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關鍵詞】 語文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83—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較強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個素質。而目前在農村小學,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那么,針對農村的教學實際情況,如何有效持續(xù)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影響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
1. 學校沒有給學生創(chuàng)造很好的閱讀環(huán)境。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比較差,經費來源渠道單一,自我完善能力不足,導致農村小學要么沒有圖書室,要么就是有圖書室,而實際是藏書數量較少。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中,根本沒有開展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唯一的途徑就是課本,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嚴重受阻,閱讀能力也就逐漸下降,悄然拉大了與城市孩子的差距。
2. 家庭沒有給孩子創(chuàng)造很好的閱讀環(huán)境。小學生的玩性依存,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如果家長和教師對他們管理的不夠嚴格,都會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而在這種文化氛圍比較薄弱的大環(huán)境中,農村孩子的家長大多都是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間地頭,對孩子的教育是“在學校靠老師,在家靠自覺”,長期對孩子這種疏于管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們大多懶散成性,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多數學生不會自覺讀書。加之農村家長一般都沒有買書報雜志的習慣,造成孩子根本無書可讀。
3. 教師的能力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農村的教師隊伍專業(yè)素質相對較低,長期在一所學校擔任同一課程教學的教師少之又少,造成好多教師都會有諸如“我把我該干的工作干完就行了,孩子長遠培養(yǎng)不是我所考慮的”等想法,導致孩子在過渡期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缺乏系統(tǒng)、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且囫圇吞棗,收益不多,根本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二、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幾點建議
1. 挖掘書源,讓學生有書讀。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要共同努力通過發(fā)動社會捐書、學生集資購書、教師想辦法收集閱讀書籍等多種途徑,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書可讀的閱讀條件。針對家長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不夠了解,教師要通過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特別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求家長要有專門的經費給孩子購買閱讀書籍,教師要指導孩子到書店、圖書館選擇合適的圖書選購和借閱。
2. 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愛讀書。(1)通過故事或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愛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可選擇益智、有趣且符合少兒年齡、心理特點的故事作生動形象的講述,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引導他們自己去看課外書。(2)結合課本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學生在課本中所學到的課文內容,有時想了解更多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時,求知欲望極高。這時向學生推薦這方面的課外讀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些課文只是節(jié)選部分在課內學習,如能夠讓他們閱讀該全本書,了解全貌,解除心中疑團,學生會更有興趣。如,學到《田忌賽馬》,可指導學生閱讀孫臏的故事;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選》;學了古詩,可向學生推薦《唐詩三百首》,這樣,學生的興趣由課內遷移到了課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自覺去讀,甚至于手不釋卷,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
3. 開展活動促訓練,幫助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就會逐漸成為自覺的行為。
考查和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情況,肯定課外閱讀的收獲,發(fā)現存在的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指導課外閱讀。并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交流活動,同學之間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貼近的,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還可以開展閱讀競賽活動,限定篇目,設計題目,舉辦征文比賽或手抄報比賽,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這對開展課外協(xié)作活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活躍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大有益處。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