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偉
摘 要:佛教文化約在漢代傳入中國,最初在長江流域傳播,之后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逐漸發(fā)展壯大,成為中國三大宗教之一。安慶佛教文化源自佛圖澄于晉代元帝大興二年(319)在太湖縣大尖山西南側(cè)建了佛圖寺,至此,佛教傳入安慶。因此這所佛圖寺被認為是安慶最早的佛寺。因安慶佛教文化深受九華山地藏信仰的影響,形成以迎江寺為中心的禪宗情結(jié),并將佛教文化傳播開來,在安慶地區(qū)開花結(jié)果。
關(guān)鍵詞:安慶地區(qū);天柱山;禪宗文化;皖山禪
一、達摩禪法中國化——中國禪的發(fā)跡時期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歷經(jīng)千辛萬苦從印度來到中國,開創(chuàng)佛教分支——禪宗,并加以宣傳,達摩祖師提倡壁觀方法進行修煉,但這種修煉要達到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所達不到的,而且此時佛教經(jīng)義較晦澀難懂并不被民間所接受。公元527年,姬光經(jīng)神人指點改名為神光,來到少林寺參拜達摩祖師。但達摩祖師不予理睬,他立雪門、斷左臂以示佛心,感動菩提達摩將衣缽授予神光并賜名慧可,后二祖因躲避宗派紛爭和北周武帝滅佛之難,來到今太湖、岳西一帶進行傳法,這也為以后中國禪的開創(chuàng)奠定了基礎。
在北周武帝下令斷佛道二教的形勢下,慧可禪師于550年前后輾轉(zhuǎn)來到安慶太湖境內(nèi)的司空山,在此地修建道場和依山洞建剎(即“二祖禪剎”),因此此地也成為“禪宗南傳的第一個發(fā)祥地”,它北與今潛山縣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即三祖僧璨道場,西與薊州黃梅(四祖道信道場)、東山寺(五祖弘忍道場)并譽為長江流域“禪宗金三角”。從禪宗二祖慧可到六祖慧能在皖江地區(qū)聚徒講習,弘揚佛法,形成了以天柱山為中心的禪宗文化,也使初祖達摩提倡的禪宗思想逐漸中國化。
“二祖慧可的禪法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公案:‘懺罪、‘調(diào)心、‘償債。[1]三個公案顯示二祖慧可開始有意識地探索禪法中國化的問題,初步建立中國禪的架構(gòu),二祖慧可禪師可謂是達摩禪中國化的第一人,趙樸老稱道:“沒有慧可,就沒有中國的禪宗”[2],“二祖禪是以諸法性空入世,以不離世間覺出世,以和同是非、不辨無諍為入道方便。有方便既有自在,于心自在,于法自在,于世出世間法自在,此即是禪?!盵1]二祖提倡以追求人的自由的入世出世作為人生努力的方向,以此來解決人的塵俗煩惱問題,發(fā)揚“禪在人間,禪在世間”思想,主張禪法面向?qū)嶋H生活,落實到具體社會生活中,在實際活動中陶冶自己,從中得到佛度。二祖慧可提出的入世出世以及入道之便的禪法思想,雖主張深入實際生活中,但只是提出中國禪的基本框架,并未完全解決達摩禪中國化的問題。
在禪宗發(fā)展史上,三祖僧璨是重要的指標,初祖達摩禪師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對其非常陌生、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逐漸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有信有修,對達摩禪中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據(jù)《五燈會元》中記載: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謁二祖,在司空山侍奉二祖前后六年,后二祖付他衣法并附謁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盵3]卷一 / [5]47 三祖僧璨受度佛法后,隋朝開皇年間(581-600),來到安慶,隱住舒州皖公山,圓寂于天柱山朝天坊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并修建三祖寺塔作為三祖宣揚佛法的道場。三祖更加提倡禪在人間思想,他把宣揚佛法的范圍由原來的達官貴人逐漸擴大到下層群眾,他在深山僻靜之處設道場,深入下層弘法,而且一改傳統(tǒng)傳教方法:一是變過去的“游行僧”為定居設壇傳法;二是改“不立文字”之說為著經(jīng)傳教。三祖僧璨在天柱山弘揚佛法期間,他專心著作《信心銘》,將佛法教義記載下來,對后世禪修者具有指導作用。有學者稱《信心銘》是禪宗第一部經(jīng)典,開創(chuàng)了以文字研讀佛教經(jīng)義的先河,與《六祖壇經(jīng)》并稱中國化的佛門典籍。在《信心銘》中可以看出三祖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跡象,這更使佛法深入人心,提倡佛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三祖僧璨的禪法思想彌補了二祖慧可中國禪方法論上的缺陷,使中國禪開始具有了自己的特點,推進中國禪的初步形成。