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佳
摘 要:德育教育是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國高校近年來的德育建設為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國內高校中,常見的德育教育模式為建立德育學分體系、開設第二課堂、開展德育答辯。而在國外高校中,從招生錄取開始,就重視對學生德育的考察,在對學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更多采取的是隱性教育手段,常見的方式有將德育教育融入專業(yè)授課之中、建設德育環(huán)境、開展各式課外活動等。
關鍵詞:德育教育;國內高校;國外高校;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6-0162-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授,還是對學生人格、品德、行為規(guī)范的塑造,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應該始終作為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必須常抓不懈。近些年來,各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并作為高校培養(yǎng)的合格人才走向了社會,德育教育也為維護學校、社會的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德育教育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與專業(yè)教育相比,德育教育相對缺乏全面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德育評價多數局限用于評獎與評優(yōu)方面,使得學校在德育方面對于學生的約束力不夠,此外,學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模式與時代發(fā)展脫節(jié),德育教育方法過于陳舊,是當代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體教育管理人員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1]。
(一)國內高校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現狀
在國內高校中,建立起明確的德育評價體系,并能夠將德育建設與教學管理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德育表現得到量化,主要存在德育學分制、第二課堂與德育答辯三種形式。
(1)大學德育學分體系
由于師范類高校有著培養(yǎng)師資的職能,對于學生的德育水平有著更高要求,各類師范院校在德育方面構建的工作體系相對更為完善。目前,云南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已開展了德育學分制,德育學分制是將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表現以學分的形式進行量化考核,將德育教育的傳授內容學分化,將德育教育的結果與成效通過分數體現出來。具體的開展形式是,為學生設置德育學分基礎分,基礎分通常滿分為60分,即德育學分的及格分數,基礎分可由幾部分構成,如思想政治方面、法紀法規(guī)方面、文明禮儀方面、身心健康方面,這幾方面是對學生做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完成德育教育的最低線,在基礎分之外,還有若干項加分項與減分項,對于加分或減分的行為做了明確說明,并規(guī)定出具體分值,依據這種考核體系,學校德育管理部門可以將學生的德育表現準確生成分數。在德育學分體系中,除學分計算規(guī)則外,還輔助有學分不及格后的重修方法,以及連續(xù)多次德育學分不及格后的懲處措施[2]。德育學分可與學生畢業(yè)資格直接掛鉤,如云南師范大學規(guī)定了德育學分的畢業(yè)條件及學位授予條件,達不到條件者,無法獲取相應證書,從而能夠使學生對德育教育給予充分的重視,促使學校形成人人爭創(chuàng)德育高分的良好大環(huán)境,有利于德育建設的良性發(fā)展。
(2)第二課堂建設
近年來,國內某些高校已經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開展了第二課堂,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第二課堂教育,學生可以擴大現有知識層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二課堂是由學校開設的一系列課外實踐教育活動課程或者各類競賽(科技、文體、藝術等)、學術交流、社會實踐、思政教育以及學生活動社團組成,學生在學期間必須修讀第二課堂的若干學分方能畢業(yè),為保證第二課堂建設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學校相關部門對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表現進行考核計分,各類課程或活動均有詳細的評分辦法,并可以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成績單。第二課堂在某些高校已成為德育建設的主陣地,并與第一課堂有機銜接,為高校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實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與德育學分體系注重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相比,第二課堂更強調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接受課程教育或參加各類團體活動。同時也應看到,在少數高校,第二課堂的某些課程由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進行授課,雖能減少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但容易出現課堂氣氛松散、授課質量不高、對學生價值導向出現偏差等問題,另外,文體、藝術類課程或社團較多,自然科學、科技創(chuàng)新類課程較少,學生雖能修讀足夠學分,但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方面幫助不夠。
(3)大學德育答辯體系
德育答辯制度的實施是將畢業(yè)答辯制度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將德育開題、中期檢查和答辯三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讓學生從入學開始以文字報告形式對大學期間的自身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在大學生活中期,對照規(guī)劃查看落實狀況并依據實際發(fā)展狀況對規(guī)劃進行修正,在畢業(yè)前夕以專業(yè)或班級為單位開展交流答辯,并接受老師與同學的評價和指導。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在德育開題階段,首先對新生開展一系列入學教育,并引導學生對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進行規(guī)劃,撰寫德育開題報告,學生所在班級組織開題報告會,學生之間進行陳述與交流;在中期檢查階段,學生在大三年級進行自我評價并撰寫中期總結論文,班級通過召開中期交流會,對學生在開題時預設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檢驗,促進學生預設規(guī)劃的落實進度,提醒學生及時修正不合理方案;在論文答辯階段,畢業(yè)生將自己大學四年的德育狀況,以報告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總結,形成德育論文,并在班級答辯會上向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進行匯報與答辯,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做出評價。德育答辯體系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明確目標,避免學生脫離高中時期的“保姆式”管理,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環(huán)境后對未來感到迷茫,終日渾渾噩噩混日子,德育答辯還可以將自我監(jiān)督與同學、老師評價相結合,多種力量共同作用,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此外,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論文撰寫、匯報與答辯水平。
