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景宜 嚴大為(上海電機學院,上?!?01306)
初探“慕課時代”的個性化大學英語教學
黎景宜嚴大為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201306)
摘要:基于對目前教學現(xiàn)狀及Moocs理念的分析,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探索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讓英語的教與學更符合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要求和90后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將英語教學的視角從課堂延伸至課外豐富多彩的各種移動互聯(lián)網空間,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參與度,以優(yōu)化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MOOCs理念;大學英語;移動互聯(lián)網;個性化教學
嚴大為(1980-),男,江蘇蘇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oocs theory,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explores individuation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English,with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modern students and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It extends the prospect of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o the various online spaces, trying to inspire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eventually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MOOCs concept; College English; mobile internet;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近十余年來,中國見證了大范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在此過程中,既有建設性探索,也不乏顛覆性的嘗試,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和評價方式等卻仍一直飽受質疑。尤其是近兩年來“慕課”(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強勢來襲,新技術正在引發(fā)一場學習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變幾千年來的教育模式。大學英語,作為最有可能接受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教育課程模式的一個基礎學科門類,尤其正接受著慕課理念與現(xiàn)實的沖撞。巨大的挑戰(zhàn)之下亦蘊含著變革的機遇。慕課理念給大學英語實行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國古代儒家教育家善于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個性類型(如孔子的“上智”、“中人”、“下愚”的智力區(qū)分和“狂者”、“中行”、“狷者”的性格區(qū)分),并根據(jù)其類型特征因材施教、個別對待(燕國材,1997:53),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個性化教學的原則;在當代的研究中,李如密教授認為:“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活動”(李如密,劉玉靜,2001:37-40)。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認為教育應與兒童的天性的發(fā)展相一致,按照兒童自然發(fā)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王天一等,2001:278)。這種對人的個性及其自然發(fā)展的高度關注體現(xiàn)了個性化教學的又一基本原則。羅杰斯的“學生中心論”強調,教師應把學生的感情和問題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梢?,個性化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個性化的教學對象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
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任務型教學、分級教學、個性化多元評價等措施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有效途徑。(劉曉真,2009)在實踐上,建構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模式可分為三個步驟: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測查,根據(jù)測查結果進行個性化分組,對個性化群組進行個性化教學。(趙景梅,2011)而近幾年來,隨著大數(shù)據(jù)在各行各業(yè)的應用逐漸頻繁,其體量之大、類別之廣、處理速度之快和極高的真實性無不使人們趨之若鶩。而大數(shù)據(jù)在外語的個性化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也日益凸顯。大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信息能源,實現(xiàn)充分的資源共享,提升教學效果。(焦欣然,2014)
大數(shù)據(jù)成就了慕課,并令之風靡全球。目前,就慕課對傳統(tǒng)教育產生的沖擊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此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更是處于“風口浪尖”。然而,縱觀當今外語研究,深入分析慕課理念,并在其觀照下的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研究并不多見。文章基于對慕課理念及對作者所任教的上海電機學院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改變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評價三方面探討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而讓英語的教與學更符合慕課時代的要求。
(一)現(xiàn)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受眾最廣的基礎課程之一,一直在改革和發(fā)展。但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多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很低,不少學生甚至認為從大一開始英語水平呈直線下降。與此同時,學界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和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學英語的前路,成為人們深思的話題。
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尤其以理工科院校為主,大學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師在大學教育體系中正在被邊緣化。作者所在的學校上海電機學院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具有技術應用型本科內涵實質和行業(yè)大學屬性特征,致力于培養(yǎng)在生產一線從事技術應用、技術管理與技術服務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在我校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順應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國際交流能力。然而,作為技術型大學,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普遍較弱。而外語學院在學校中的地位也始終處在弱勢的邊緣地帶。經過幾年的改革,大學英語精讀課由原來的每周4學時減為了2學時,英語聽力由原來的每周2學時調整為每兩周2學時。外語學院不受領導及行政部門重視,每年的教科研項目、國內外訪學申請指標也一減再減。
