?,是擺脫對于城市歷史文脈延續(xù)的慣性思維,通過對于場地精神的深度挖掘,真正尊重特定場地本身具體而細微的精神實質,以發(fā)展的眼光發(fā)現(xiàn)和把握場所精神的演變。例如,中山市的岐江公園項目,并沒有延續(xù)其作為著名“僑鄉(xiāng)”的歷史文脈,而是通過對場地內粵中造船廠場所精神的深度挖掘,體現(xiàn)出紅色年代人民吃苦耐勞和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塑造了一個人民公園。從深層次來說,和中山市城市精神相契合。
3 實例分析與思考
隨著場所精神理論傳入中國,立即得到了中國城市、建筑、景觀和室內等空間設計領域設計師的響應和共鳴,并將其運用到相關領域的設計實踐中去,在體現(xiàn)中國民族性、地域性的空間設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并非完美。主要體現(xiàn)在為了“場所”而場所,外在形式上模仿和再現(xiàn)特定歷史場景,缺少對于場地精神的深度解讀,無法喚起人對于場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免流于膚淺和媚俗。因此,有必要通過對優(yōu)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總結經驗為當代中國空間設計提供有益啟示。
江南大學文浩館新館由楊茂川先生主持設計,很好地體現(xiàn)了“求同”的設計思路。首先,對老館的形式特征、空間形態(tài)、裝飾藝術、歷史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取體現(xiàn)老館場所精神的歷史印記,融合在新館的建筑設計當中。其次,也要與新館所處的新校區(qū)的整體氛圍相契合,如新館“復制”了老館半圓弧玻璃拱頂采光天棚的中庭空間,保留了老建筑的精華特色,不同之處在于新館入口空間采用輕盈通透的現(xiàn)代玻璃幕墻,與老館的實體墻面的厚重產生對比;將老館“四大發(fā)明”的主題壁畫和程文浩先生的半身雕塑整體“移植”到新館的相同位置,并用新的科技成果為主題的壁畫與其相對應;將文浩館歷史大事刻于墻面和雕像后部等。新館的建筑通過對老館歷史印記的保留和繼承,延續(xù)了老館的場所精神,帶給人們“似曾相識”的場所體驗,現(xiàn)代元素的運用,實現(xiàn)了與老館的對話,使新館統(tǒng)一于新校區(qū)的場所氛圍之中。
位于丹麥哥本哈根的超級線性公園的設計則完美地體現(xiàn)了“存異”的設計思路。丹麥作為歷史悠久的“童話王國”,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和肌理具有鮮明的特色。該項目卻沒有延續(xù)丹麥的城市文脈形象,而是通過對于場地精神細致入微地挖掘,塑造了一個體現(xiàn)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城市公共空間。超級線性公園長約800米,其位置處于哥本哈根市一個多民族聚居并且治安不佳的地區(qū),項目正是準確抓住基于文化多樣性的場地精神。用來自60個不同國家的物質文化展品,與當?shù)鼐用竦膰鄬?,并置在由紅色塊狀空間與白色流暢線條疊合的線性公園場地中,營造了一種極具人文深度的場所精神,引發(fā)人們對自身價值的思索,也為這個相對古老和封閉的城市空間增添了一抹鮮活的亮色,這正是“存異”思路的魅力所在。
4 結語
盧梭說過:“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笨臻g設計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帶著枷鎖的舞蹈”,然而真正高明的藝術,卻讓人感覺不到“枷鎖”的存在,達到“似是而非”的藝術效果。因此,場所精神下的空間設計,不應流于形式地模仿和再現(xiàn),而是要通過對場地精神的深度理解,創(chuàng)造能讓人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精神家園,這也是時代賦予每個中國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諾伯舒慈(挪威).場所精神[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2] 徐磊青,楊公俠.環(huán)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 楊茂川.運用歷史印跡營造建筑的場所精神——江南大學文浩館新館方案設計思考[J].江南大學學報,2005, 4(4):121-125.
作者簡介:吳琨(1989—),男,安徽蕪湖人,蕪湖市弋江區(qū)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