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琦
1. 語塊的定義
國內外學者們用不同的術語,對語塊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都認為語塊具有整體存儲、提取、加工,相對固定的特點。本文研究采用Wray(2002)對語塊的定義,即“一串預制的連貫或不連貫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整體儲存在記憶中,使用時無需生成和語法分析,可直接提取的詞語程式化語言單位”。
2. 語塊對英語寫作教學的促進作用
目前高中生英語寫作的主要問題有:詞匯量不足,搭配混亂,受母語負遷移影響較大,語法錯誤多,篇章結構不清晰等。語塊教學對寫作有著積極的影響,表現為:1)語塊作為整體儲存在語言學習者的記憶里,使用時不需要經過語法的生成和分析就可以直接從記憶中提取,因此詞塊教學有助于最大限度減少語法錯誤,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組詞造句的能力。2)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發(fā)現,語言的詞和詞總是有規(guī)律地一起出現,語塊的長度和數量決定著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度。因此,語塊教學能大大提高英語寫作的準確度和流暢性。3)語塊本身具有慣例性和約定俗稱性,語言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不需要依賴語言知識對詞匯的措辭和搭配進行選擇,臨時組合成句,而是直接從記憶中以語塊的形式整體提取,這樣就能夠做到“像本族人一樣選擇”。因此語塊教學能夠提高英語寫作的地道性。4)根據語塊在語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將語塊分為社交標記,必要話題標記和語篇機制三類。其中語篇機制幫助構成語篇結構,在寫作中能優(yōu)化作文結構,加速作文的生成,提高作文的連貫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3. 實驗與結果分析
本實驗研究由筆者本人實施教學實驗,實驗對象為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高二四班(50人)和高二九班學生(49人)。其中高二四班為實驗班,在教學中實施語塊教學法,高二九班為對照班,對其進行常規(guī)教學。實驗期限為一學年。實驗前后分別對兩個班進行一次限時寫作測試,通過定量分析,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寫作成績進行比較。
筆者把教學實驗過程分為三個步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語教材選修7 Unit 1 Living well中的Using language,A Letter to An Architect為例。
(1)辨認語塊
首先通過一節(jié)課給實驗班講解什么是語塊,語塊有什么特點和功能,語塊有哪些具體類型等來提高語塊的辨別能力,增強語塊意識。在教材學習過程中首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按照上文語塊分類標準在課文中劃出語塊。在課文學習過程中,要求實驗班學生討論課文中出現的語塊及這些語塊的功能。
(2)強化語塊
要求實驗班學生用所找出的語塊造句,然后歸納具有同一功能的語塊。如:
教師:除了Id like to suggest that...外,還有哪些語塊可以用來提建議?
學生A: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學生B: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s better to...等。
課后要求學生加強對語塊的記憶,教師在完成一個模塊教學后組織聽寫。課后作業(yè)中也包含了與語塊相關的練習,如選語塊填空,根據上下文語境使用語塊填空,使用語塊轉換句型等。對照班的課堂教學、課后練習和聽寫則以詞匯、語法為中心展開。
(3)運用語塊
在每單元學習完成后,根據單元話題進行一次寫作練習。老師在實驗班的作文批改中,針對學生對語塊的運用進行指導、補充、鼓勵和表揚。而對照班作文的批改則主要針對語法和單詞的使用。
筆者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前測和后測。測試內容為命題作文,限時30分鐘,分值為25分。然后筆者統(tǒng)計了后測中實驗班與對照班作文中語塊使用的數量。數據收集完畢后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6.0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作文平均分分別為18.40、17.59,雖然略高于對照班,但并不存在顯著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sig.=0.032>0.005);而通過一學年的語塊教學后,實驗班的作文成績與對照組的作文成績分別為19.40,18.22,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sig.=0.003<0.005,說明在后測中實驗班的作文成績有所提高,并與對照班的作文成績出現了顯著差異。而在后測的寫作中,實驗班的語塊使用數量也明顯多于對照班,并存在顯著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sig.=0.000<0.005)。實驗結果證明語塊教學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4. 結語
語塊教學實驗的課堂效果和實驗數據分析均表明:語塊教學有利于提高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語塊教學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能有效提高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新路子,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肖武云. 基于語塊的以寫促說的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 2011(05).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