在此狀況下,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研制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準確定位,即為學校辦學目標服務、為院系專業(yè)需要服務、為學生個性需求服務?!保ㄍ跏厝?,2014)
(二)慕課理念分析
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慕課理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符合人類學習的愿望和規(guī)律
MOOCs是新近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與傳統(tǒng)課堂動輒90分鐘不同,慕課課程每一節(jié)課一般是3到15分鐘不等的“小片段”視頻。視頻時間短的好處是可以方便碎片化學習,等車的時候或者學習間隙抽空就能觀看。此外,慕課強調模塊化分割內容。慕課中,每個小視頻自成一體,圍繞一個概念,或一個原理,或一個話題,逐步深入,有始有終,相對完整。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需要學習或復習的內容。清晰的主題劃分就像字典一樣,可以讓學生快速找到需要學習和了解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也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慕課的這些特點無一不滿足了現(xiàn)代大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規(guī)律。90后大學生成長在高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時代。他們是技術的一代、閱圖的一代、創(chuàng)新的一代、急切的一代。(1)信息化程度特別高,幾乎實現(xiàn)人手一部智能手機。(2)相對于傳統(tǒng)的“白紙黑字”的閱讀方式,他們更傾向于圖文并茂:單純的傳遞信息的圖片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或是更直接、生動的視頻。(3)學生對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依賴性與日俱增。
2.學習資源的可移動性成就了碎片化、片段化的學習模式
人手一機的條件實現(xiàn)了學生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移動網絡”使得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再局限于某個固定的場所,可以說這種變化是革命性的。學生可以在食堂里、地鐵上、宿舍里等任何地點即時連上網絡獲取最新的學習資源,即時和老師及同學互動。而慕課時代,短小精悍的學習視頻、PPT等學習材料更是極大的促進和滿足了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意愿?!八槠钡膶W習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三)個性化教學設計模式
基于對目前教學現(xiàn)狀及慕課理念的分析,作者利用一年兩個學期的時間,采用行動個案研究法在一個班級,45位大一學生中間進行了個性化教學新模式的試驗:即改變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英語的教與學更符合慕課理念,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驗,通過課堂反應、課外聯(lián)絡觀察、期末考試、訪談等諸多方面對新模式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新模式符合了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傾向和學習需求,更利于英語學習。
1.確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目標
個性化學習目標對于不同的學生就成了不同的標準,相應的學習過程、采取的方法也因人而異。在實踐中,作者在課程學習目標的指導下,依據(jù)教材各單元的知識結構和內容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各自較為合適的努力目標,這一目標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和速度來完成,其間也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
(1)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入學成績將班級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優(yōu)秀、中等、提高;其中,優(yōu)秀組成員共有10人,中等組成員15人,提高組成員20人。(2)制定個性化學習目標。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其中,一般要求是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作者結合本校、本班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了分類要求(表1)。
表1
2.促進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1)自主性“碎片化”學習
這里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其特點在于課堂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組成部分。課外自學+課堂教學+課外作業(yè)成為了教學的主要部分。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有豐富而新穎的輔助教學材料(學習材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投入更多的課外時間進行預復習。
例:《新視野大學英語1》UNIT 2 TEXT A Deep Concern
1.對此單元的語法重點進行梳理;2.對課文的中心內容進行梳理:generation gap;3.編寫微課視頻內容:There is skeleton in every house.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并在視頻中布置assign-ment:to explore the generation gap and think over the ques-tions:Your experience of generation gap,and how to bridge the gap?
Outline:
1.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是有teenager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形成了對立面,(電影剪輯)。(5分鐘)
2.在父母眼里,子女很多行為難以令人理解:化妝、聽搖滾、紋身等;而子女則認為家長管頭管腳,不給自由。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一條一條打入)。(4分鐘)
3.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代溝。解決代溝的辦法是什么呢?你怎么認為?(assignment)請看看課文,試試找到答案。但在這之前,有生詞要學習。10 key words &10 important phrases(6分鐘)
4.制作視頻。
本題得分率約為0.07.學生為什么做得如此之差呢?主要原因有:一是本題涉及到兩個三角形,看上去顯得復雜,很多考生感到無從下手;二是本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靈活性,大部分學生尚不具備相應的數(shù)學思維水平,無法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5.上傳入網。
6.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每單元針對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完成作業(yè)。
b.建立學習資料庫。如上述所說,作者所任教的班級共享有一個云空間。除了教學視頻外,作者定期上傳各類英語學習資料:美劇、英劇、英文歌曲、四六級真題、新概念英語電子版、各種學習類網站地址集錦等等。
與此同時,允許學生將有益英語學習的資源共享,彼此交流,共同進步。
(2)合作性學習
