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姑
摘 要 在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關于反駁文章駁論文的寫作,學生經常會犯思考片面,言過其詞的毛病,其次就是抓不到反駁重點而不能一針見血有效駁倒對方觀點。要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在廣闊的時空學駁論,而在駁論文寫作中,歸謬法的使用是最廣泛且最有特色的。歸謬法不僅在語文的議論文寫作課堂上,在實踐生活中,也讓學生能夠針對問題恰當?shù)?、有理地、有力地進行反駁,能夠自主分析現(xiàn)實問題。
關鍵詞 議論文 寫作教學 學會反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010-02
一、掌握駁論文基本構架,找準靶子
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重于立論的教學,許多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疏于使用駁論法,無法一語中的完成駁論,常常在文章中顯得文不達意,無法很好把握駁論重點。所以教學伊始,我把授課重點放在教學生如何掌握駁論文的基本構架,通過對范文的框架分析,使學生能夠清楚反駁重心,找準靶子。要駁倒對方論點,自然該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著手,所以首先引導學生分清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駁論中可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采用迂回間接的方式,從對方的論據(jù)、論證入手,證明其觀點的虛妄與荒唐,從而達到駁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駁論點,就是對論敵的論點進行批駁,直指其論點的荒謬要害。
二、歸謬法在駁論文中的作用與運用
在駁論文寫作中,常見的反駁方法有:例證法、引證法、類比法、歸謬法。本堂課主要教授學生了解歸謬法在駁論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巧妙運用歸謬法,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歸謬法的前提下能夠學以致用,學會恰當、有理、有力地反駁,能夠利用歸謬法作簡單的駁論片段。
首先,利用簡單有趣的范文案例吸引學生對于歸謬法運用的好奇及興趣。在課堂中使用了關于唐李賀因避父名諱而不得參加進士考試遭到韓愈批駁“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的故事及有人大談“輪回報應”,揚言凡殺豬牛來世將化豬牛償債,在場人許文穆反駁道:“那便殺人好了,來世償債還能為人?!钡纫活惖湫偷臍w謬法運用歷史趣聞引入正題,要求學生根據(jù)小故事總結歸謬法反駁論點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在范文案例中理解歸謬法的現(xiàn)實作用。同時令學生明確歸謬法的概念,即先假設對方的論點為正確的,然后加以推論,引出極其荒謬可笑的結論,從而使對方的虛妄論點不攻自破。
進而引導學生根據(jù)范文進行模仿寫作,并互相批改完成片段再進行二次寫作,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及合作學習意識。在學生互改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挑選學生作品中典型案例進行展示與講評,在評講中分析其寫作中的利弊,從而更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其寫作片段的優(yōu)劣,最后進行二次寫作。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熟練運用歸謬法在駁論文寫作中的運用。
三、巧妙運用歸謬法
在學習與示范結束后,如何使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能夠將歸謬法巧妙融入進文中是本堂教學的重心。古言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故培養(yǎng)學生在了解概念,熟悉方法的前提下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才是教育者的工作重點。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一課一得”的教育理念:“一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獲,能理解一個問題,掌握一種方法?!睂W完駁論文的基本反駁方法及對歸謬法的深入學習,帶領學生總結反駁方法在議論文寫作中的特色及歸謬法運用在議論文寫作中的作用。在第二環(huán)節(jié)的“牛刀小試”之后,讓學生參與“終極挑戰(zhàn)”對新論點進行更加深入更加完善的反駁。讓學生知道“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觀點幾千年都在我們心中植下了深根。可是,東周列國傳里也說“見義勇為真漢子,莫以成敗論英雄?!背蓴∮⑿壅撟怨啪褪侨收咭娙?,智者見智的。為駁論中心寫一段深入剖析的議論性文字。其中有學生以歷史名人為例巧妙地反駁了“以成敗論英雄”這一論點,如“二戰(zhàn)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謂英雄,創(chuàng)建第三帝國,鐵蹄橫掃歐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之內就占領了丹麥,40天就打敗了法國嗎?”“如果失敗了就不是英雄,那么荊軻便不再是英雄,他舍身入秦的兩大目標,刺殺贏政和逼秦議和均以失敗告終?!睂W生完成寫作后,根據(jù)提供的學習點評價量表進行自評,通過自我評價進而深入體會學習亮點與寫作時該注意的重點,能夠領悟歸謬法在寫作中的特色運用。
最后,在完成概念學習之后,讓學生觀看巧用歸謬法的辯論大賽,通過視頻材料與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緊張激烈的辯駁中與風趣幽默的語言里學到更多。寓教于樂的同時,將語文寫作延伸到生活中。歸謬法不僅僅適用在議論文寫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語言藝術魅力。本堂課程以辯論視頻結束,在娛樂中引導學生延伸思維,從而加深對本堂課要點“歸謬法的運用”的鞏固與吸收。
總而言之,“歸謬法”是議論文寫作的一種工具、一種方法,是反面論證自己觀點較實用的方法,對于教師,對于學生都有深遠意義,它的意義將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得到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