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禎
一、傳統(tǒng)教學訓練蒙童作文的“對課”
對課即對對子,也叫對聯(lián),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是漢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貫古通今、應用范圍最廣泛、生命力最強、最精煉,也是最經(jīng)濟實用的文學藝術。對對子本來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私塾先生訓練蒙童作文時采用的一種方法,是古代私塾的必修課,是最能體現(xiàn)我們漢語文字特色的游戲活動,是中國人的專利,也是一種高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訓練順序先從一字對開始,以后逐漸增加至二字對、三字對直至多字對。蒙童經(jīng)過這一套完整訓練,能為今后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作文打下基礎。在一副對聯(lián)中,要求上下聯(lián)字數(shù)相等、句法相似、詞性相同、詞意相關、平仄相對、一一對稱。對聯(lián)用詞精煉,對仗工整,音調(diào)和諧,詩情濃郁,畫意盎然,格律嚴謹,義美、形美、聲美,被譽為“詩中之詩”。對聯(lián)中的許多精彩之作,讀之如玩賞奇珍異寶,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二、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的“對課”
現(xiàn)在小學作文教學不再要求學生對課,因此,對對子這種教學方式逐漸消失,僅僅成為少數(shù)人的業(yè)余愛好。這次新課改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卻充分利用這一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將它巧妙地借鑒到識字教學和“語文園地”之“趣味語文”中。由于這些對子讀音上平仄相對,詞匯上詞性一致,語法上結構相同,小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而也就興趣盎然?,F(xiàn)在報刊上許多標題就采用了類似對子的形式,既醒目又吸引人。
1.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就出現(xiàn)了對子的方式,如:
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
花對草,蝶對蜂,藍天對碧野,萬紫對千紅。
桃對李,柳對楊,山青對水秀,鳥語對花香。
是對非,長對短,虛心對驕傲,熱情對冷淡。
美對丑,愛對恨,真誠對虛假,冷漠對熱忱。
貧對富,冷對暖,饑寒對溫飽,索取對奉獻。
2.語文園地之“趣味語文”中有趣聯(lián)形式,如:
回文聯(lián)“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
擬人聯(lián)“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疊字聯(lián)“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
還有故事聯(lián)“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巧趣聯(lián)“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數(shù)字聯(lián)“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三、對對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借鑒作用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音像視頻結合。多媒體融形、聲、色、字于一體,可以將抽象的內(nèi)容具體化。《鐵齒銅牙紀曉嵐》《九歲縣太爺》等熱播電視劇中均有對對子的片段,下載截選回放這些片段,學生會興趣盎然、興致倍增。
(2)照片圖像展示。大家知道,名勝古跡聯(lián)是旅游景點中之“景點”。題書在山水林園、樓臺亭閣、寺廟祠墓等名勝古跡上的對聯(lián),使山河增色,古跡生輝,讀之可以增加游興,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將準備好的景點照片和景點處的對聯(lián)展示給學生,引導提示學生在游山玩水時別忘了欣賞景點處的對聯(lián)。如展示濟南大明湖北岸小滄浪亭中的名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講故事增興趣。如故事“冷泉巧對”。杭州西湖飛來峰,名字來自神話。峰下的冷泉亭,為唐代所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于亭中題有一聯(lián):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清代學者俞樾夫婦在同治七年九月游玩到這里,俞夫人要丈夫回答聯(lián)中提出的問題,俞樾答道:
“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
俞夫人聽了不滿意,說不如改為:
“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p>
董其昌的問聯(lián),問得幽默,費人疑猜;俞夫人的回聯(lián),似答非答,別有風趣。數(shù)日后,次女來,俞樾要求為冷泉亭舊聯(lián)作答,女兒沉思良久,笑答:
“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贝笥碓嗡椨鹪Π紊劫?。
可見,對聯(lián)沒有答案,有的只是妙聯(lián)。
2.加強學生語言訓練
先挖掘學過的課本中關于對對子的內(nèi)容,如古詩中的對子、成語中的對子、課文中的對子、“日積月累”中的對子,再拓展一些既上口又饒有興趣的對子,進行綜合實踐,落腳在語言訓練上。隨著年級的升高,練習的內(nèi)容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3.促進學生合作交流
生活中隨處可見對聯(lián),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自愿、自主地準備智囊袋、摘抄本,隨時隨地收集整理看到的、聽到的對聯(lián)和對聯(lián)故事,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對聯(lián)特別敏感,逐漸形成積累的習慣。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合作,培養(yǎng)了其獲得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與快樂。
4.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借鑒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私塾先生訓練蒙童作文時采用的對課方法,教師可組織“對對樂園”來進行這種高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訓練順序先從簡單的一字對、二字對開始,再到復雜的多字對,有層次地訓練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我們都知道,對聯(lián)的答案并不唯一,這就要給學生留一個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留心觀察,發(fā)揮想象,對出標新立異、異彩紛呈的對子來。蒙童經(jīng)過這一套完整訓練,能為今后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作文打下基礎。
總之,對課是漢語的源頭活水,掬得這靈性的水,來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感知,將其借鑒和引入小語教學中,我們小語教師要在實踐中嘗試、探索。這種高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長此以往,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更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永續(xù)不絕!
參考文獻:
何國衡.淺談對聯(lián)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對聯(lián)·民間對聯(lián)故事,200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