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薇薇
摘 要:當前對于初中生這個年輕的群體,他們的睡眠質量與心理因素之間的相關研究有限。實際上,當前初中生里有相當一部分人屬于的睡眠障礙者。應對方式與睡眠質量表面上沒有直接聯系,但我們可以通過人格、認知等中介變量看出他們的相互作用。睡眠質量對于身心都處于發(fā)育期的初中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研究初中生應對方式與睡眠質量之間的關系,目的不僅是幫助中學生培養(yǎng)積極正確的應對方式,更重要是通過培養(yǎng)初中生健康的應激心態(tài)從而提高他們的睡眠質量,繼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關鍵詞:應對方式;睡眠質量;人格;應激;壓力
一、相關概念
1.應對方式的界定
應對是當今心理健康領域一個重要的概念,具體是指當個體面對挫折或困境時,為減輕負面的影響而做出相應的認知或行為上的努力的過程,它是個體的穩(wěn)定因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應對方式則是指人們對付內外環(huán)境壓力及情緒困擾時所采用的方法或策略。
Lazarus和Folkman將應對方式分為問題應對趨向和情緒應對趨向。 而我國心理學專家黃希庭將中學生的應對方式劃分為6個因子,分別為:問題解決、忍耐、退避、求助、發(fā)泄和幻想。
2.睡眠功能、睡眠質量的界定
關于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釋,功能恢復理論認為,睡眠的目的就是讓中樞神經系統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使機體獲得很好的功能恢復。生態(tài)學理論認為,睡眠是一種保護性的抑制,動物睡眠的目的就是減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從現有資料來看,衡量睡眠質量的衡量不光是從睡眠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深度。
二、初中生應對方式相關研究
應對屬于應激的范疇,而應激本身是情緒狀態(tài)中的一種,雖然情緒具有暫時性和情境性,然而不同類型的個體都會有自身的一套相對固定的應對方式。當前青少年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也是從這些著眼點入手的。
其中,呂杰、夏盟、桑青松運用《卡特爾16PF人格問卷》及《人格成熟測驗》中有關挫折情境的項目向蕪湖市隨機抽取的200名初中生施測,分析結果得出:穩(wěn)定型、恃強型、敢為型、實驗型的學生在挫折應對的內外表現上都呈正相關,這類學生能客觀、積極地看待挫折,從而保持情緒和行為的穩(wěn)定;敏感型、懷疑型、憂慮型和緊張型在此項指標上呈負相關,他們遇到困境時多采用消極方式應對。
張濤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抽取三所學校從初一到高三的學生,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測量工具,探討中學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經過數據統計得出,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就越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反之則相反。從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來看,積極的應對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而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問題解決的同時還可以舒緩壓力,而消極的因對方式不僅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還會對個體情緒產生不良的影響。
朱衛(wèi)紅、黃希庭選取云南曲靖市五所中學的初中生,采用黃希庭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評定問卷》,研究不同家庭類型和家庭支持方式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結果表明,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初中生,其應對方式相對于完整家庭的初中生而言,更傾向于幻想和發(fā)泄;重組家庭中的初中生發(fā)泄、幻想、忍耐顯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處于高支持家庭的初中生在積極地應對方式如問題解決、求助的運用上顯著高于低支持家庭的學生。
三、青少年睡眠質量的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睡眠的研究基本上是以20以上的青中老年為研究對象的,16歲以下的少年睡眠的相關研究較少。盡管如此,中學生的失眠狀況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睡眠質量是考評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Sachneider&Helmert(1987)采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和《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調查顯示,失眠者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睡眠正常者。
王世方、自孝海等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對422名大中學生進行睡眠總體情況的測評,結果得出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心理負擔相對較輕,故而較少出向睡眠障礙。
有關研究指出,睡眠質量也與人格特質有關,穩(wěn)定性、興奮性、敢為性、自制性的人格所屬個體,睡眠質量也相對較好;懷疑性、憂慮性、緊張性人格所屬的個體,睡眠質量相對較差(王欣,2001)。[17]而內向性格的學生睡眠障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外向性格的學生(楊艷杰,2000)。A型人格的個體在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的總分上都高于B型人格個體(王玲,2002)。
高莉采用自編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心身健康狀況調查表》抽取統一地區(qū)五所大學的學生,研究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施測結果得出:睡眠質量好的個體注意力、體力、精力、思維狀況顯著高于睡眠質量較差的個體,但是在記憶力與成績因子上,二者并無顯著差異。
黃崗采用《大學生壓力量表》《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和《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對重慶市兩所大學的學生施測分析大學生睡眠質量、壓力、時間管理傾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測量數據得出:時間管理傾向的總分與睡眠質量呈顯著負相關,時間管理得好的學生,睡眠質量也相對較高。由于時間的緊迫感是壓力源之一,能夠較好地管理時間也就意味著增加了自身應對壓力的信心,并將此項壓力歸因為可控變量,從而減少由焦慮帶來的睡眠障礙。
四、應對方式與睡眠關系的研究
Shevyhealey在關于失眠者的研究中發(fā)現,失眠者在失眠開始的一年內比睡眠正常者經歷更多生活應激事件。并且在失眠發(fā)生的同時,他們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滿意度降低,繼而面臨其他的健康問題。他認為,這些不利因素會導致失眠者將壓力內化。雖然應激事件可能會引起失眠,但對應及時間的不良應對方式直接造成了睡眠的障礙。
Charles的研究發(fā)現,失眠者與睡眠正常者面對的生活應激事件并無顯著差異,只不過失眠者體驗到的壓力顯著高于睡眠正常者,因而選擇情感取向應對策略而不是正面地解決問題。個體的應對方式是調節(jié)睡眠的重要因素,而訓練對應激事件的積極的認知和應對是治療失眠的良策。
Voss將應對方式分為監(jiān)控型和非敏感型,類似于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問題應對趨向和情緒應對趨向。部分失眠者習慣于采取監(jiān)測性應對,由于他們的這種不懂得變通的應對方式,容易引發(fā)焦慮,最終導致失眠。
趙郝銳對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得出,大學生的睡眠質量與消極應對呈顯著正相關,與積極應對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常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學生睡眠質量顯著低于習慣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