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美
【摘 要】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的目標是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為基礎提出的。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應實現(xiàn)情感教學,發(fā)揮生物學科特點,挖掘出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適時地在課堂中、實驗教學、課外活動及名人事跡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博愛精神,樹立堅定的科學信念,從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及正確的人生觀,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雙重目的。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人生觀
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21世紀被認為是生物科學的,生物科學將其領頭學科地位的確立而在新世紀里對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命運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臨著嚴峻考驗,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渡镎n程標準》中提到的“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挖掘教材中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淺薄的思考:
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營造愉快的課堂心理氛圍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加大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通過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激勵,積極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皮格馬列翁效應形象地詮釋了期望這一點。教師關愛每一位學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句式,表達對每一位學生的期望,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同時,表揚的力量永遠大于批評。教師只要多留心學生的閃光點,不僅使學生興趣十足地學習生物這門學科,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面向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充分考慮,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掌握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區(qū)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主動健康的發(fā)展。
二、鉆研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結(jié)構(gòu)、功能、發(fā)生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自然科學,只要認真鉆研教材,就不難發(fā)現(xiàn)生物教材無論是選材、組織教材或是闡述教材,都能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生物教材中,有著相當篇幅的生態(tài)學知識、青春生理衛(wèi)生知識等,其中很多知識都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大量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可以改善氣候條件,氣候條件適宜又促進生物的生長,增加動植物資源,因此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優(yōu)化環(huán)境,這就需要每個人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低碳生活。在講到青春期教育的時候,應讓學生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他們應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增長才干,而不是浪費時間虛度年華。因此,在進行生物教學的同時,挖掘出其中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幫助學生提高對自身心理健康發(fā)展特點的認識,正確認識人生,正確認識挫折和不良情緒的危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重視實驗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學重視生物實驗、強調(diào)尊重客觀事實,利用這些要求,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進而引導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客觀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擺正自己在班級、家庭和社會上的位置,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做實驗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是最多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力和堅韌的性格。有一些同學在實驗中因為某些原因而失敗,教師要鼓勵他們“再試一次”,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急不躁,沉著耐心,反復操作,直到實驗成功。經(jīng)常這樣做,并同時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就會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確對待學習上的壓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提供自主探究氛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探究是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和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也就是要變被動地聽講為動手、動腦的主動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激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給學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權,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因此,倡導探究性學習,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質(zhì)疑、調(diào)查、收集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中,既能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又發(fā)展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特別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課外活動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之中,而且應拓展到課外。廣泛地開展課外活動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例如,帶領學生參加當?shù)氐木G化活動,參加綠化活動學生把感受寫成短文,在班上進行展示和交流。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又增強了學生愛護生物和熱愛學校、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新的生物課程改革標準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和諧發(fā)展的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博愛的精神,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開展廢品回收及利用廢品制作小工藝品等活動,學生親自參與此過程,如用廢棄的油筆芯做成既實用又漂亮的筆筒,用廢舊衣物做成的漂亮洋娃娃等。在此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變廢為寶,并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及成功的喜悅。
六、名人事跡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向?qū)W生介紹一些生物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光輝業(yè)績,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為科學獻身奮斗的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戰(zhàn)場擺在田間地頭,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科研與生產(chǎn)相結(jié)合,執(zhí)著追求,大膽創(chuàng)新,在水稻增產(chǎn)方面創(chuàng)造了奇跡,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杰出貢獻……科學家們的這種不畏艱辛,不怕困難,為科學事業(yè)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對學生樹立堅定的科學信念,形成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養(yǎng)成謙虛謹慎、治學嚴謹?shù)淖黠L習慣有重要作用。通過講述名人事跡,讓學生學習名人們堅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及為科學獻身的良好品質(zhì),從而為立志成為一名國家棟梁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進而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如何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物教學中,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育心。作為生物教師在以后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上,而是要深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學地處理好教材,適時地進行滲透,才能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汪忠.《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金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靈魂[J].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學
[3]李中霞.《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研究》[J].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4]程慧華.《生物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
[5]朱軍.《讓生物教學充滿人文關懷》[J].教材與教學,2010
[6]武德甲.《中學生物教師課堂方法型教學策略的比較研究》[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