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濤
摘要:貧困生資助歷來都是高校工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全體學生健康發(fā)展,并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傳播以獨特的優(yōu)勢,迅速在經濟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為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微傳播技術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滲透,使其面臨著重重機遇和挑戰(zhàn)。有關微傳播視域下高校貧困生資助研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對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存在問題作出簡要分析和論述的基礎上,重點就微傳播視閾下高校貧困生自主優(yōu)化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微傳播;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優(yōu)化策略
一、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諸如“國家獎學金”、“貧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助學措施,為廣大莘莘學子創(chuàng)造了公平教育的環(huán)境。但是,就當前的形勢而言,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仍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問題。
(一)貧困認定問題。貧困生認定是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基礎性工作。據實踐調研表明,大多數高校結合相關文件的指導,已建立了一套貧困生判定標準和程序。然而,其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漏洞,影響了貧困生資助的覆蓋面。每所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錄入了貧困生,而且貧困生數量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造成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F(xiàn)階段,雖然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相對客觀,但是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導致部分亟需資助的貧困大學生無法入選。另外,關于貧困生認定,高校還存在審核申請材料不嚴謹、不仔細的問題。為了激勵大學生,高校設置了名目繁多的獎助學金。同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利益性,致使某些學生虛構申請材料,擠占了本應受到資助貧困生的名額。申請材料審批不單是高校的工作,同樣民政部門也負有責任,存在敷衍了事、應付形式的現(xiàn)象。除此之外,高校貧困生認定與評審人員主觀判斷關系密切,個人情感在認定工作中的摻雜,多多少少影響了他們的判斷,使得貧困生認定有失偏頗。
(二)資助機制問題。近年來,高校在政府、企業(yè)及個人的支持下,逐步加大了貧困生資助工作上的投入力度,并設置了名目繁多的獎助學金,幫助貧困生解決了一些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傮w而言,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收效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貧困生資助工作體制不完善造成的。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面臨的重點問題是,管理制度失衡,監(jiān)督機制缺位。這最終擾亂了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進而引發(fā)了該獲獎的未拿到獎、不該獲獎的卻意外收獲等一系列不良狀況。高校貧困生資助缺少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難以滿足工作初衷需求。而且,以各種名目為載體的資助獎項設置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導致資助覆蓋面廣,實際受益面卻有限。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核心宗旨是服務于貧困大學生。高校資助的首要對象雖然是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生,但是依然不能忽視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暫未達到優(yōu)秀標準的貧困大學生。因此,高校資助工作應該面對全體貧困生,給予所有關聯(lián)學生最深切的人文關懷,否則此項工作將退卻“資助”的本質意義,變成“獎優(yōu)”。
二、微傳播視域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優(yōu)化策略
微時代的到來,向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為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優(yōu)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微傳播推動了貧困生資助信息資源共享,提升了資助工作時效,也奠定了資助工作創(chuàng)新基礎。作者針對上文提出的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微傳播視域下的高校貧困生資助優(yōu)化策略,以供參考。
(一)構建新型管理機制。高校貧困生資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機制作保障。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微傳播在信息交流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載體,實現(xiàn)高校資助工作對貧困大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及時了解不同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困境,進而對貧困生進行客觀、公正的分類,保證資助的實效及時效。充分發(fā)揮微傳播的便利性,就表格設計、評定設置、材料申請、學院審核、額度分配等資助全程實施信息化管理。微傳播視域下,高校各檔案信息連成一片,應該建立資助工作與評優(yōu)受獎、黨團申請等之間的信息接口,為貧困生資助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借助微傳播,精確地量化各位貧困生的資助情況,并根據得來的數據信息,及時進行動態(tài)調整和宏觀把控,取消不滿足規(guī)定條件的學生,錄入迫切需要得到資助的學生,保證資助工作覆蓋面的同時,擴大資助受益面。微傳播改善了高校貧困生資助信息環(huán)境,實現(xiàn)了公共資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二)開通信息服務平臺。以新媒體為傳播載體的高新技術,為高校貧困生資助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臺。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微傳播的技術優(yōu)勢,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聯(lián)系,保護貧困生自尊心、好勝心的同時,為其提供公平教育的機會,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具體而言,高校可以開通貧困大學生資助中心博客,發(fā)布本校關于貧困生資助共組的信息,包括審核標準、認定程序、獎勵規(guī)則以及國家政策等,為大學生提供自助咨詢服務,從而打造良好的資助環(huán)境。同時,高校還應該將資助博客與公益網站綁定在一起,開設志愿服務、勵志訪談等頻道,利用輿論導向功能,提高全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度,使貧困生得到全方位的關懷。高校還可以借助微傳播這一平臺,與行政部門進行工作聯(lián)通,實現(xiàn)學生信息互換,減少甚至杜絕學生申請材料私自造假的行為,引導學生走到正確的利益追求路途上來。如此,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進行創(chuàng)新,還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有利于提高此項工作實效。
(三)強化學生素質教育。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未必只是解決貧困生的物質生活障礙,還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應該深刻理解資助工作的內涵和價值,適當地引入誠信教育、素質教育,以引導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學院可以定時定期開展資助宣傳活動,以演講比賽、話劇演出、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互助精神,促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高校教師則可以開通個人博客、微信等,通過網絡互動平臺,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動態(tài),尤其要關注貧困生的心境變化,同步開展資助和教育工作,第一時間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使其得到學校、教師及同學最深切的關懷。此外,教師還可以不定時地更新自己的微博動態(tài),分享生活中的所感所悟,努力傳遞正能量,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歸屬感與向心力,從而激勵他們自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總而言之,微傳播視閾下,解決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可能會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次機遇,主動迎接由此帶來的挑戰(zhàn),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改革與優(yōu)化,為全體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宋時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面臨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 江蘇科技信息,2013(04).
2.蔣君毅.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研究[J]. 價值工程,2014(35).
3.雷旭斌.試從新媒體視角探析新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系統(tǒng)[J].經濟研究導刊,2013(19).
(作者單位: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