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我國音樂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氏族社會時期。至西周時,我國第一個較為完備的音樂教育體系才被建立起來。西周的音樂教育主體是禮樂教育(簡稱樂教),周人在樂教實踐的過程中都潛移默化地遵循了某些音樂教學原則,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樂的發(fā)展水平,有效培養(yǎng)了有較高音樂素質的專門人才,在后來“文化下移”的社會變革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筆者在全面研究西周樂教的基礎上,結合今日的學科化的“教學原則”概念,對西周樂教中所體現出的音樂教學原則進行分析,以期對今后的音樂教育研究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西周樂教;音樂教育;音樂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90-02
音樂教學原則是在音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準則,它是客觀教學規(guī)律的反映,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今天的教學原則也是在廣泛總結前人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時間的積淀,加上外來文化的傳入,才逐漸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盡管音樂教學原則是近一個世紀才出現的新概念,但是人類對于音樂教學原則的認識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人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都會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guī)律。
盡管在古今中外的諸多教育理論中,對音樂教學原則的論述都各有側重,但是也存在一些共識,它們都體現著音樂教學活動的共性和規(guī)律。筆者將一般教學原則與音樂教學原則一起綜合起來分析,不僅注意到一般教學原則的普遍指導意義,又充分考慮到了音樂的特殊性。筆者認為西周樂教中所體現出來的音樂教學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運用生動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音樂本身就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自古以來就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思想傾向性,每個時代的音樂教育都有其獨特的教育意義。在西周統(tǒng)治者看來,禮樂制度是統(tǒng)治西周最有力的“軟刀子”,他們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在文化教育上奉行“以禮造士”、“以樂造士”的政策,在學校中,“禮”、“樂”也是六藝教育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在“六樂”中的《大武》這部作品,歌頌了武王伐紂的歷史性戰(zhàn)功,場面宏偉、氣勢磅礴,這是藝術化了的民族歷史的再現形式,也是當時周人學習自己民族的歷史知識、培養(yǎng)共同的文化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如今音樂教育的很多特質亦是從西周之前就已傳承下來,音樂教育自身的繼承性就決定了這一點。
西周的禮樂教育人才從內在和外在共同培養(yǎng),從“教之以事”的行為和“化成于心”的觀念的培養(yǎng)方式一起入手,將“樂”與“德”緊緊捆綁在一起,甚至將“德”升華到了審美的階段,達到外在行為與內在心理、觀念意識與情感體驗的高度契合,從而達到“以樂教和”的教育目的。正如《禮記·文王世子》中所記載的“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這顯然超過了我們今日所說的“德育”的境界。
二、系統(tǒng)性原則
系統(tǒng)性原則又稱循序漸進原則,要求學校中的教學都必須嚴格按照其邏輯順序系統(tǒng)、連貫地循序漸進,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西周樂教的系統(tǒng)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制系統(tǒng)
學校的教育體制是體現西周樂教系統(tǒng)性的最主要的內容。西周的學制系統(tǒng)相當嚴謹完善,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西周樂教顯得系統(tǒng)而有序。西周樂教按其體制可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其中,國學是專為上層貴族子弟而設的,位于王都及諸侯國都,按入學者的年齡和程度分設大學和小學。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設于王都郊外,在鄉(xiāng)學中,正如《禮記·學記》中所載:“鄉(xiāng)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边@是按地域以及人口的分布來分配的,不僅照顧到學校的合理分配,還照顧到各個地區(qū)就近上學的問題。這樣嚴謹系統(tǒng)的教學體制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順序性,二者是息息相關的。
(二)教學內容
西周樂教的系統(tǒng)性原則在教學內容上也有所體現。在國學中,其主要教育內容包括“三德”、“三行”、“六藝”、“六儀”,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主。在具體教學中,人們的學習內容需根據年齡的階段性特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抖Y記·內則》記“十有二年,學樂,誦詩,舞《韶》;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孩子在十二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器樂、誦讀詩書,樂舞的內容為《韶》;十五歲成童之時學習的樂舞內容則為《象》,并開始學習騎馬射箭了;等到二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禮。很明顯,當時的人們已經注意到音樂學習的心理過程,并且已經能夠根據音樂教育心理來設定學習的時間和內容了。除此之外,教學的內容還會按照季節(jié)來制定,《禮記·王制》中提到“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春誦夏弦。”他們在春秋教習禮樂,而冬夏則教習詩書;春夏時節(jié)學習干戈防御,秋冬季節(jié)學習羽龠樂器等等,這些都是順應時節(jié)氣候而循序漸進地進行的。
(三)樂官制度
西周的樂官制度是保證教學系統(tǒng)連貫地進行、促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另一個重要保障。《周禮·春官宗伯》中詳細記載了:“大司樂,中大夫二人。樂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薄吨芏Y·地官司徒》也有記載說:“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舞師,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其中,大司樂、樂師、鼓人、舞師都是西周的樂官。這些記載都較為詳細地說明了西周樂教關于樂官的情況,不僅寫明了樂官的職位、職責,并且標明了樂官的人數。各類不同的器樂、舞蹈等都有專門的樂官負責教學,保證了教學的專業(yè)質量。
三、發(fā)展性原則
發(fā)展性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來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并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西周樂教的發(fā)展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其樂教內容上。
西周樂教的主要內容包括“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在“樂德之教”中,使學習者通過雅樂的熏陶來規(guī)范行為、提高其思想性,而行樂者在奏樂的活動中,也會把以德為美的審美意識向內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體驗。在“樂語之教”中,可以通過詩樂活動來增進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無論是唱詩還是聽詩,無論是引發(fā)還是問答,都積極引發(fā)了參與活動主體的思考,都包含了賦、比、興的審美情感體驗。在“樂舞”之教中,其教育功能更是同時兼?zhèn)淞说掠?、智育、體育和美育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周人通過樂舞中奏樂、行舞等多種藝術表演的實踐,將形體律動與音樂結合,將詩歌與音樂結合,在審美情感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不僅如此,通過對樂舞教學實施中禮儀規(guī)范和相關歷史內容的學習,以及對樂舞表演中各個要素的學習(包括節(jié)奏、樂律、旋律等),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對感知與理性的把握,建立起一個內化的知覺模式,從而達到智育的目的。由此可見,西周樂教是教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四、小結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常常會回溯往事,這并非是好古,而是為了事今;人們常常在實踐的過程中借鑒歷史,這也并非意味著復古,而是為了圖今。在西周樂教中,音樂藝術是每個學子都需要學習的內容。音樂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周人娛樂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在行樂的過程中,這種特別的氣氛和環(huán)境和經過陶冶感發(fā)而產生的愉悅情感,不僅與形體動作、器樂伴奏還有詩歌弦誦相得益彰,并且在心理上同樣也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而獲得了情感的愉悅,最終達到了審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鄧啟銅.周禮[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4]譚鐘琪.《樂記》與中國古代的樂教[J].文藝論叢,2005(2).
[5]賈劍蕾.西周音樂教育及其歷史意義[J].管子學刊,2010(2).
作者簡介:
林 玲,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