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全文
【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者們越來越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數學教師們也積極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式教學是公認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青睞. 本文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闡述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問題情境模式;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們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但是問題的質量參差不齊. 有的教師只對教材的內容或例題的結果提問,忽視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提升. 這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精心設計問題,設置情境,通過問題讓學生找到探究的大門,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在問題情境的設計上,教師應該本著展示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延伸性原則、操作性原則等原則,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切實講究課堂的實效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以下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問題情境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問題要講究趣味性
講究趣味主要是為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 小學生還處于孩童時代,采取逼迫式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取得短期效果,但長此以往會使孩子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孩子長期發(fā)展.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發(fā)展迅速,邏輯思維發(fā)展緩慢,學習上要“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玩. 因此數學教學上要做到將抽象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便于孩子接受. 小學數學在問題的設計上講究設置情境,突出問題的趣味性,正適應了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水平和智力發(fā)育水平. 能夠讓他們保持學習興趣. 如:編擬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童話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利用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帶入感,引起共鳴,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 如,在一年級“比多少”一課中,筆者在課前先給孩子們講了《三只小豬蓋房子》的故事,讓學生比較小豬和磚頭的多少. 設計問題并配合卡片引導學生找出小豬和磚頭對應的“同樣多”、“多”、“少”的關系. 通過這種情境的設置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受了快樂,同時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利用教研組教研時間,集思廣益,相互促進. 筆者了解到有的教師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還有的利用編演小課本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問題要和生活緊密相連
一個優(yōu)秀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抓住最佳時機步步設疑,突破重點和難點. 小學課程中有很多知識都是和生活相關的,其目的在于讓孩子們認識世界,掌握生活的基本常識,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生活.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就不能離開生活. 如,在一年級《認識時鐘》一課中,要完成認識“整時”的教學任務. 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幾個常見的、熟悉的整時. 如:新聞聯(lián)播7:00,早晨上課8:00,中午午休11:00,午后上學1:00,下午放學4:00. 問問學生這些時間時針和分針都在什么位置. 學生回答后還可以繼續(xù)提問:這些時間時針都有一個特點是什么?分針都指向12,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整時的認識是: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的規(guī)律. 這樣步步設疑,使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從而誘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通過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有直觀、具體、形象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盡可能選擇適合、恰當的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不例外. 動手操作,便是其一. 讓學生自己動手既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在玩中,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地接受了數學知識,使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應該讓學生將課前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 這時教師提問: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 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jié)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 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 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準確又全面.
四、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觀察入手
人們認識事物常常從觀察開始.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比較有系統(tǒng)的、主觀的、有意義的知覺活動. 在教學中注重觀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等品質. 小學生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設置問題情境要用具體、形象的事物調動他們的視線,讓他們有仔細觀察的機會以豐富、深化感知.
以認識圓形和三角形為例,老師先準備一面圓形的鏡子和一把三角尺,讓學生看一看,然后提問:“這兩樣東西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感知它們形狀上的差異,接著讓他們對比它們的邊角,區(qū)分出圓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接著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圓形和三角形的?使他們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然后再請學生畫出自己想象的圓形,從而使學生又看到了實物,加深了對圓形的認識.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的基礎階段,帶有明顯的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讓他們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就要從觀察入手,尋找答案. 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結 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我們在圍繞某一知識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不僅要蹲下身子看孩子,還要深入關注他們對該知識點的興趣程度和知識儲備情況以及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才能設計有效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問題,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引導他們探究真理,養(yǎng)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馮潤莉.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J].數學周刊,2014.6.
[2]郭成,陳紅.試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J].課程· 教材· 教法,1999.9.
[3]南青廣.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策略管窺[J].啟迪· 數學長廊,2014.11.
[4]陳美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