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順
【摘要】初中信息技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學科,新課標中有著明確的課程定位: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
【關鍵詞】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現階段,多數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教技術”,即重點放在信息技術課程定位中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而忽略了“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不能將信息技術教育的理念上升到“信息技術教育”的實質高度。要打造信息技術教學的高效而精彩的課堂教學,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七個基礎環(huán)節(jié)入手:
一、充分解讀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根本。教師上課前需要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準確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編寫者的意圖和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師在備課時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教材中的知識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再以生活中鮮明的實例豐富教材內容,使學生學得輕松、學的愉快,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及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二、全面了解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
一個班級的學生,其本身的信息技術基礎肯定是參差不齊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小學基礎的差異,個人領悟能力的差異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前需自做好前期工作—充分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實際水平、個體差異等多方面考慮,只有摸清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后,才能準確的制定學習目標,有針對性的備課,做到因材施教。這樣制定的學習目標才是最適合學生的,才能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及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也是為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做好基礎準備,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合理選擇教法
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特殊的教學目標直接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目前信息技術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誘思引導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講演結合教學法、分組教學法以及游戲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合理的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什么才是好的教學方法?我認為,教學方法不在花樣多,也不在于多么新穎和另類,適合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四、注重精講巧練
信息技術有著自身的學科特點,不但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還要以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為依托,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除了需要老師講授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實際操作,只有親身實踐后,才能真正的體會課程,掌握知識,并能靈活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做到精講,講重點和難點,然后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問題,動手操作,在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比如,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由于學生剛從小學升到初中,這些孩子的內心仍然存在著比較貪玩的特性,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種“貪玩”特性,巧妙的設計一些趣味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堂游戲,這樣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教師要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玩”中提高信息素養(yǎng),掌握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真正做到高效課堂。
五、完善評價機制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更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展示成果的主要地方。因此,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課堂活動中來,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興趣的差異、領悟能力的差異、學生情緒的差異等,都可能導致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比較大。這就要求在評價過程中必須充分關注學生間的這種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衡量,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合理評價。同時評價時要注意激勵性,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中有進步都應當給予鼓勵,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增強自信心。在實際課程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如積分獎勵法,獎懲結合法等。
六、注重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教學反思的目的是在教學后回過頭來探討和解決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提出問題:
(1)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2)哪一環(huán)節(jié)開始出現的問題?
(3)新問題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是什么?
(4)用什么方法、如何解決新問題?
(5)如何避免此類問題的產生?
教師在帶著疑問尋找這些答案的同時,就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而這些變化將直接參指導以后的備課和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七.加強課堂管理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際操作中有很多因素需要教師考慮,比如學生到了電腦室后,主要的注意力已經放在了電腦上,而忽略了課堂學習的目的。此時對課堂紀律管理就已經成了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是不可能達到高效課堂的;其次是如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玩”電腦上轉移到課堂學習任務中來,這就要求教師需具備一定的課堂控制技巧;此外還有機器故障處理、網絡故障處理等方面,都對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及靈活變通能力要求很高,也是達到高效課堂的關鍵之一。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如果無法對課堂進行靈活有效的控制,那么他的課堂是無法做到高效課堂的。
綜上所示,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如果能從以上七個基礎方面入手,將基礎打牢,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合理運用有效教學理論,堅持課堂以學生為根本,以最優(yōu)的效率和效益促進學生在各種能力上獲得可持續(xù)進步與發(fā)展,就能逐步實現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