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卉
【摘要】寫作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語言文字、表達方法是外殼,而隱藏在文字之中的思想、認識、觀點等,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內(nèi)核,兩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對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認識能力 語文素養(yǎng)
當下的閱讀教學正走在“回歸”的路上:由關(guān)注“寫了什么”到“如何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閱讀教學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挖掘語言文字運用價值、發(fā)展言語實踐能力成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目標和任務。這樣的回歸,有助于解決表達層面的問題,那么,關(guān)于認識層面的問題,我們又將作何理解,怎樣對待呢?
綜觀我們的閱讀教學,對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是較為缺失的。這種缺失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價值解讀的單一、雷同;文本解讀或賞析的視角單向;重價值認同,輕反思批判。對認識能力培養(yǎng)的忽視由來已久,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原因?qū)е铝诉@種缺失。
第一是教材的編排體例導致的?,F(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單元編排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單元主題規(guī)定了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無形中就限制了師生對文本的價值解讀。同時,為了配合單元主題化的編排體例,不少文本缺少溫情的感染,缺乏思維的張力,留給學生回味、咀嚼、體悟、反思、內(nèi)化的空間不夠。
第二是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導致的。語文教師只研究語文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現(xiàn)象并非罕見,僅靠這些“利器”似乎也能應對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長期的“無閱讀”狀態(tài)會帶來思想的萎縮、激情的消解、話語的乏味,自然不能激起情感的澎湃和心靈的震顫,更不會激發(fā)獨到的認知和人性的自我覺醒與完善。
第三是課堂的教學方式導致的。語文課由于其本身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教學時大多采用朗讀、感悟、對話的方式。然而,很多朗讀、感悟、對話在淺層次、低平面上來回運轉(zhuǎn),學生的情感體驗浮于表面,獲得的認識簡單、膚淺且蒼白。課堂節(jié)奏拖沓、有“鬧”無“靜”,成為不少語文課效率低下的根源。第四是考試的評價標準導致的。語文試題過分追求答案的標準化,一方面會造成教與學的方式的單一,語文學習本該有的交流、碰撞、個性化表達被埋頭記筆記所取代。另一方面,還會帶來學生思維的局限,造成表達的模式化。
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不妨首先從課堂的變革開始。什么樣的課堂是新鮮而厚實的,是靈動而富有生氣的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考慮。
一、創(chuàng)設(shè)獨立思考的空間
思考是表達的前奏,學生的思維習慣是千差萬別的,有快慢、深淺的差異,也有角度的不同。課堂上,往往是部分反應較快的學生思考、表達的機會較多,其他學生表達的機會較少,久而久之,思維處于怠惰的狀態(tài),不利于這部分學生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shè)獨立思考的時機,營造靜思默想的氛圍?!懂嫾业撵`感——米老鼠誕生記》一文講述的是迪士尼先生創(chuàng)造出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米老鼠的故事。讀完文章后,如果直接讓學生談閱讀感悟,學生的答案無外乎“只要持之以恒,不放棄,就能獲得成功”之類,沒有深層次的思考。教師不妨試著換一種方法:讓學生將閱讀感悟和所受的啟迪寫下來,話語不在多,關(guān)鍵是要有自己的見解。經(jīng)過幾分鐘的思考、整理、表達,學生再進行交流時,層面就豐富多了:“靈感往往來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薄坝幸浑p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的?!薄俺晒碜杂谂c眾不同的思維?!薄袄ьD的生活處境不一定是件壞事情?!薄昂眠\氣并不是偶然的?!薄瓕W生既獲得了精神層面的滿足,又得到了認識能力的發(fā)展,而這些都是以獨立思考為前提的。
二、給予質(zhì)疑問難的機會
很多老師不太愿意讓學生在課堂上質(zhì)疑問難,一是覺得耽誤時間,二是認為學生不會問,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三是懼怕無法應對。對于學生的疑問,盡管無須一一回應,但一定要珍視其價值,適度給予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機會。一些教師總喜歡當“設(shè)計師”,要求學生跟隨自己的思路走,而兒童的視角往往與成人不同,只有讓他們發(fā)問,才能了解他們當下的認識水平、思維狀態(tài)。比如教學《放飛蜻蜓》一文,有學生提出“在天上飛的蜻蜓怎么會以水中的孑孓為食”的問題;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當讀到“老人搖搖頭,伸出了七個指頭,然后悠然地說:‘按說,我早該退休了……”有學生質(zhì)疑:“伸出七個指頭不像老人的舉止?!苯處熣{(diào)整既定的教學節(jié)奏,讓學生嘗試修改文本,使表達更確切。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有學生提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為什么就下馬步行?”這個問題恰恰提醒教師,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是橫亙在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道鴻溝。薛法根老師在教學朱自清的《匆匆》時,一名學生問:“‘匆匆明明表示時間緊迫,為什么讀的時候要慢慢讀?”教者從中發(fā)現(xiàn)了珍貴的教學資源。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就會讓他們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優(yōu)化閱讀課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激勵批判性閱讀意識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經(jīng)常讓學生通過甄別、辨析,在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等方面證明教材的先進性。比較教學法固然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教材文本也確實是可供學生遷移的范本,但教材中的問題和不足也是可供選擇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加以批判性地閱讀,使課堂新鮮而富有挑戰(zhàn)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不唯師、不唯書”的獨立思考習慣。薛法根老師點評《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的教學時,表達了他對文本解讀的獨到見解:“我以為,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畫蛇添足之舉,試圖把那頭騾子的價值無限放大,也把彭德懷的形象無限拔高。如果刪掉,只寫到彭德懷發(fā)火,就很完整。再推敲一下,倒數(shù)第二段寫彭德懷向端來肉湯的警衛(wèi)員發(fā)火,也可以省略不寫,只寫到‘彭德懷緩緩地摘下軍帽……,更加意味深遠,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騾子不得不殺,一旦真的殺了,彭德懷的內(nèi)心充滿了極其復雜的情感。緩緩地摘下軍帽……省略號之后的無言之言,就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與補充,不寫勝于寫。”他認為,完全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是否需要最后一段,要讓學生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抱以反思、批判的態(tài)度,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有主見、不盲從,這樣就不會人云亦云,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表達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四、碰撞多維視角觀點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浸潤久了,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比如,拿到一篇課文,不用老師多講,學生基本就能抓住文本的主旨,如文章想要表現(xiàn)的人物精神——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無私奉獻等,抑或是某些道理——要珍惜時間、保護環(huán)境、頑強面對逆境……這種模式化、口號化的表達,對學生而言,有味同嚼蠟之感。學生的眼中只剩下中心和主旨,而且還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閱讀教學要為學生打開更多扇窗戶,讓學生看到從各個窗口透進來的風景。比如教學《生命的壯歌》一文,學生閱讀全文之后就能感受到老羚羊自我犧牲精神的可歌可泣,那么,羚羊群成功脫險所能給予學生的只有這么多嗎?從“幾分鐘以后,羚羊群分成了兩類”能夠看出大難臨頭時,嚴明的組織與紀律性;從“沒有擁擠,沒有爭奪”能夠看出羚羊們在面臨生死抉擇時的鎮(zhèn)定;從“秩序井然,快速飛躍”能夠看出生死關(guān)頭它們進行的理性的取舍。教師要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拓展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充分地“聽說讀寫”。認識能力也要點滴匯聚,不斷積累。長此以往,學生才能從每日的課堂上得益,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