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陶
摘要: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融合意識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必然要求。本文從比較的視角,對中學英語中常出現的語言現象,從文化差異層面作了總結,并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作了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37
作為一名在漢語土壤中教英語的英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感觸就是:“只靠教室課堂45分鐘要讓孩子學好英語是有很大難度的,尤其是語言文化中的差異令學生很難熟練體會和運用地道的英語”。筆者現就自己在一線工作的經驗談談這方面的教學,并做一些粗淺的探討。供同行們參考并希望批評指正。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礎英語教學五級目標描述中,要求學生“對目的用語規(guī)范及其文化內容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在基礎英語教學的八級目標描述中,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培養(yǎng)世界意識”。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現在我們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這種交流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強學習主體的跨文化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中學英語教學必須注重英漢文化教學。語言是文化的承載和傳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個復雜而又寬泛的概念。從廣義來說,文化是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包括人類的認識、勞動和改造對象在內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創(chuàng)造活動;從狹義來說,文化則是專指精神生產活動及其成果,包括制度、習俗、思想、觀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哲學、法律、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必然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勢必會影響交際的順暢。因此,學習英語就不可避免地要對使用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語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習慣,才能加深對英語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學英語中常見的文化差異表現
1. 口語交際文化方面的差異
(1)稱呼語。在漢語中,我們一般用“姓+頭銜/職務”的稱呼方式,如“李老師”“吳經理”;但在英語中,卻是用“Rank/Post+name”的稱呼方式,如“Teacher Li”“Manager wu”。在英國,對中小學教師通常的稱呼方法是:Mr./Ms./Miss+姓,所以我們可以稱呼“劉老師”為Mr./Ms/Miss Liu.。許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場合,喜歡別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級或師生之間也不例外,這樣以表示雙方關系融洽、友好和親近。
(2)問候語。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到哪兒去了?”“你出去了?”這只是打個招呼而已。而在講英語國家或地區(qū)中這樣打招呼,大部分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關你什么事)!而英美人見面時常用的是Hi!或Hello!來招呼對方,然后再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或興趣愛好方面的話題。
2. 生活習性文化方面的差異
(1)私事與關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一樣。對他人私事的干擾,就好比對一個國家主權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避免問以下問題: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私事”問題,而他們很重視 privacy,不愿別人過問個人之事。
(2)稱贊與謙虛。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稱贊和夸獎時,總是客氣地說:“您過獎了”“我還差得很遠”之類的話。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3. 社會交往文化方面的差異
(1)打電話。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guī)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
(2)社交禮節(jié)。以please(“請”)為例。在某些場所我們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美國人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學生常用You go first,這也是不恰當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 .),也不用please。
(3)習俗。英國有句俚語,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xiāng)隨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在習俗方面差異也很大。如,當外國人向你贈送禮物時,你應當面打開,不然他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禮物;而在我們中國當面打開禮物又是不禮貌的;當一個中國人到外國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國的餐桌禮儀,別人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食物。
當然,除了這些差異,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異,在這里不盡列之。
二、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策略
1. 備課設計巧妙,做到“四維”融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而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階段設定的。在備課階段,我們絕大多數英語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在備課時候,我們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入我們備課的教案之中。要充分體現英漢語言文化之間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
2. 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文化內涵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把學習內容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文化差異,形成跨文化意識。比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Id like some noodles.”是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話題。在教學中,教師可聯系實際就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進行探討。如,“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教師可給同學們介紹fast food方面的文化知識。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中西方飲食習慣,如食物類型和結構,就餐方式和禮節(jié)等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感受文化的差異。
3. 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開掘資源,擴大視界
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僅靠教材的文化信息傳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和多媒體,不斷開掘資源,擴大學生的視界。如,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外學習任務,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讓他們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通過上網瀏覽、剪輯有關新聞圖片和視頻錄像等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異域文化。
4. 加強語言積累,比較分析深義
學習英語,學生很容易犯以中譯英的毛病,這主要是受母語的影響。對于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中,不斷積累,感受差異,形成跨文化意識。英漢語言的差異,如詞匯、修辭的差異,我們一定要小心對待,尤其是英語中的成語和俗語,不能隨便按字面來翻譯,否則就很容易鬧笑話,甚至出洋相。如,man-of-war(誤)—軍人,(正)—軍艦; duck soup(誤)—鴨湯,(正)—輕而易舉之事。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東風吹,人畜悲。)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風從西方起,氣候最宜人。)對于這句話,我們不能以“東風浩蕩,春回大地”母語文化去詮釋,因為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屬季風氣候,夏吹來自海洋暖濕的風,冬吹來自大陸干冷的風;而英國是處在歐洲西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受來自大西洋盛行西風的影響,氣候宜人,若受來自歐洲大陸的東風影響,就會出現寒凍天氣,這是地理條件差異所造成的。
5. 擴大閱讀,深入感知歷史文化積淀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教師只注重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其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閱讀一些外國書報,使他們的觸角伸入到他們感興趣的各方面,諸如歷史故事、人物傳記、風土人情、科學技術、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等,盡量讓他們多讀原著,不斷從原著中獲取文化信息,感知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他們學好英語,形成跨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輸灌一些不同的文化差異,逐步使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英語感興趣,才能更好地學好英語、運用英語。讓學生在體會和理解英語的情況下像說漢語一樣能脫口說出地道而又恰到好處的英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