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玲
1.注意緊扣課程標準設計地理學習內容
課程標準是評價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唯一依據。只看教材,不理解課程標準,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效益低下、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解讀課程標準必須做到多元化、多角度。標準中有“舉例”、“運用地圖”、“運用資料”等方法限定,即對學生學業(yè)評價時須用此方法,也不能只看“標準”中的主題內容,更要看其背后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意緊扣課程標準設計地理學習內容,做到達標不超標。但因地理課程的深廣性,有時應做適當鋪墊,如學習“農業(yè)地域的形成與發(fā)展”時可補充農作物習性的內容,雖然課程標準不要求,但屬于地理學習必不可少的上位知識。有時也要注意拓展內容,如學習“區(qū)位因素選擇”時,課程標準只要求分析主要影響因素,但教學中往往要拓展到主導因素的影響,甚至是主導因素的演變,這是地理教學有效性拓展應用的需要。
2.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地理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fā)誘導功能,使枯燥的地理概念、地理材料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無法親身調查、實踐的地理現(xiàn)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縮小空間感和距離感,主動地學習。在學習《地質災害》這一內容時,由于課本內容相對比較枯燥無味,傳統(tǒng)教學往往不能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我就制作了相關課件,如“唐山大地震”、“維蘇威火山噴發(fā)”、“橫斷山區(qū)滑坡、泥石流”的視頻,同時配備翔實的數(shù)字材料,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興趣油然而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刻,參與度越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生活中學習地理
我們生活在地理環(huán)境中,地理環(huán)境無時無刻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如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千差萬別的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人口與城市、農業(yè)與工業(yè)、交通與通信等社會經濟條件。課本中的許多地理知識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實例,是學生看見過、經歷過的。這就要求教師從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中挑選出適合教學需要,有助于學生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生活實例。生活實例首先應“鮮活”,即選取剛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事例,其次要選擇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生活體驗的、最好是當?shù)貙W生身邊的事例,與此同時注意所選事例能否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否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沖動。例如,學習自然資源和能源、工農業(yè)生產布局、城市規(guī)劃,旅游資源開發(fā)等地理問題時,結合學生熟悉的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加以運用,讓學生更感興趣,也能引起有意注意。
4.教師要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起著規(guī)范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和檢測教學結果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有課程標準意識。教師的課程標準意識是指教師在備課、上課、課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課程標準的本質與內容、意義與價值等認識和運用的自覺性,并以此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行為、學生、課程標準、教材、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敏感性。加之,“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相銜接……”,因而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從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標準與活動建議)等方面比較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進而從總體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保證高中地理教學的連續(xù)性和前瞻性,順利實現(xiàn)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5.對重點學習內容進行指導
例如,在講青藏高原時向學生提問:西藏居民煮雞蛋為何用高壓鍋?高原人為何都有高原紅?內地人到西藏應注意什么問題……一系列問題提出和解決后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掌握旅游出行時應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尤其是氣候條件,準備好恰當?shù)囊路?,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特產與交通條件,豐富地理知識。
6.高三地理復習要注重細節(jié),衍生研究習慣,避免走入誤區(qū)
減少復習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應“三關注”、“四研究”、“三避免”。知識“三關注”即深度、廣度和角度,深度方面盡量挖掘教材隱性知識;廣度方面落實考點,擴大備考知識面,特別是社會熱點信息;在此基礎上,增強多角度分析問題實質是新高考的導向功能。試題“四研究”即對比歷年高考試題找共性,對比近年重點考點找趨勢,對比相同考點試題找變化,對比各地調研試題找信息。復習“三避免”即忽視構建學科知識體系而過于強調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忽視基礎知識訓練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而過于迷信“名師”授課和名校經驗;忽視自身實際而過于強調“活題”、難題的訓練。
7.有效利用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面對高考改革的沖擊,教師上課前須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授課時主要講解重點、難點、易錯點和易混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點或者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知識就大膽舍棄,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使課堂的寬度和厚度得以提升,降低高考改革對地理課堂的沖擊,也易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紤]到課時較少和課堂容量較大的窘境,教師需通過原理、規(guī)律的梳理,讓學生學會歸納,掌握舉一反三的本領,從而發(fā)揮減負增效的功能。
8.教師課前要有清晰的邏輯設計
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在明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體系的明晰和思路的梳理,即教學步驟要清爽。考慮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和實現(xiàn)手段,處理好細節(jié),最好能借助社會熱點和生活事象,形成意義的建構。然后,進行設計的完善,如教案的呈現(xiàn)、課件的制作、起承轉合的統(tǒng)整、小結練習的設計等。這個過程中,注意草稿式設計的輔助,如層層設問的設計、課件的完善和效果的達成、預估課堂實現(xiàn)的狀況和偶發(fā)問題的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