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調查研究

        2016-07-02 08:23:09譚月娥
        重慶高教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民族院校

        譚月娥

        (北方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調查研究

        譚月娥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銀川750021)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識培養(yǎng)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的課題,對我國向現(xiàn)代化國家的成功轉型、民主政治的良性發(fā)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采用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的方法,考察西北地區(qū)5所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公民身份意識和公民資格意識,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歷史、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原因分析,提出應充分利用市場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的物質基礎和政治保障,依托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發(fā)揮課堂教學優(yōu)勢,關注公民的實踐領域,多渠道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關鍵詞: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公民身份意識;公民資格意識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少數(shù)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呈現(xiàn)“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目前,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49%,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64%。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關系到全國的穩(wěn)定,民族地區(qū)的小康關系到全國的小康,民族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關系到全國的現(xiàn)代化。民族院校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高級專業(yè)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大學生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干部的后備力量,是現(xiàn)代公民中掌握知識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公民意識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進程,影響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西北地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具有獨特的民族、地域和宗教文化,這種獨特的區(qū)域環(huán)境深刻地影響著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梢哉f,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建立在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基礎之上,并受地域文化及境外民族文化影響的。因此,對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有助于明晰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存在的問題,為探索適切的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和路徑提供參考。

        二、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分析

        (一)調查對象

        本調查樣本涵蓋了西北地區(qū)所有省區(qū)的民族院校*本文中民族院校指名稱為民族學院和民族大學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15所)??紤]到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還包括改建、合并及民辦的兼具民族院校特點的本科高校,因此,調查中也包括了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包括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銀川)、青海民族大學(青海西寧)、西藏民族學院(陜西咸陽)和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甘南)5所。其中2所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院校,3所是地方民族院校。本次調查的范圍包括這5所民族院校的11個學科門類45個專業(yè)(以特色專業(yè)、歷史悠久專業(yè)及新辦專業(yè)為主),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000份,回收933份,其中有效問卷879份,有效率為87.9%。調查對象涵蓋不同性別、民族、年級和專業(yè)。其中,在性別人數(shù)及比例上,男生404人,占46.0%,女生475人,占54.0%;在民族人數(shù)及比例上,漢族425人,占48.4%,少數(shù)民族454人,占51.6%;在年級人數(shù)及比例上,一年級316人,占35.9%,二年級286人,占32.5%,三年級251人,占28.6%,四年級26人,占3.0%。因此,調查對象在民族、性別、年級和專業(yè)上分布比較合理,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調查方法

        本調查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法收集數(shù)據,同時圍繞問卷進行隨機訪談,收集大量一手量化數(shù)據與質性材料,確保調查的信度和效度。

        1.問卷調查法。通過查閱文獻,參考大學生公民意識、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以及民族認同相關實證研究調查指標*參考的文章如:姚笛2008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大學本科生公民意識狀況的實證研究》,烏小花、孫懿等2006年發(fā)表在《青海民族研究》上的論文《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學生民族意識現(xiàn)狀抽樣調查報告》,傅慧芳2012年發(fā)表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探析》等。,制定了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圍繞公民意識及其形成途徑,從公民身份意識和公民資格意識兩個維度對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進行調查。公民身份意識的核心在于對公民身份的認同,主要從認知的角度考察民族院校大學生是否在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基礎上確立了公民身份是人的第一身份的意識。公民資格意識的核心在于理解成為合格公民的條件,主要從踐行的角度考察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方面并不是涇渭分明的,二者在實踐中是相互交叉的。

        2.訪談法。訪談主要圍繞上述內容進行,通過對結果進行歸納、梳理和概括,深化對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的認識。

