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商洛726000)
?
構式圖示:語言形式化研究的新方案*
劉鋒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商洛726000)
摘 要:為了探討語言形式化研究的新途徑,文中在研究構式語法的基礎上,總結了構式圖示的嵌套框盒圖、特征結構圖和論元結構圖三種類型.以致使移動構式闡釋了構式圖示的結構,評述了構式圖示的利弊。構式圖示使用一套固定的符號標記和數(shù)學公式實現(xiàn)語言形式化的研究,有助于語言學實現(xiàn)語言分析科學化的目標;構式圖示可直觀的將各象征單位和構式之間所具有的聯(lián)系性和制約性呈現(xiàn)在圖示中,有利于準確識別構式的意義和用法.
關鍵詞:語言形式化;構式圖示;致使移動構式;構式語法
基金資助: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基金(2014z083)
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多學科已普遍采用“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而語言學尚未實現(xiàn)“形式化”這一所謂的“科學主義”目標.為此,以笛卡爾的二元論(即身體與心智相分離)為哲學基礎的生成轉換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TG)提出了模塊觀這一語言形式化研究方案,模塊觀認為,只要深入研究語言的句法形式,不需要考慮語言的語義、語用及其他因素就可以將語言的本質以一套純形式句法公式的形式揭示出來,然而,以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為哲學基礎的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CG)堅決反對TG學派的模塊觀,構式語法(CG)認為形式與語義是不可分離的,研究語言的形式離不開對意義和功能的審視,形式和意義是密不可分的結合體[1].雖然拋棄了模塊觀的純句法形式化的研究方法,但是構式語法并沒有停止對語言形式化的探索,以Eillmore,Croft,Goldberg等為代表的構式語法觀就采取了大量的形式化的簡筆圖來闡釋他們的理論,但是這種簡筆圖不但在本質上與TG學派的以組合原則為機制的句法形式化方案有所不同,而且在形式上也存在著諸多差異,有研究者就戲謔的說TG在“種樹”(指TG學派的樹形圖),而CG在“蓋房子”(因為CG學派的框盒圖或房型圖有點像建筑圖紙).
為了將抽象語法單元的句法、語義和語用信息和特征形式化的標注出來,Eillmore,Croft,Goldberg分別在其論著中使用了各具特色的簡筆圖,如Kay和Eillmore就曾以“What this fly doing in my soup?”為例詳細分析了“WXDY”構式的句法、語義、語用和配價等特征,并嘗試用簡筆圖將該構式所蘊含的特征及屬性形式化的表示出來[2],有些構式語法學家還借用了詞匯功能語法學派及其他學派的圖表描寫法,如Leino嘗試將認知語法的房型圖與詞匯功能學派的圖解法結合起來,用認知語法的房型圖來解釋語義,用詞匯功能學派的圖解法來表明結構[3],以揚長避短,但這仍有捉襟見肘之感.經(jīng)過眾多構式語法研究者的不斷探索,將簡筆畫不斷的完善,最終形成了抽象語法形式化表達的新方案——“圖式(Diagrammatic Notation)”.目前,圖式亦以成為構式語法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從TG學派的模塊觀到構式語法的抽象圖示表達,這是語言形式化進程中的一大進步,同時,圖示也成為了構式語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構式語法研究的流派眾多,構式圖示表達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文中試圖將構式的圖式表達法加以總結與闡釋,并對其優(yōu)缺點加以討論.
構式的圖式表達是以抽象的圖示將具體語料的句法,語義及語用等信息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為了探討這一語言形式化研究的可行性方案,在研究構式語法的基礎上,總結提出了構式圖示的三種類型:嵌套框盒圖、特征結構圖、論元結構圖.
1.1 嵌套框盒圖
構式語法的一個主要形成動機就是需要開發(fā)一個語法描述的系統(tǒng)去標記那些在語言系統(tǒng)中與可用規(guī)則推導得出的所謂的“核心”部分同等重要的“構式”,(包括習語、熟語等半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的語言結構).以Eillmore為代表的構式語法早期形式化描述系統(tǒng)就采取了框盒圖的方法來描述constructions(items of grammar)和constructs(itemsof language:sentences,phrasesand words)[4].框盒圖將構式的成分結構描畫為相互嵌套的盒子,其中包括了句法、語義、詞義、語音等信息.Eillmore曾根據(jù)構式這兩個方面的信息畫了一個通用的框盒圖(圖1),圖1中外框盒標注構式整體的句法、語義、語用條件,構式的屬性aaa具有XXX值;其中的兩個子框盒表示構式的內部結構,若含兩個成分,其中一個成分的屬性bbb具有YYY值,另一個成分的屬性ccc具有ZZZ值(有研究者就形象的將這比喻為具有XXX值屬性的父親及他的兩個分別就有YYY屬性和ZZZ屬性的女兒bbb和ccc).Eillmore此處采用了“Attribute Value Pairs(屬性值配對體)”的方法來標注構式所含豐富的信息特征,圖中aaa和xxx的配對使用,也完全符合他所倡導實行的“a Unification-based Model(基于調合的模型)”這一總思路,如(cat det)就是這類配對體,其屬性為“cat(范疇)”,其值為“det(限定)”,用以表明該成分的“范疇為限定詞”這一信息[5].
