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紅
摘 要:在繼承前人翻譯理論成果并總結自己多年翻譯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許淵沖提出了深化、等化和淺化的“三化”翻譯方法論。本文通過分析“三化論”在謝琳薇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應用,揭示了“三化論”以其獨特的靈活實用的風格,適合兒童文學翻譯。將“三化論”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跨越兩種語言文化差異,使譯文以一種喜聞樂見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對小讀者產生感染力和吸引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關鍵詞:“三化論”;兒童文學翻譯;應用
在孩子們成長階段,兒童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fā)和教育功能,是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兒童文學是指符合兒童年齡特征、適于兒童閱覽、對兒童健康成長有益的文學作品。[1](P43)兒童文學屬于文學范疇,具備文學的普遍特征,又有別于其它文學。兒童文學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須考慮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水平不及成人,兒童文學總是語言淺顯易懂,形象具體生動,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兒童文學譯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須滿足譯文小讀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加之兒童文學翻譯的特殊性,在兒童文學翻譯實踐中,譯者應采用恰當?shù)姆椒ǎ棺g文既忠實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本文將通過謝琳薇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分析“三化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指導作用。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所著《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是一部英國經典兒童文學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歷經百年而不衰,被譯成120多種語言在多國出版。小說講述小姑娘愛麗絲在夢境中偶然進入一個奇幻之地,遇見了許多光怪陸離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險之旅中,她逐漸發(fā)現(xiàn)自我,不斷地成長。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誕離奇情節(jié)之中,而且充滿童趣。
一、“三化論”
許淵沖在長期的文學翻譯生涯中,既借鑒前輩譯論成果,又總結自己翻譯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即“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這一譯論承繼并發(fā)展了前輩的理論成果,堪稱當今世界最進步的文學譯論。[4](P466)這一譯論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譯方法論,是許淵沖在文學翻譯實踐中運用的重要手段。許淵沖指出,翻譯乃至能被稱作“化學”,是把原語轉化成目的語的藝術,方法至少有三種,一是“等化”,二是“淺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標語的長處。[5](P11)等化,是一個通過轉換表達角度或方式使譯文與原文形成意思對等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一致時,才能促成等化。淺化,是一個對原語信息進行概括化、抽象化處理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原文表層意義提供的信息會使譯文讀者產生理解障礙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釋時,可運用淺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譯文既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又能忠實傳達原文信息。深化,是一個對原文信息進行特殊化、具體化處理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而且需要進一步發(fā)掘潛在信息,把表層結構雖無但深層結構卻有的意義表達出來時,可運用深化。運用“三化”方法,必須化成原語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語沒有的信息?!叭摗奔炔煌谥袊鴤鹘y(tǒng)翻譯的“忠實”標準,又不同于西方語言學派強調的翻譯“對等”原則,[2](P108—109)是一種更加靈活實用的譯論。
二、“三化論”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譯本中的應用
(一)深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譯文小讀者能夠充分透徹理解原文時,譯者應根據具體語境,運用特殊化、具體化的深化方法,發(fā)掘出潛在的深層含義,并用簡單易懂、具體形象的語言傳達給譯文小讀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譯文:嘿,就算我以后從房頂上掉下來,也不會哼一聲的!——這倒是實話,誰從房頂上摔下來還說得出話呢?[3](P3)
對照原文與譯文,不難看出,譯者在譯文最后進行了加注解釋,這屬于深化。對于成人讀者來說,不采用加注解釋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譯者考慮到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釋進一步說明,將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在信息透露給譯文小讀者。譯者在進行深化解釋時并未深化到底,注釋中沒有出現(xiàn)“摔死”等直白忌諱字眼,既留給小朋友想象的空間,又確保小朋友能夠充分體會個中趣味。譯者采用疑問句方式進行加注,使譯文口語化,更具可讀性,充滿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譯文:劊子手、國王、王后正在激烈地爭辯,三人同時嘰里呱啦地說著,根本不聽對方的話,其余人只好懷著不安的情緒無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對照原文與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采用深化,在譯文中增加了“嘰里呱啦”、“根本不聽對方的話”、“無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詞。