        (三)調查結果

        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公民身份意識建立在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基礎上,公民資格意識主要涉及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等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1.國家意識普遍較強。公民的國家意識不僅是一種政治國家意識,同時也是一種民族國家意識。調查數(shù)據顯示,各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差異,但認為自己“很了解”或“比較了解”的大學生占74.7%。如果國家發(fā)生重大困難或危機,52.4%的大學生選擇挺身而出,與祖國人民一起克服困難、化解危機,45.5%的大學生選擇在保全自我的情況下,為克服困難、化解危機貢獻力量,僅有2.1%的大學生選擇冷眼旁觀,認為那是國家領導人要處理的問題,與自己關系不大。

        隨機訪談中,在談到崇洋媚外等現(xiàn)象時,大學生認為這是缺乏國家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在談到黃巖島事件時,有一位大二的滿族同學認為:“在攘外過程中民族大義基本都有,例如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黃巖島問題等,這類問題能夠促進大學生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對維護民族大義和促進民族團結具有現(xiàn)實意義。大學生在大事件中放棄小原則,在困境中促團結、求生存、求發(fā)展,不僅是對國家,而且是對人類的關懷(如海嘯),要好好利用大事件促進大學生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p>

        2.民族意識受地域文化影響而有差別。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民族各異,他們的民族意識可以從對待本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中折射出來。73.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很了解”或“比較了解”本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文化對現(xiàn)代大學生成長的意義認同方面,89.7%的大學生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當聽到別人無意中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消極評價和判斷時,有近一半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感到很氣憤,會與對方爭辯,比例高于漢族大學生(見表1)。

        表1 大學生對本民族的維護和認同 單位:人

        隨機訪談中,兩名維吾爾族女生說:“我們班共有3名維吾爾族同學,我倆住一間宿舍,經常一起上課、上自習、上街”,“我們平時接觸比較多的是老鄉(xiāng),與班里同學聯(lián)系不緊密”。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主要通過網絡和學?;顒?,正如一位彝族大學生所說:“我上大學前,對彝族文化的了解主要是聽老人講述;剛上大學的時候,通過與同學聊天、參加民族節(jié)日慶?;顒拥确绞搅私馍贁?shù)民族文化;現(xiàn)在我經常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和西南民族大學網站了解彝族文化?!币灿袑W生認為民族院校應該開設少數(shù)民族文化類課程,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

        3.宗教意識較強。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多元的國家,且不同民族的宗教活動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如西北地區(qū)的回族、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藏族等信仰藏傳佛教,還有的民族信仰道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調查中,79.8%的大學生認為“必須慶祝”或“多數(shù)情況下會慶?!北久褡宓闹卮蠊?jié)日。

        隨機訪談發(fā)現(xiàn),宗教信仰對大學生擇偶有一定的影響,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大學生多數(shù)只選擇本民族的對象,而其他民族在這方面則相對要淡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在擇友時首先選擇擁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同學,且容易發(fā)展為無話不談的好友,這部分大學生多是通過宗教活動和家庭生活等來了解宗教習俗和文化;無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在擇友時則大多選擇舍友、同學和老鄉(xiāng),這部分同學多是通過學校和書報等媒介來了解宗教習俗和文化。

        4.對權利意識的認知和行動。調查數(shù)據顯示,94.1%的大學生認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83.9%的大學生認為遵守法律法規(guī)對現(xiàn)代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但53.2%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基層人民代表的選舉。隨機訪談中,部分大學生認為基層人民代表的選舉與自己無關,并未認識到選舉班干部是在行使自己的權利。調查中,大學生在選擇有效行使與捍衛(wèi)權利的方式時,普遍認為應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權利,且能夠把行使公民權利的行為約束在法律規(guī)范之中。對于“假設‘你購買了一臺電子詞典商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且商家態(tài)度蠻橫不予退換時’”這一問題,58.7%的大學生選擇向消費者協(xié)會或者工商管理部門投訴,但也有部分大學生認為應通過施暴、恐嚇等來維權。此外,大學生維權是有選擇性的,這一點可以從他們對待專業(yè)課和公共課教師教學水平較差時的反應看出(見表2)。

