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艷?。ㄋ拇◣煼洞髮W 610066)
?
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趙梅艷(四川師范大學610066)
摘要:本文以“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夠為當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從文化交際和語境的角度研究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推動漢語學習者實踐應用能力以及綜合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意識;意識培養(yǎng)
跨文化意識是在文化意識基礎上所形成的一個概念,通俗地說,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思想體系所進行的獨到見解或整體認知,而跨文化意識則是指面對與本民族文化或意識有沖突的風俗習慣、現(xiàn)象特征,在對其產(chǎn)生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適度包容與接受。當這種跨文化意識缺失時,進行漢語學習的廣大留學生會出現(xiàn)明顯的語音交際障礙(比如平仄缺失、語音語調(diào)錯誤、語言情感色彩失誤等)以及因為文化環(huán)境的缺失所導致的用語失誤、理解失誤等。這些障礙與缺陷的存在一方面間接說明了跨文化意識作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更從側(cè)面印證了不同文化、語境維度下的文化意識和習慣差異1。
首先,在當今國際社會,文化多樣性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為人的主觀意志所轉(zhuǎn)移的一種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展開對外漢語教學時,只有尊重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才有可能取得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由于對外漢語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國,其母語具有多樣性,且均不以漢語為主要交際語言,因此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保障不同的學生在面對共同的漢語文化圈時,能夠快速融入,盡快實現(xiàn)交際與對話的目的。
其次,對于進行漢語學習的來華留學生或世界各地的漢語文化愛好者而言,語言不但是語音和詞匯的表象,也是由語法所構筑的邏輯幾何體。每一種語言背后都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而漢語背后所承載的正是華夏民族延續(xù)數(shù)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文化精髓。要想真正實現(xiàn)對漢語的靈活使用,就必須融入到為漢語所構筑的語言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當中,感知語言背后的情感關系和文化思維,以“跨文化意識”來培養(yǎng)和鍛煉自身的漢語思維能力2。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意識的生成情況,筆者就本校該年度招收的對外漢語專業(yè)研究生(共計40人)的基礎學習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其結(jié)果顯示如下:
本科時就讀的專業(yè) 對外漢語專業(yè) 非對外漢語專業(yè)15人 25人是否具備對外漢語學習基礎具備 不具備15人 25人是否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具備 不具備26人 14人涉外文化接觸情況 有過短暫出國經(jīng)歷 經(jīng)常接觸外國文化13人 27人
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目前從事對外漢語學習的準教師,其真正意義上專項從事本學科研究的人數(shù)相對而言較少,由于本科學習期間涉外因素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綜合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生成,而這也可以說是我國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者培養(yǎng)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就對外漢語教學這一行為而言,其是由“教”與“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因此需要教師和學生雙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生成。
(一)培養(yǎng)教師文化素養(yǎng)
面向外國民眾所展開的對外漢語教學,無異于面向本土學生所開展的外語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教師專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都極為嚴格。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漢語言文化知識,也要具備一定的感知外民族文化意識和語言習慣的能力;不僅要進行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亦要扮演文化過渡者的角色,為每一位展開漢語學習的外國同胞搭建貫通彼此文化的橋梁3。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諸多對外漢語培訓機構在進行教師的選拔與培養(yǎng)時,已經(jīng)增加了有關多元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其中包含中國文化知識培養(yǎng)、中外文化對比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國際化語境中進行文化交流、利用多種方法對語言進行教學的能力培養(yǎng)。
(二)加強跨國文化素養(yǎng)
要想實現(xiàn)對學生(或教師)跨國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思考和操作:
第一,培養(yǎng)學生認知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其明白任何人的語言行為都受制于文化;
第二,個體的性別、年齡以及所處社會階層等客觀因素也是影響語言形式和表達狀況的重要方面,學生只有注重在特定語境下的表達方式,才能更為自如地進行語言交際;
第三,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好奇心,鼓勵學生在母語文化的基礎上對漢語言文化產(chǎn)生共鳴,讓語言文化意識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其全面的語言思維習慣和文化行為。
(三)多元文化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在展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出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考慮,最為重要的兩種教學方法就是比較法和關聯(lián)文化教學法。前者主要是指在學生學習特定的詞語或例句時,引入母語中相應的意象或表達方式進行比較,例如,在教學漢語中的“望子成龍”“飛龍在天”時,可以適當引入西方語言環(huán)境中有關龍的意象,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二者形象色彩上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在發(fā)展和運用的過程中也必然面臨著與其他文化形式的關聯(lián)性,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音樂、雕塑藝術以及繪畫作品等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觀看、欣賞、發(fā)表審美見解時,感知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人們對于藝術的認識,從而豐富自身的語言存儲,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聲有色4。
鑒于此,對所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應該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深刻注重培養(yǎng)自身以及廣大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漢語“教”與“學”的過程。
注釋:
1.呂文驕.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成因分析及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2):68-70.
2.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博士.湖南師范大學,2012:26-29.
3.劉靜敏.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碩士,山東師范大學,2014:28-38.
4.關薇.淺議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J].都市家教月刊,2010 (10):231.
參考文獻:
[1]李經(jīng).談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劍南文學,2013 (11).
[2]馬志.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09).
[3]安曉翠.試論跨文化交際進入對外漢語課堂[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3(10).
[4]孫慧芳.跨文化交際視野下對外漢語教學策略探索[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chuàng)新,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