圖1 通用框盒圖(改編于fillmore的原型圖)Fig.1 The Universal Diagrams(after Eillmore)
依據(jù)Eillmore的原型圖,“Sidney sat”這樣的結構就可以描畫成圖2,外圍的方框標明了句子“Sidney sat”作為一個整體結構,左邊的“小女兒”指示了主語成分(Sidney),右邊的“小女兒”則代表的是句子的謂語成分(Sat).“Sidney sat”作為一個整體結構各方面特征顯示在大框盒了的上部,包含了如下信息:①句法特征:syn S(句法:簡單句);②語義特征:(a.)frame or relation SITTING(框架成分:sitting),(b.)arg SIDNEY(論元特征:SIDNEY),(c.)tense past(時態(tài)特征過去時).③phon(語音特征<sids?t>).嵌套在外框盒內部的兩個小框表示了它的“兩個女兒”,也就是它的兩個組成成分,她們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來解讀的.
圖2 “Sidney sat”的嵌套框盒圖表達Fig.2 The Diagrams of“Sidney sat”
1.2 特征結構圖
該類圖也是構式語法研究者較為鐘愛的語法形式化圖形之一.其特點是能通過屬值性矩陣(Attribute-value Matrices,AVMs)的方式來表征構式的詳細句法和語義信息.構式語法研究者雖大力倡導原型范疇理論,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經(jīng)典范疇理論,二分法和原型范疇理論有各自的適用場所.對于二分特征,諸多的構式語法研究者在圖示中仍可借用經(jīng)典范疇理論中的“+”和“一”來表示.如某一特定構式的某一屬性標記為“X+”則表明該構式的X特征屬性為最大投射,不可獨立擴張,若標記為“X-”則表明該構式的特征屬性非最大投射,可擴張[6].依據(jù)特征結構圖特點,英語中的不定冠詞“a”的句法及語義特征如圖3~4所示.
圖3 不定冠詞“a”的句法特征Fig.3 The Syntactic frame of“a”
圖4 不定冠詞“a”的語義特征Fig.4 The Semantic frame of“a”
圖3中表明不定冠詞“a”在句法范疇(category)上,功能范疇(function)上以及價范疇上分別包含了三個要素:限定詞(determiner),具有提供細節(jié)描寫(specific)的作用,以及屬于非最大化詞項.圖4標明不定冠詞“a”的語義框架中含有3個要素:有界(bounded+)、可數(shù)(cnfg count)、單數(shù)(num sg).在這里要說明的是不定冠詞“a”的“max-”標識,它指明了該詞在詞項范疇的投射沒有達到最大化,也就是說“a”需要和其他詞相結合才能表達某種語義信息,它不能單獨使用.也就是說,不定冠詞“a”要與其相結合的名詞要構成非限定名詞短語構式,那么該名詞需要滿足有界、可數(shù)、單數(shù)這三個要素.如在a apple,a book,a man之類的短語中,“a”與apple,book,man的詞義三要素(有界、可數(shù)、單數(shù))是相符合的,因此它們的匹配就構成了英語中的非限定名詞短語.但是,在英語中也存在a pudding這樣的不定冠詞“a”與“pudding”不相匹配的構式(pudding為不可數(shù)名詞,在configuration范疇上互不匹配),之所以這樣的說法能夠存在,是因為非限定名詞短語構式迫使“pudding”獲得了有界和可數(shù)的語義值,這也就是Goldberg提及的關于構式的一個重要理念——構式壓制(Construction Coersion)[7].
1.3 論元結構圖
以Goldberg為代表的很多學者,研究了英語中以動詞和以動詞短語為核心的構式,他們主張將構式與框架語義學相結合,利用動詞框架語義中的參與者角色來研究與構式相聯(lián)的角色[8].但是與框架語義學所限定的動詞參與者角色不同,與構式相聯(lián)的角色被稱為論元角色,這種區(qū)分是為了說明框架語義學中的動詞是與具體的框架角色相聯(lián),而構式語法中的論元則是與抽象的角色相聯(lián),例如:施事(agent)、接受者(rec)、受事(pat),這些角色與Eillmore提出的格角色或者Gruber的題元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論元角色是對體現(xiàn)特定選擇限制的具體動詞參與者角色的抽象化整合.但是,如果一個動詞是與構式規(guī)約相聯(lián)的某類動詞的成員,那么該動詞的參與者角色可以在語義上與論元結構的構式的論元角色熔合.角色熔合的可能性并不取決于某個角色填充項是否可以同時填充兩個角色,而是取決于這些角色本身是是否一致的類型.Goldberg就提出了角色熔合的兩個原則:①語義一致原則(The Semantic Coherence Principle):只有語義一致的角色可以熔合,如兩個角色r1和r2在語義上一致,r1可以被理解為是r2的一個實例,或者r2可以被理解為是r1的一個實例,那么就符合語義一致原則;②對應原則(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每一個詞匯上側重并表達的參與者必須與構式中被側重的一個論元角色熔合[9].