合作性學習強調“合作”與“參與”。在合作中凸顯個性,在參與中體驗與進步。
首先,作者將全班分成四組,每組有優(yōu)秀組成員2人,中等組成員4人,提高組成員5/6人。每星期由各組長組織小組全體活動至少一次,考勤計入平時成績。全體活動內容要有明確記錄,包括:就所觀看的每課視頻進行討論,互問答疑;編排5分鐘才藝表演、撰寫小組主題故事、學唱英文歌曲等等。每學期(16周學時)設立兩次匯報表演,分別在期中和期末,表演成績計入平時分中。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較大的實踐空間,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促進了生生交流。
其次,建立QQ和微信群,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將學習難點、疑點或優(yōu)秀材料資源發(fā)布在群上,供師生共同探討、答疑與分享。
(3)個性化的作業(yè)
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作者采取“作業(yè)分級制”。有些作業(yè)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完成的,但批改時,評判的標準不同;有些作業(yè)提高組學生可以不做。而基礎好的、自學能力強的優(yōu)秀組或部分中等組學生,可以做一些拔高題。
在作業(yè)時,學生們先通過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同學間的相互切磋,再通過QQ群或微信群與老師探討,最后完成作業(yè)。通過這種個性化的作業(yè),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做自己能做的作業(yè),以此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Writing作業(yè)為例表2:
表2
3.開展個性化的學習評價
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下結論、分等級,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施展個性和才能。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絕對主宰的,形式單一的評分方式不僅會有失偏頗,更會令學生產生分數(shù)至上,一分定乾坤的想法,削弱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者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課堂與平時相結合,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分數(shù)與獎勵相結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課堂表現(xiàn)。作者在課堂上一般會準備一些小禮物,如棒棒糖、一顆蘋果/橙子等水果、筆記本等文具等。課堂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設立回顧提問環(huán)節(jié),采取搶答的形式,如能回答正確則予以獎勵。獎品雖小,但在90分鐘的冗長課堂間卻能起到很好的調劑作用。既能調節(jié)課堂氛圍,又能鼓勵學生上課積極思考,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回答、表演更能得到額外的平時分0.5分的獎勵。
(2)作業(yè)情況。作業(yè)都在視頻中布置,采取網上遞交的方式,形式為:寫作、翻譯等。首先,學生在每組的小組活動中進行互閱討論,交叉打分,結果由小組長統(tǒng)一記錄并上報教師;然后是教師的統(tǒng)一評閱,并參考學生互評成績,按照教師分80%+學生分20%的比例最終形成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了作業(yè)的評閱中,極大地提高了其參與度,增加了其做作業(yè)的興趣。
(3)課外活動表現(xiàn)。對于能積極參加英語課外小組活動的學生,由各組每月推選一名積極分子。教師給予物質獎勵并在平時分中加1分。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作者班級的學生在英語的領受度與參與度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全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被充分激發(fā)。在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有35人取得了80分以上的成績,優(yōu)秀率達到了78%,在同年級班級中處于領先地位。第二學期中,共有35人參加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達到了91%。期末考試,班級學生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優(yōu)秀率達到了85%。作者的此次行動個案研究歷時一年,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新模式的個性化教學對大學英語的學習有提高作用。但還存在不足。
1.慕課“學習平臺具有強大的數(shù)據(jù)捕捉和分析功能。無疑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的最佳途徑。但由于設備局限,此次的個案研究沒有使用網絡平臺,利用大數(shù)據(jù)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分析;在這個方面僅僅限于書面的構想。
2.實驗人數(shù)少,規(guī)模小,大大削弱了結論的信度和效度。作者將通過對慕課理念的進一步剖析,對大學英語的個性化教學進行更加深入和長遠的研究。以期在未來的研究成果中有更大的進展。此外,將與學院同事共同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行動實驗以驗證新模式的有效性。
實施英語個性化教學,順應了當前大學英語“以學生為中心”等現(xiàn)代教育的潮流,而基于慕課理念的英語個性化教學,既順應了當前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又順應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趨勢,是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22.
[2]李如密,劉玉靜.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37-40.
[3]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53.
[4]王天一,夏之蓮,等.外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8.
[5]劉曉真.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叢談[J].教育探索,2009.
[6]趙景梅.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模式建構初探[J].宿州學院學報,2011(6).
[7]焦欣然.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因材施教[J].青年作家,2014.
[8]劉長江,吳鼎民.個性化教學觀照下的“動態(tài)約課”校本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1).
[9]黃震.慕課:給上海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N].文匯報,2014-02-12(10).
[10]謝安邦,等.高等教育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Kelly G.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M].New York:Norton,1963.
[12]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xié)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345+346.
[13]吳文峻,呂衛(wèi)鋒.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教育[J].計算機教育,2013(20):9-10+44.
[14]劉志軍,馮永華.課堂教學變革的反思與重建——“慕課”背景下課堂教學變革的思考[J].教師教育學報,2014(3):5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087-03
作者簡介:黎景宜(1979,4-),女,浙江平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