譯者增加這些詞語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原文具體語境發(fā)掘出的潛在信息。譯者從兒童審美視角出發(fā),發(fā)揮想象,增補適量信息,并以生動形象、惟妙惟肖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譯文血肉豐滿,傳神地再現(xiàn)了當時混亂而又荒唐的爭吵場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二)等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一致時,譯者應充分考慮譯文小讀者的思維能力和閱讀水平,運用不同表達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手法,既將原文信息完整準確地傳達給譯文小讀者,又使內容直白明了,簡單易懂。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譯文:“一條胳膊,老爺!”(帕特把“胳膊”說成了“胳莫”。)[3](P37)
愛麗絲喝了神奇的飲料后,身形不斷變大,最后連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將一條胳膊伸出窗外。當帕特看見這條巨大的胳膊時,由于驚嚇過度,將“arm”說成了“arrum”,即在“a:”與“m”之間多加了一個音節(jié),“r?”。如果直譯,將其譯為“帕特把‘胳膊說成了‘arrum”,成人讀者并不難理解,但由于兒童對英語知識了解不多,很難明白個中緣由。譯者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將其譯為“胳莫”, 跨越兩種語言差異,貼近兒童心理,易于兒童理解。漢語拼音對小朋友來說都比較熟悉,“膊”與“莫”韻母相同,聲母分別是“b”與“m”,同為雙唇音。發(fā)“b”音時,如果過于倉促,還未完成發(fā)音過程就與后面的韻母相碰,很容易發(fā)成“m”。譯者將“胳莫”與“arrum”相對應,屬于等化,恰到好處地為譯文小讀者展現(xiàn)了帕特驚慌時出現(xiàn)的口誤,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譯文:“所以人們常說‘功課有多少?。∫驗楣φn總是先‘多后‘少嘛!”獅鷲解釋道。[3](P110)
素甲魚向愛麗絲講起它上課的時間,頭天上十個小時,接著每天依次減少一個小時。愛麗絲覺得很奇怪,不知緣由,獅鷲于是作出上述解釋。原文中“l(fā)esson”與“l(fā)essen”同音,形成雙關。如果采用直譯,不能將原文意義忠實傳達給譯文小讀者,更無法傳達原文的神韻。在譯文中,譯者運用等化,采用小讀者也能理解的一詞多義雙關“多少”,使譯文與原文形成意思動態(tài)對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神韻。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譯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貨真價實的老螃蟹。[3](P110)
獅鷲談起教它古典文學的老師老螃蟹時,特意強調老螃蟹它確實老邁。原文英語中采用了字母大寫方式“HE”進行強調。與其它強調方式相比,采用詞語大寫方式進行強調具有直觀簡潔的特點,而漢語中并無此類強調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譯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雖忠實表達了原文意思,卻不能傳達原文的神韻。譯者采用漢語中增加修飾語的強調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簡單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語修飾語“貨真價實的”,切合漢語表達習慣,貼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們理解。譯者運用等化方法,在譯文中采用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義與神韻傳達給了小朋友。
(三)淺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原文表層意義提供的信息不易為譯文小讀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釋時,譯者應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將簡易而明朗的深層意義傳達給譯文小讀者,以確保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和欣賞。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譯文:球場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壟”,“furrow”指“犁溝;車轍”。由于小朋友人生閱歷和認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實踐經驗,對許多具體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如果采用直譯,會使他們感到納悶,進而費神思索與原文無關的事情,打斷他們的思路,干擾他們的閱讀欣賞。譯者從小朋友視角出發(fā),想他們之所想,采用淺化方法,將“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為“高低不平”,化繁為簡,直白明了,淺顯易懂,既將原文信息忠實傳達給了小朋友,又使他們能無障礙地閱讀,確保他們的思路始終不偏離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軌道。
三、結語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譯者應根據原文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深化,等化或淺化。運用深化,可以發(fā)掘原語潛在信息;運用等化,可以變換表達角度或方式;運用淺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質。三種方法不但可以使譯文忠實傳達原文意義,而且容易為目的語小讀者理解和接受?!叭摗币云洫毺氐纳朴谧兺ǖ娘L格,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具有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是實現(xiàn)兒童文學翻譯的理想途徑和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詩歌翻譯中“三化”理論的應用——以《江城子·悼亡妻》兩種英譯文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劉易斯·卡羅爾著.愛麗絲漫游奇境記[M].謝琳薇譯.北京:中華書局,2015.
[4]許淵沖.詩書人生[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5]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