        表2 大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不滿意時是否選擇維權 單位:%

        隨機訪談中,大部分學生表示當權利受到侵害時首先會選擇保護自己的利益,其次是維護自己的權利。選擇維護權利的途徑則要視侵權事件對自身利益的損害程度而定。一位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說:“中國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維護權利首先想到的是利益,會考慮花多少錢,值不值得維權;西方人則首先想到這是一種侵權行為,會考慮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現(xiàn)在大學生都有維權意識,很多大學生在權利受到侵害時首先會意識到利益受到了侵犯,只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不同。我是學法律的,一般會選擇在法律的許可范圍內維權?!?/p>

        5.對責任意識重要性的認知及行動。調查數(shù)據顯示(見表3),大學生普遍認為責任心很重要,并能夠在公共生活中承擔責任,將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如在調查中問道“如果有機會去服兵役,您內心的感受是什么”,72.4%的大學生覺得“非常光榮”或“比較光榮”;當碰到宿舍樓或教學樓里有長流水、長明燈的情況時,77.2%的大學生會主動去關;在公交車上,76.6%的大學生會主動讓座。

        表3 大學生責任履行情況

        隨機訪談中,談到扶起摔倒的老人卻被認為是肇事者而被起訴時,大學生表示自己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去扶起老人,不過會考慮在路人見證下或與他人一起去扶起老人。

        6.參與公共事務的態(tài)度比較積極。調查數(shù)據顯示(見表4),64.0%的大學生會主動關注每年3月份召開的“兩會”,并會看相關報道;在對待普通公民參與人大代表選舉活動、參加政府組織的各種聽證會等的態(tài)度上,46.1%的大學生“非常贊同”,27.0%的大學生“比較贊同”,21.8%的大學生“贊同”;所在班級學生干部的產生方式,老師指定占9.2%,老師提名學生投票選舉占26.4%,老師不提名學生投票選舉占64.4%,其中40.7%的大學生認為這很重要。

        表4 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狀況

        隨機訪談中,部分大學生表示參與班干部選舉主要是為了給好友投票,不參與選舉主要是因為候選人中沒有自己想選的人,覺得這只是走形式。大學生對政治活動的參與意識主要受個人興趣和學科專業(yè)的影響,參與學?;顒拥臒崆殡S著年級的增長而逐漸降低。如有學生說:“大一的時候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還比較高,因為通過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可以獲得德育學分,但現(xiàn)在都不積極了,能不去就不去。學院活動我們班現(xiàn)在參加的一般就是那幾個人,比如這次運動會,很多項目都是那幾個人參加?!?/p>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兩個維度的考察可以看出,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對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有一定的認知和行動,但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對公民以及公民身份的認識不到位。25.6%的學生認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是中國公民,很多大學生表示他們考慮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或者身份時,首先想到的是在家庭(作為子女)、學校(作為學生)、社會(作為大學生)中的身份;對于公民身份,部分大學生知道“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就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但卻不知如何實現(xiàn)或者達成公民身份。同時,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比較強烈,政治意識比較欠缺,不利于公民意識的形成。此外,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普遍認為宗教信仰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即宗教信仰越強烈,民族意識也越強烈,對民族的認同程度也越高。強烈的民族意識在特定情況下將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其他民族產生排外情緒甚至萌生狹隘的民族主義,弱化國家意識,制約公民意識的形成。

        二是踐行公民資格過程中存在著知行脫節(jié)的問題。首先,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對公民權利的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在權利運用和維護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大部分大學生知道當自身權利遭到侵害時應該維權,但在實踐中需要維權時部分大學生選擇“算了,自認倒霉”;部分大學生主張通過拳頭來解決問題,維權手段不在法律規(guī)范之內,維權的同時侵犯了別人的權利。其次,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存在著責任的認同與困惑共生、積極與消極并存的現(xiàn)象。如考試作弊、隨地扔垃圾等與社會公德相悖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在實際生活中當責任與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利益的大小影響其履行責任的態(tài)度。此外,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及其積極性受家庭、宗教、性別、專業(yè)等因素的影響。家長對政治的關心程度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宗教信仰對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也有一定的影響;男生比女生更關心政治;文科學生比理工科學生更關心政治;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則有較明顯的年級差異,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逐漸降低。

