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紅梅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教育教學事業(yè)被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重視度,特別是特殊學校教學,備受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在特殊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是我們廣大教師不斷研究的主要課題。
關鍵詞:智障;培智中年級;生活自理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100-01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來說,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其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做簡要分析,并指出了幾點特殊學校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培養(yǎng)培智中年級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所謂的生活自理能力,指的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等。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來說,它們和正常人有所不同,要么是身體缺陷、要么是智能缺陷,生活自理能力的習得以及運用相對于正常人來說相對困難。處在21世紀的今天,他們將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其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曾有這么一種誤解:特殊學校的孩子只要能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其他則可以聽之任之,不必費心。其實不然,他們也是人,也是我們之中的一分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這對孩子的生存和發(fā)展,對提高人們的認知無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加強特殊學校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孩子樹立好信心,應是教學的重點所在。
二、開展游戲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戲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游戲引入到教學中來。對于培智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正是處于特殊的心理、生理發(fā)育時期,也正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關鍵時期。但由于身體、生理等各方面原因的影響,很多學生在生活或是學習中都表現(xiàn)出沉悶、不喜歡動的特點來,性格相對較孤僻,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在此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要想傳授學生生活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我們就應積極的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身體特征,采取游戲教學法,設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生動的游戲教學情境,在游戲化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活技巧,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找朋友”的游戲,目的是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水杯、毛巾。首先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小標記,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喜歡的標記,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然后根據手中的標記去尋找自己的水杯和毛巾,先找到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樣,在有效傳授學生生活知識,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異常濃厚,教學落在實處。
三、實施直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特殊學校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學生智力以及身體缺陷的限制,如果教師不采用直觀的教學模式,讓其明確自理的方法,教學也會流于形式。例如,孩子不會洗臉,如果教師只是口頭的去傳授,肢體語言的去表達如何洗臉,可能智障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智障學生茫然卻是不知所措,就算明白了,他們就能把臉洗干凈嗎?因此,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來說,我們教師一方面在開展游戲化教學增強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積極的開展直觀教學,給學生演示、表演、示范等,直觀的去傳授學生生活技巧,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可以為學生準備不同行為表現(xiàn)的各種生活記錄圖片、錄像帶等等讓學生觀看,直觀的傳授學生生活技巧,讓學生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并且讓學生說說在家里我能幫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做什么。這樣,將生活技巧、教學內容直掛的給學生展示、演示,讓學生動腦動手,更利于學生生活技能的形成,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四、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特殊學校的“特殊”二字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學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教學的特殊性。由于特殊學校學生自身的原因,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會非常之大。身體、思維等各方面不能像常人一樣有的放矢地思考、解決問題和活動。因此,對于培智階段的學生來說,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顧著如何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兒童,要了解這些智障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尊重好孩子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就要有所區(qū)別,要重視兒童的感受、 需要、興趣,注重因材施教,有針對性、有耐心的去引導、去培養(yǎng),幫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對于自我服務能力較強的兒童,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兒童,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肯定。我們可以開展“強幫弱”的活動,如在午睡起床后,請自理能力強的兒童來幫助能力弱的兒童穿衣服、鞋子、疊被子等。這樣,在有效的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體會助人為樂,增強孩子學習信心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學會了互幫互助,這也是特殊孩子所必備的生活認知。
總結: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希望,特殊學校的孩子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學中,作為“特殊”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總結教學方法,不斷的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給特殊孩子最好的指導和幫助,為他們今后發(fā)展認知能力、培養(yǎng)交往能力,增強生活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云英.智利落后心理、教育、康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劉全禮,張海叢,郭高展,劉麗,姜雯.特殊教育實踐教學概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