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缺
摘 要: 小學是學生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初級階段,而語文和其他學科緊密相連,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首要前提。作者以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橋之思》為例,分析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幾種“意識”。
關鍵詞: 北師大版 小學四年級語文 《橋之思》 教師“意識”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新課標背景下,“滿堂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存在各種問題,嚴重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面對這種情況,要以具體課文為基點,全方位分析教師已有的各種“意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改變課堂教學現狀,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小學語文是學生認識漢字的開端,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關鍵。換句話說,在小學階段,語文能夠不斷促進學生進步,更好地成長,具備一定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寫作能力等。在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并不客觀,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首先,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要位置,教師仍然是整個教學的中心,課堂以教師講解為基點,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語文學科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極其低下。其次,沒有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全面而客觀地分析班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不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一味地根據教學大綱的固定模式,安排教學內容,講解課文內容,完全按照課文結構開展教學,“學生字、解釋詞義、讀課文”等固定模式,沒有充分顯現課文提問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極少,導致學生無法及時吸收所學的知識點,無法順利應用到實踐中。最后,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過于注重學生課文知識的講解,沒有突出課文內容的難重點,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標尺,一味傳授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低下,實踐應用能力低下。
二、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橋之思》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幾種“意識”分析
在新課標背景下,面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教師的幾種“意識”,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筆者以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橋之思》為例,客觀探討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幾種“意識”。
1.教學意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是需要在上課前有效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和教師的“教學意識”緊密相連,就是如何有效展開課堂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但教學意識只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主要是因為每位教師的認知結構、操作技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加上教師的思維各不相同,對教學意識的認識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導致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相同。在教學中教師會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向學生講解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效果各不相同。
比如,在教學中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每個小節(jié)都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在提出該問題后,學生都能準確地說出每個小節(jié)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問學生是否可以調換文章小節(jié),學生會說不可以,并加以解釋。在教學意識作用下,整個課堂教學順利進行。通過展示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準確找出問題所在,予以解決。從教學意識角度說,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不要面面俱到,要多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否則將會出現太濃的教學色彩。
2.學生意識
就語文教學而言,學生意識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教師過于重視“教”,沒有凸顯“學”的重要性,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小學四年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開展教學。針對此,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靈活運用語言開展教學活動,多關心班級學生,及時回答、反饋學生的發(fā)言。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質疑自己所學的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點,進一步延伸課文內容。這是一篇寫“橋”的課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比如如果讓你們以橋為例,展開寫作,那么你們想要寫點什么?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也可以結合班級中某位學生的回答,以“友誼”為基點,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利用“友誼”這座無形之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此外,還要合理安排課文內容,科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有效開展教學。
3.課程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意識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體現在不同方面,比如優(yōu)化整合課程資源。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巧妙地引出教學主題。教師可以以文中某段落為例,問學生:如果讓你寫橋,那么你會怎樣寫?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比如友誼之橋、立交橋,在充分發(fā)揮學生想象力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在《橋之思》這篇課文中,作者筆下的橋是怎樣的,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在課程意識作用下,學生不僅能迅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還能模仿作者的思路進行不同的構思。教師要層層遞進,扮演好引導者、輔助者等角色,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學好課文知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意識到教師幾種“意識”的重要性,以具體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師的教學意識、課程意識等,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內容,并把所學的各種表達方法、運用技巧等靈活應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此過程中,還能充分顯現學生在整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更好地進行下階段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徐曉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9:360.
[2]文亞.反思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幾種“意識”——以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橋之思》為例[J].中國教師,2011,07:56-58.
[3]董榮杰.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15,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