        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身份意識與資格意識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首先, “公民”概念在我國缺乏適宜的土壤。我國公民概念于內憂外患之際引自西方,康有為1898年在《請開學校折》中提出“國民”概念,1902年在《公民自治篇》中提出公民概念并主張建立公民制度。此后,我們使用的多是與之相關的概念,如梁啟超提出的“新民”概念、“五四”時期經過改造的“國民”概念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使用的“人民”概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帶動了公民思想的傳播,推動公民意識的覺醒,我們開始使用公民概念,并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公民意識的研究與實踐。但就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來看,濃烈的地域民族文化,如寧夏、新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等的伊斯蘭文化,青海藏區(qū)、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的藏傳佛教文化,使得大學生固有的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與國家意識乃至國際意識等多重意識之間存在著阻抗與張力。

        其次,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以民主和參與為核心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西方社會的產物,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出現(xiàn)了“公民”一詞,古希臘時期不同政體的城邦都孕育出了深厚的公民意識與公民文化。隨著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國家的相繼確立,公民的內涵不斷拓展,公民的參與意識、法治精神以及寬容、獨立、自由與平等的觀念不斷深入,一種建立在溝通和說服基礎上的多元文化即公民文化形成了,它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許變革,但必須有節(jié)制地進行的文化[1]。而我國以農業(yè)為依托、以血緣為紐帶、以宗法為橋梁的傳統(tǒng)文化凸顯了集體的作用,忽略了個人的主體性,抑制了以市場經濟為依托的公民文化的形成。在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在尚未形成現(xiàn)代公民文化的背景下,引導大學生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各地區(qū)地域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的碰撞中認同公民身份,并防止狹隘的民族意識的形成以及西方文化對公民意識的負面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公民教育缺位也是導致大學生公民意識薄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還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公民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大學的公民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類和法律類課程來進行,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側重的是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教育,旨在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但卻存在教育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踐體驗,教學方法以大班講授為主,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缺陷。

        四、對策與建議

        西北地區(qū)民族多樣性、地域差異性、經濟滯后性、歷史文化復雜性等特征,要求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既要考慮到其地域、文化背景、家庭環(huán)境、宗教信仰、受教育經歷等,也要結合時代特點及我國國情,在借鑒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民族國家大學生公民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身份意識入手,加強對大學生公民身份的認識和認同教育,為大學生實踐其公民身份,形成公民資格意識,并最終成為理想公民奠定基礎。

        (一)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的物質基礎和政治保障,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對我國傳統(tǒng)經濟模式產生了極大沖擊,并最終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中,利益驅動和公平競爭機制能夠激發(fā)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有清晰的認識,并在參與社會經濟生活過程中逐漸產生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促進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之一,公民意識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植根于民主社會的土壤中。黨的十六大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黨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并特別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這一系列的重要報告為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

        (二)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資源來營造公民文化氛圍,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民族院校承擔著傳承、發(fā)展和繁榮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通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在民族語言、文字、歷史、宗教、民俗研究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里有多種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系科及大量的民族學研究專家,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園環(huán)境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為各民族學生提供了學習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環(huán)境,使各民族繽紛多彩的文化得到弘揚和發(fā)展。公民身份地位確立的前提是人們被看作自主的、有自我意識的人,其計劃和信仰要得到尊重[2]。因此,民族院校協(xié)調多種意識并確立公民身份意識,有助于有著較強宗教信仰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形成理性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宗教意識和國際意識。在此基礎上,將公民資格意識付諸實踐,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運用和維護權利的能力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大學生在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理性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參與意識等,推動公民意識的形成,助力公民文化建設。

