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印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不僅要結合班級學情預設、靈活預設,還要根據課堂情況突破預設,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生成,使學生在課堂動態(tài)生成中不斷去思考、發(fā)現(xiàn),不斷地獲取新知識。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預設與生成;探索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面對“互動發(fā)展、動態(tài)生成”的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教師如何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效處理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享受課堂生成的精彩,成為每一個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什么事預設?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即預設;什么是生成?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發(fā)生即生成。因此,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生成課堂知識,越來越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流。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正確理解、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多樣化地選擇甚至突破教學預設,使知識技能生成更自然。
一、要尊重學生的生成,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采取積極的鼓勵態(tài)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余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布置學生下課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在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fā)般的吐露出來。這時不讓學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是這樣進行預設的:想一想,圓的面積和哪些條件有關?同學們通過預習并經過思考,紛紛發(fā)言:“圓的面積和周長有關?!薄皥A的面積與直徑有關?!薄皥A的面積與半徑有關。”“扇形的面積與圓心角的大小有關”。由于前三個問題我都有預設,而第四個問題超出了我的預設。盡管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但我認為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很有價值,因此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就這幾個問題進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并舉出生活的實例來驗證。結果學生探索熱情高漲,對平等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掌握的更為扎實。
二、要在“預設”中給生成留足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的過程,這些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時間和空間。例如:我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課前發(fā)現(xiàn)班中大部分同學在平時的購物中已經有計算小數乘法的生活經驗,有一小部分同學已經初步知道簡單的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于是,我果斷地將原先教材安排的教學進行了整合。采取了開放式的教學:在課開始時,我出示不同價格的商品讓學生模仿平時購物的情景,導入新課,從整數乘整數引入小數乘整數,由淺入深。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再通過老師的追問學生自主地歸納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相互啟發(fā),
互相指導,互相滲透。
三、及時調整預設,為生成留出空間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有時,由于教師沒有預見到學生的個別生成,所以一旦學生提出來之后,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設,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當然,這有教師臨時應變上的能力不足,同時也是平時訓練中沒有重視學生的生成的體現(xiàn),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有這種意識了,在課堂實踐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預設的現(xiàn)象也會合理的去處理了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鼓勵學生生成。例如:教學“角的認識”時,我提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關于角你知道些什么?這下可好,學生說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幣中的角,樣樣都有。這正是學生認識的生活中的角,教師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勵,巧妙引導。教師可以啟發(fā),數學中的角與剛才說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請你畫出一個你認為的角。學生在畫角的過程中充分顯露思維水平,互相啟發(fā)、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夠的教學機智,給學生留有空間,就可能將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
四、精心設計彈性方案,適時地促進生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的過程,這些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清楚地認識到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年月日”的知識絕不是一張白紙。所以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凡是書本上有的、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都作為新知按部就班、從頭學起”的觀念,而是先讓學生說說已經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識,既找準了教學的起點,
又調動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積極性。
總之,對課堂的預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還要盡可能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使課堂教學沿著預設的軌道前進。但教學過程是隨機生成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經常與預設有些差距。此時,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案以適應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通過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白靜.加強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J].考試.,2011(08).
[2] 王秉俊.淺析如何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J].中學課程輔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