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麗
【摘要】一切的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問題,沒有問題便沒有思考,更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當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我們要高度重視提問策略,積極探索提出有效問題的方法,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和學習新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效的改變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硬性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的思維跟隨老師的思想步伐,以確保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每一位學生養(yǎng)成愛動腦、愛學習的好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缺失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點策略,以期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幫助。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誤區(qū)
1、提問目的不明確
教師的提問沒有目的,教師設計的問題之間缺少關聯(lián),教師隨意提問、“流水問”的現(xiàn)象較多,使教學變得沒有秩序。有的教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出現(xiàn)“滿堂問”的現(xiàn)象,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提問的效果也就不明顯。
2、問題設計隨意
教師對教材沒有深入的鉆研,問題只是停留在表面,問題沒有深度。課堂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提問出現(xiàn)無效的現(xiàn)象。
3、不敢提問
在教學中,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解讀是不一樣的,對教師提出問題的回答有時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教師擔心不能有效應對,不敢在課堂上提問,也不敢讓學生提問。
二、關注問題的針對性
關注問題的針對性,就是指教師要明確自己提出問題的目的,只有教師明確了自己的提問目的,才能使問題具有針對性,使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作用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有不同的思維能力。增強問題的針對性,要求當代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能力,利用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共同進步。針對整體教學來講,教師要堅持從易到難的提問順序,使問題具有針對性,服務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于學生個體來講,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f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比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時,在整體進行提問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首先,文章中濟南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作者用哪些文字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寫?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寫的呢?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隨著問題的深入,學生的思想不斷升級。其次,針對不同學生,教師要設計不同問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問學生自己對于作者描寫的濟南的冬天是否贊成。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你覺得哪一段描寫最恰當。這樣,學生面對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學習積極性提高,成就感增強,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三、層次性的提問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脾氣性格、語文基礎等都會有所差異,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就要考慮到全局,避免“滿堂問”的無效課堂提問方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按照閱讀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層次性的問題設置,最好是采用由簡入難的問題設置方式,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都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閱歷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比如,在閱讀《春》時,我提出了三個層次分明的問題:“春天到來時,周圍景物有什么變化?春天代表著什么?如果將人生比作四季的話,春天又有著怎樣的涵義?”如此,語文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回答第一題,說說春天到來時,周圍的樹木、人們的衣著都有什么變化;語文基礎稍好的學生可以說出春天代表著希望、生機等代表著積極向上的詞匯;語文基礎好、對人生有深刻思考的學生則可以進一步回答第三題,將人生與四季聯(lián)系起來,深入思考在人生的春天我們應該怎樣渡過等。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引發(fā)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問題。
四、啟發(fā)式的提問
在新課改要求下,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比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之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張云層厚度不一的圖片,提出了如下問題:“云和天氣是什么關系?看云識天氣有什么意義?”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有意識的閱讀,進而思考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種啟發(fā)式的提問能夠讓學生更加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深入閱讀,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閱讀課堂中常用的有效的提問方法。
五、提出創(chuàng)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無疑是一種增進師生溝通交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考慮提問的方法與技巧,在問題的設計方面多下功夫,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能夠順著教師的提問方向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也是新時期下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提問角度,設計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對于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能夠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提高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當學生在感慨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的命運固然悲慘,但是我認為他的這種命運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你們認為這樣的說法對嗎?”學生之前一直從社會背景的角度尋找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物本身,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學生會開始從人物的身上尋找原因。提出這樣的創(chuàng)新問題,讓學生感到非常有趣,能夠真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從全新的角度看待整篇文章,尋找一系列的因素解決問題,如此便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讓學生看到了文章想要表達的另一層含義,從而理解得更加透徹。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問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根據(jù)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樣才能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