        (三)發(fā)揮課堂教學優(yōu)勢,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身份意識

        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目前尚未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其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依賴思想政治類課程,此類課程涵蓋了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教育。其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有助于大學生國家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等的培養(yǎng);《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有助于大學生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宗教意識等的培養(yǎng)。雖然目前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思想政治類課程在實施中存在重政治理論教育輕公民意識教育、重理論知識授受輕親身實踐體驗等弊端,但這仍然是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當前我國民族院校公民意識的培育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是民族院校必須使政治教育為公民意識教育讓出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二是民族院校公民意識教育必須開拓出符合不同族群文化多元事實的合理的教育模式[3]。因此,立足于我國民族院校公民教育實際,借鑒西方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力避公民教育內容的政治化以及模式的趨同化,形成有民族院校特色的公民文化,推動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民族院校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民族多元和文化多樣的現(xiàn)狀,開拓適合不同族群文化的教育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入思想政治類課程之中,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

        (四)關注公民的實踐領域,多渠道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作為一種理性的自我意識,公民意識是公民對其身份、法律地位、應履行責任與承擔義務等的認識,是公民全部素質的綜合,它集中體現(xiàn)了公民對于自身及其實踐活動的態(tài)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公民意識決定于公民的實踐,公民的實踐領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拓寬,公民意識的內涵也逐漸豐富。因此,應以和諧校園為載體,以社會實踐為舞臺,充分利用講座、辯論賽、社團、網絡等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增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

        [2]尼克·克羅斯利.公民身份、主體間性與生活世界[M]//尼克·史蒂文森.文化與公民身份.陳志杰,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47-48.

        [3]張英魁.多元文化教育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公民教育[J].廣西民族研究,2005(1) :21-26.

        (責任編輯張海生蔡宗模)

        ①嚴格說來,有的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應該先轉型為應用型學院,之后再逐步轉型發(fā)展為應用型大學。但是考慮到一方面應用型大學或應用技術大學的提法已經在實踐中和研究中得到廣泛認可,且?guī)缀跛袘眯蛯W院最終都會向應用型大學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目前幾乎所有的獨立學院都標榜自己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如果用“應用型高校”則不能突出“轉型”。因此,本文全部以應用型大學行文,而沒有對“應用型學院”“應用型大學”“應用型高?!钡茸鲊栏竦膮^(qū)分。

        Research on the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University in Northwest China

        TAN Yue’e

        (Marxism College,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itizen consciousness is a realistic and urgent subject,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hina’s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a modern countr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qualification of five ethnic universiti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five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nalysis mainly was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political guarantee provided by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re to be fully used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dvantages, to focus on the practice field of citizen, and to multi-channel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Key words:northwest China; ethnic universities; citizen’s sense of identity; citizen’s sense of qual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項目:北方民族大學引進人員科研項目“西北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研究”(4400302461)

        作者簡介:譚月娥(1979—),女,回族,寧夏靈武人,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和民族教育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3.00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012(2016)03-0012-07

        引用格式:譚月娥.西北地區(qū)民族院校大學生公民意識調查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6,4(3):12-18.

        Citation format:TAN Yue’e. Research on the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university in northwest china[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3):12-18.

        ■ 西部高教論壇

        猜你喜歡
        民族院校
        新形勢下民族院校自發(fā)性學生組織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
        黑河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4:14:03
        民族院校卓越醫(yī)生培養(yǎng)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民族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38:16
        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調查與反思
        民族院校英語口語預料庫建設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34:02
        民族院校機電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28:49
        民族高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貧困生資助工作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3期)2016-09-22 16:24:22
        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調查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18:36
        民族院校英語教師文化教學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4:05:33
        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師范生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考試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02:35:20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女同在线观看| 黄网站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亚洲熟女熟妇另类中文|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亚洲成人色区|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热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人妻系列少妇极品熟妇| 美女把内衣内裤脱了给男人舔| 你懂的视频网站亚洲视频| 人与人性恔配视频免费|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国产三级c片在线观看| 妃光莉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 中文字幕国产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黄色|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免费|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日韩在线无|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日日爱|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九色|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自拍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快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高潮的免费视频| 久青草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