(二)國外高校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現狀
國外高校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視,通常從招生時就注重對學生德行的考核,例如在美國,多數排名靠前的商學院會以面對“倫理困境”應該如何處理為題要求申請者提交一份論文,從而考察其道德品質狀況。在查看申請者的教師推薦信或評價表時,也著重關注該申請者在誠信及照顧他人方面的表現。學生在入學前,還會被要求觀看學校的資料片,了解學校的傳統(tǒng)與沿革,學習學校的各項制度。
在國外高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中,也體現出對德育的要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斯蒂芬龐德分校早在1974年就率先提出,培養(yǎng)具有良好狀態(tài)(wellness)的大學生,希望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用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指導自身行為,并能夠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與他人實現良好合作。南達柯達州立大學在面向本科生的目錄冊中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和職業(yè)競爭力,幫助個人發(fā)展,并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責任感。
將德育內容融入于課程教學中,常見的形式是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或在專業(yè)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通識課程可以涵蓋社會、歷史、科學、技術、藝術、宗教、倫理等各方面,注重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并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在美國,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學生在學期間必須修讀美國歷史,讓學生在了解美國的優(yōu)越與進步之后,增加民族的自信心與國民的自豪感,更激發(fā)了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專業(yè)教育既能夠傳授學生專業(yè)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通過滲透方式開展道德教育,其德育目標的實現效果更好。比如在生物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的理念;在地理課程授課時,則可以讓學生產生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緊迫感與使命感,在本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產生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感情。
大學對學術誠信的重視也體現出德育的要求,哈佛大學認為學術活動中的最高準則就是獨創(chuàng)性和誠信,提交論文時禁止剽竊或與他人合作,引用的內容必須注明出處,在考試過程中禁止交流及借助書本、電子設備等物品,否則將會受到嚴厲的處分。芝加哥大學要求師生恪守學術誠信,該校將抄襲他人觀點視為嚴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最高可受到被開除出校的處罰。
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非常重視德育環(huán)境的營造,如花費巨資建設大量的紀念堂、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在這些場所內處處可以體現國家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吸引社會人員和青年學生前去參觀,這種隱形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通過強制說教改變學生的理念,而是將學生置于德育的整體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參觀訪問期間就受到這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從情感上更容易與之發(fā)生共鳴,從而轉變?yōu)樽陨淼乃枷胝J識。
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與義務勞動是開展德育教育的又一種形式,如在養(yǎng)老院為老人提供志愿服務,去幼兒學校擔任義務教師,或者在本校內進行環(huán)境清掃活動,這些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又一種形式,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與合作意識,并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適應能力與敬業(yè)精神,同樣也可以實現潤物無聲的隱性德育教育[3]。
(三)小結
相比較而言,我國現在開展的各種德育教育以顯性教育為主,或以學分的形式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德育任務,或以答辯的形式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德育水平,此種德育教育效果易于量化,便于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考核評估,且可以通過學校的行政手段強制使學生必須參加學校的德育教育建設,保證了德育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而國外高校更多采用的是隱性的德育教育,突出特點是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已經接受德育的洗禮,這種教育是在緩慢地、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并非“填鴨式”教學,學生的抵觸情緒很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最終也能達到明顯的德育效果,但這類德育教育不易進行定量考核與評價。當前,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我們應主動借鑒國外高校的優(yōu)秀教育模式,與現有的德育開展形式相融合,才能更好的實現與時俱進,提高新一代大學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卞開宏.論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德育模式構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8)96-97.
[2]樓軍江.大學生德育學分的設計和操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1(15、16)22-24.
[3]韋文學.國外高校德育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理論導刊,2005(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