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沙彌道信來到潛山拜見三祖僧璨,后跟三祖服勞9年,“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謁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盵3]卷一 / [4]49 得衣缽后,四祖道信就到薊州黃梅雙峰山弘法。四祖道信提倡農(nóng)禪合一的禪風,“傳統(tǒng)的清一色的‘念佛是誰的天下從此打破了。禪法更加多樣化,由門內(nèi)走向門外,由寺廟走向田野,禪與生活、勞動打成一片?!盵6]16四祖道信將禪法與下層百姓生活相連接,主張自給自足、自己勞動的禪法風尚,使禪法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并被以后五祖、六祖所繼承弘揚,六祖在《壇經(jīng)》中:“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充分反映了中國禪的完善。佛法開始面對現(xiàn)實生活,指導人們進行修養(yǎng),避免了單一崇拜與繁瑣的哲學理論。
二、唐宋時期——發(fā)展繁榮時期
中國禪完成五次傳承之后,到禪宗五祖弘忍,改變之前傳承方式,雖然仍將衣缽傳于六祖慧能一人,但五祖弘忍后禪宗分化成南能北秀兩宗,擴大禪宗傳播范圍。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壇經(jīng)》中,“自修自悟”是六祖慧能修禪的基本原則,他主張“禪機的獲得,重在自證自悟……六祖還說:‘佛是自性作,莫是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盵4]21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禪宗中“南宗”一派,提倡“通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一種直覺的辯證法?!盵5]晚唐時期,南宗傳播之勢蔚為大觀。
唐武帝時期出現(xiàn)“會昌法難”,但安慶作為長江地區(qū)禪宗發(fā)展較早之地,在盛唐時期,寺廟由政府賜田,并給以免稅、免役等特權(quán),從而使安慶佛教發(fā)展出現(xiàn)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唐朝安慶地區(qū)眾多寺廟得以興建,如唐天寶年間,玄宗下旨在司空山修建無相寺(二祖寺);舒州別駕李常將三祖火化得到舍利放于塔旁邊,唐代宗詔賜塔名為“覺寂”;據(jù)《太湖縣志》記載,唐代在五祖弘忍棲息之地修建了西風禪寺,該寺原名獅子庵,坐東朝西,吸引大量信眾來朝拜。到了宋朝,安慶禪宗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寺廟修建規(guī)模更加擴大,伏虎禪師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在安慶(今宜秀區(qū))籌建了三城寺,該寺為兩進,磚木結(jié)構(gòu),該寺在地方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經(jīng)常幫助無家可歸之人,普度眾生,以此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不遠千里前來朝拜。
唐宋時期是安慶佛教發(fā)展的繁榮昌盛時期,雖經(jīng)歷“會昌法難”,但總體看來安慶佛教文化在此時期得到發(fā)展,禪宗南宗得到發(fā)揚,而且安慶臨濟宗也得到傳播,在唐代,臨濟宗楊岐派在四面山大中寺已開壇傳法,普度眾生,到北宋時期,宋仁宗敕于岳西縣妙道山建金璧寺,供奉臨濟祖師神像。臨濟宗的發(fā)展和壯大同時擴大了佛教禪宗南宗的影響,禪宗提倡“佛法在人間”和農(nóng)禪合一,與百姓生活結(jié)合,寺廟香火旺盛可見信眾之多。
三、明清時期——衰落低潮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雖也有一些佛學大家,但佛教發(fā)展受到阻礙,統(tǒng)治者對佛教實行嚴格管理和打擊民間宗教,百姓產(chǎn)生信仰危機。明清時期安慶寺廟經(jīng)濟發(fā)展較緩慢,多數(shù)寺廟都過依靠山林,接近化緣的日子。據(jù)《鎖口山》碑記載:“寺之靈衰不常,僧之去就不一?!卑矐c諸多寺廟出現(xiàn)這種情況,僧人人數(shù)不固定。在明清時期,安慶寺廟內(nèi)部矛盾較尖銳,寺廟田產(chǎn)糾紛時常發(fā)生,這為寺廟管理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安慶寺廟經(jīng)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受時代更迭和戰(zhàn)爭的影響,摻雜了佛教與世俗的種種矛盾,交織了僧尼階級與不同階級信眾的沖突,使明清時期安慶佛教曲折發(fā)展,寺廟經(jīng)濟呈現(xiàn)下滑趨勢。
