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芳
【摘要】“留守兒童”的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成了當前學校班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留守兒童"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俗話說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因此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留守兒童"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留守兒童 農(nóng)村 貧困 教育 心理障礙 行為異常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農(nóng)民進城打工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這些孩子長留在農(nóng)村,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朋好友生活,成了“留守兒童”。在對他們的教育上就出現(xiàn)了某些空白,特別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日漸凸顯。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認為自己長年在外,對孩子照顧不夠,心存愧疚,一方面是愛子心切,所以偶爾回來一次總想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質(zhì)要求方面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而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卻視而不見或不忍心責備;而爺爺奶奶們則:一是隔代親,二是感覺孩子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邊很可憐,三是農(nóng)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對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書本知識的掌握,并且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至于習慣問題,他們認為“樹大自然直”。因此,許多老人對孫子輩總是嬌寵、溺愛,事事包辦,沒有原則。不少留守兒童就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懶惰、依賴心強、自理能力差、不愛學習、缺乏愛心、沒有禮貌等不良習慣。因此,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培養(yǎng)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關愛留守兒童,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要有耐心、有愛心、有寬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以愛動其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例如我任二年級班主任時,班級有個男同學叫王帥康,是一名留守兒童,和爺爺一起生活。他上課或搞小動作,或影響別人學習;下課打鬧追逐,經(jīng)常不做作業(yè)。其他老師也是屢屢告狀,對于王文濤的狀況,我沒有放棄他,找他談心,了解到他的家庭狀況,爺爺經(jīng)常出去,天黑才回家,而父母又在外打工一年只回來一兩次。他在家非常的孤獨,爺爺很少問他的事,很少得到親人的關愛,因此性格有點孤僻、暴躁。于是我天天和他聊天、談心,在生活上、學習上盡力關心他,并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他分外地感動,在紀律和學習上有很大進步。老師關愛學生、寬容學生、尊重學生,就能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培養(yǎng)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2、 家校合力促發(fā)展
要想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做好家訪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老師不僅要把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xiàn)如實反饋給家長,還要詢問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如果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xiàn)一些異?,F(xiàn)象,更要與其家長或其監(jiān)護人取得聯(lián)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家庭和學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例如我班有個學生叫劉一騰,也是一名留守兒童。上課要么擾亂他人學習,要么情緒低落;下課胡亂打鬧,和同學經(jīng)常鬧矛盾,同學們都嫌棄他;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工作,我先深入到他家去訪問,進行詳細了解,然后設法接近他,清除隔閡,拉近關系繼后,我便加強攻勢:一邊與他玩一邊與他交流討論生活,進而討論學習,“潤物細無聲”地教他遵守紀律,學會與他人相處,努力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使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信賴他。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通過半學期的努力,他上課開始認真起來,作業(yè)也能按時上交,有的科測試成績都能達到及格,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改善了。趁著良好勢頭我不斷安排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與他交流討論學習生活,科任老師也積極行動起來,共同關注這一學生,通過與科任老師幾個月的共同激勵、啟發(fā)及同學們的共同幫助,奇跡出現(xiàn)了:他不僅開始遵守紀律,還管起那些不遵守紀律的同學。他的學習成績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加強對留守兒童遵守校紀常規(guī)的引導,使其養(yǎng)成遵紀守時的好習慣
1、幫助留守兒童認識自己現(xiàn)在應該遵守哪些校紀常規(guī),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班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讓他們明確什么是自己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2、結合學校少先隊工作,各班加強《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同時還要組織留守兒童學習學校的各種行為常規(guī)以及《交通規(guī)則》等等。
3、以隊會形式開展如“我是遵章守紀的好兒童”的主題活動,讓這些規(guī)章制度通過活動,在留守兒童腦海中潛移默化,內(nèi)化為留守兒童自覺的行為。
三、加強留守兒童暴力行為的矯正,使其養(yǎng)成文明健康的好品質(zhì)
由于受各種暴力游戲的影響,在留守兒童中出現(xiàn)了偷東西、打群架、甚至拿刀、棒惡意傷人的暴力行為。這些都是由于心理的問題所引起的。只有強化心理教育,對其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正確疏導,悉心矯正,有效化解,促使他們?nèi)烁窠∪l(fā)展,健康成長。
1、程教學中靈活多樣地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
2、充分利用櫥窗、黑板報、廣播、主題班會、團隊活動等途徑開展各種活動,加強思想教育,陶冶情操開展如“彬彬有禮走遍天下”故事比賽,“父母不在家,我讓人人夸”主題班會,“拒絕暴力游戲,遠離不良網(wǎng)站”圖片展,“班級是我家”演講比賽,聘請法制輔導員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和心理輔導。
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既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也離不了學校的精心培育,同時還需要社會的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讓全社會都用真情、愛心去關懷每一位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素質(zhì)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