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珍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不僅導致了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何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對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語文課堂生活已不僅僅在于“文化的復制”,而是在于通過師生間積極地交往與互動,使課堂教學綻放出生命的活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所以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基礎,是落實主體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條件。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要從思想感情上熱愛學生,從認識上要相信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從心理學上要理解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及其特點。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與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尊重他們的人格、情感、個性差異與智慧潛能。這樣師生之間你尊重我,我信任你。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問,才能大膽果斷而自主地決策,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二、以“情”激“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人是情感的動物,往往情感上的共鳴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能夠以“情”激“情”,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激情,那么對于教學效果的獲得及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都會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究竟在初中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如何做到以“情”激“情”,規(guī)范組織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首先,老師要做到親和學生,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及時全面地去了解學生的主觀需要,尊重學生,努力與學生做到相互理解。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中,為了了解學生的主觀需求及對于教學的想法,老師可以專門組織一次教學活動,讓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提出自己想要的教學方法,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討論,選出最符合學生心意的教學方法。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選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中學習知識。例如,老師可以采用問題式的教學,在每節(jié)課之前就課文中可能涉及的一個主題讓學生先搜集資料,然后提出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進行質疑,再由老師進行解疑,當然也可以設定同學之間的討論、解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吸收知識。最后,把課堂中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先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一篇閱讀來講述一些閱讀課文的背景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品味作品的內涵,讓他們在文學作品中感受情感,自己去思考、去辨析,從而獲得美好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給予學生自由、自主活動的機會和權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獨立性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不從事爭取自由的實際活動或者在活動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而且,服從于他人意志的強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體,充其量只能算是潛在的自由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主體性教育,必須先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即應把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首先是“選擇權”要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閱讀,自己欣賞,自己感悟,表現(xiàn)出充分的自由。而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可能選擇的學習資料,扮演幫助、促進者的角色。其次,是“說話權”,一個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他是否有足夠的機會和能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F(xiàn)在的語文課堂,學生“說話”大都主要是為了回答教師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問題,學生很少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學生“說話”除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還可以提出自己的滿意或不滿意,表達對他人的反對或贊賞。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所以,在教學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語:“你讀或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讀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動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想法?…‘你能具體說出自己的想法嗎?”這些教學語言的恰當運用將大大促進學生說話的愿望與質量。當學生“說話”時,教師的任務是“傾聽”并引導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說話。理想化的“說話”狀態(tài),應是發(fā)生在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層次的,平等自由的對話。這樣“一個聲音”將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見,標準答案將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價值。
四、激勵質疑,啟迪思維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xiàn),優(yōu)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chuàng)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xiàn),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F(xiàn)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我總是抱歡迎、鼓勵的態(tài)度給予肯定,并做出正確的解釋。知識浩如煙海,教師不可能萬事精通,被學生“問倒”之后,教師要表現(xiàn)出“不知為不知”的坦誠,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千萬不能怕尊嚴而訓斥學生。同時,教師還要虛心好學,積極探尋學生所提出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讓學生帶著新的問號下課,引導他們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的創(chuàng)見之疑,創(chuàng)見之問。這樣,自主學習就落到實處,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靈活的教法,新穎的學習方式關愛學生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fā)揮,個性才能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