在這一時期,安慶浮山地區(qū)佛教文化衰落最為突出,該地區(qū)寺廟田產(chǎn)和內(nèi)部糾紛日益尖銳。據(jù)《明史·地理志》和《安慶府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和弘治年間安慶府戶數(shù)和人口數(shù)分別為52038戶、401699人和48479戶、626683人,在一百余年中,人口將近增長2倍[7],而且《中國移民史》中說:“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時,遷入安慶府的江西饒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約為27萬,徽州府籍移民約為2萬,從全國其他地區(qū)遷入的移民約2萬?!陛^快增長的人口和移民的增多,到明朝中后期,政局動蕩,人心渙散,他們對宗教信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明朝對佛教進行了嚴格控制,僅有的佛教資源難以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宗教信仰需求,所以這一時期農(nóng)村宗教信仰大量興起并在禪宗思想指導下形成民俗。到了清朝人口通過休養(yǎng)生息得到繼續(xù)生長,清朝繼續(xù)加大對佛教的控制并且開始壓制農(nóng)村宗教信仰的發(fā)展。而且清初出現(xiàn)了一種眾多明末文人因明清易代之際社會劇變和思想轉(zhuǎn)向的背景下做出“逃禪”的痛苦選擇的社會現(xiàn)象,他們堅守儒家的氣節(jié)和對“亡明”的患貞,他們遁入空門,有得提出反對佛教思想??梢娝麄儾⒉皇峭耆б婪痖T。
戴名世認為佛教分為兩種,一是儒之佛,二是佛之佛。他反對佛之佛的思想,認為“佛教把儒家的性命精微說,變成了‘明心見性說,并蠱惑人心的宣傳福田利益和生死輪回,迷惑了許多世俗的人,甚至迷惑了許多士人?!盵4]113戴名世不主張去除儒之佛,而是反對佛之佛中的佛理,覺得社會上許多錯誤思想來自于佛,如輪回生死之說,佛提倡人不僅注重今生今世,而且貪想來生來世,為佛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發(fā)生的重大的農(nóng)民起義,也是安慶佛教文化發(fā)展的黑暗時期之一。咸豐三年,聲稱百萬雄師的太平軍隊伍向長江中下游進攻,清政府與太平軍交火,使安慶飽受戰(zhàn)火。然而關(guān)鍵的是,太平天國占領安慶后他們到處破壞老城建筑,特別是宗教建筑,基本上全部被嚴重毀壞,大部分也無法修復?!斑@里說的破壞,并非戰(zhàn)爭行為,而是政治宣傳的需要。太平天國雖然公開打的是‘反清口號,但其精神支柱是‘拜上帝會。而洪秀全思想體系的精髓,就是破除所有信仰,建立以他為中心的信仰,并由此控制所有的人力、物力。正因為如此,包括佛教在內(nèi)的其他一切宗教信仰,對他們來說,都是反動的,必須破除的?!盵8]30尤其在太平天國初期,他們剛剛進入安慶城,正如史式“在農(nóng)民軍為何不能進城”中所說:“農(nóng)民軍能夠行軍作戰(zhàn),能夠吃苦受難,就是不能進大城市。一進了大城市……軍紀松弛了,一直龐大的隊伍就可能一朝瓦解?!盵9]130太平軍所到之處基本都是洗劫一空然后棄城而去,這中間最多的“洗劫”就是對安慶佛教等宗教建筑的破壞。
四、總結(jié)
安慶佛教文化經(jīng)過禪宗六位祖師的開壇講法,點化大眾,提倡農(nóng)禪合一,面對生活,使禪宗開始走向田野,與百姓生活、勞動相結(jié)合,推進了達摩禪的中國化進程。在唐宋時期,安慶廣修寺廟,普度眾多善男信女,出現(xiàn)安慶佛教發(fā)展的第二次高潮,到明清時期,安慶佛教開始與政治生活聯(lián)系密切,雖出現(xiàn)一些佛學大家,但這時統(tǒng)治者嚴格控制佛教資源,打擊民間宗教,安慶佛教文化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毀,發(fā)展一時停滯。到近代安慶眾多著名寺廟得到各位信眾的募捐得以修繕,以供信眾朝拜。
參考文獻:
[1]丁希勤.皖江地區(qū)宗教文化略述[J].池州學院學報,2009(1):47-52.
[2]王暉.“大祖禪師”慧可考─—兼論慧可在禪宗史上的地位與作用[J].法音,1994(03):19-24.
[3][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朱洪.靈山秀水:安慶佛教文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5]任保鵬.六祖惠能的禪學思想[J].讀書文摘,2014(8):7.
[6]葛劍雄.中國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7.
[7]張建初.皖省首府老安慶[M].安徽:黃山書社,2005.
[8]史式.太平天國不太平[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