據(jù)此,Goldberg將英語中的雙及物構式如圖5所示.
圖5 雙及物構式Fig.5 The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
直接與構式相聯(lián)的意義是:CAUSE-RECEIVE <agent rec pat>(致使—收到 <施事 接受者 受事>)
PRED(謂語)是從實例動詞中抽象化出來的變項,準許任何一個能夠進入該構式的動詞來填充,當具體的動詞被進入該構式時,PRED(謂語)由變項轉換為常項.構式的實施角色和受事角色必須和獨立存在的動詞(由謂項(PRED)變項表示)的參與者角色熔合,這一事實用實施角色與受事角色和(在上圖中央未被填充的)謂語參與者角色序列之間的實線表示;接受者可以由構式提供,這一事實用接受者論元角色和謂詞參與者序列之間的虛線表示.
構式圖示能夠將構式的語法、語義、語用等信息和特征直觀明了的標注出來,但是在實際的描畫過程中卻又相當?shù)膹碗s,文中嘗試以致使移動構式來進一步闡釋構式圖示的形式與意義.
2.1 致使移動構式的存在性
致使移動構式是英語中自然存在的一種基本構式,其存在性可以從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中得以驗證,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如下[10]
C是一個的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Ei,Si〉,且C的形式(Ei),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Goldberg指出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從例(1)可以看出,無論下列句子在動詞位置(Vslot)上出現(xiàn)的哪個具體的動詞,致使移動構式兼具句法形式(syntactic pattern):[SUBJ Vnonstative OBJ OBLdirectional]與意義(semantic)‘X cause Y to move to/along Z’為一體.例(1):
①He allegedly THREW her against a car.
②Video footage on Russian Television showed Chechens KICKING the wounded pilot onto a stretcher.
③The hot summer wind BLEW the aroma of dried grass into the tent and warmed our glasses of Viognier.
④On Sunday,[Russian planes]RAINED explosives onto the city.
⑤Bulldozers...SHOVELED the debris onto trucks.
為了表明致使移動構式在語法中的存在性,就必須要證明該構式的語義不能以組合的方式從語法中存在的其他構式推導出來,如例(1)所示,致使移動句中的動詞由于有后面的介詞短語而表現(xiàn)出致使移動的意義,孤立的動詞并不內在地表示致使移動——構式的語義,就(1a-le)的動詞(threw kicking,blew,rained,shoveled)而言,移動的意義是它們單獨出現(xiàn)在及物句中所沒有的.這一點在Goldberg對于“Joe kicked the dog into the bathroom”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驗證:kick只是簡單的表達了“strike forcefully with one’foot?”因此“Joe kicked the dog”并不意味著“dog moved”,但是當“Joe kicked the dog”被用于致使移動構式中時,它具有了致使某事或者某物移動的屬性(cause sth to move(by triking it with one'foot)).因此Joe kicked the dog into the bathroom并不意味著Joe kicked the dog on his way into the bathroom或者‘Joe kicked the dog while the dog went into the bathroom,’而是僅僅表明‘Joe kicked the dog (intentionally)such that the dog moved into the bathroom’.由此可見該構式在語義上獨具一格,這樣的構型意義不能從構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致使移動構式是自然存在的,該構式如圖6所示.
圖形的上方的標注展示了其總體構式義,箭頭表示了圖示內部上方的“意義”是如何映射到下方的“形式”上的(語義層面和語法功能項的句法層面之間的配對).位于圖示中部的空白尖括號指示的是任何一個有潛力進入到該構式的動詞.實線與虛線代表了構式論元與動詞參與者角色的熔合程度與方式,構式論元和動詞參與者角色之間的實線暗示了構式論元必須和動詞參與者角色相匹配的部分,虛線標明了可以由構式來補充的語義角色部分.R代表的是“意義”向“形式”映射的各種不同解讀.
圖6 致使——移動構式(改編于Goldberg的原型圖)Fig.6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after Goldberg)
2.2 致使移動構式的“熔合”
動詞的參與者角色可以與構式的論元相熔合(fuse),致使移動構式與動詞參與者角色的熔合使某些不具備致使和移動意義的動詞可以在該構式中獲得了構式意[11].與X cause Y to move to/along Z’意義相聯(lián)的致使移動構式可以表達為
CAUSE-MOTION <causer theme pat>
(致使—移動<施事接受者受事>)
從圖6可以解讀到致使——移動構式的論元角色與動詞的參與者角色的熔合方式有以下方式:
1)構式論元與動詞參與者的三個論元角色熔合,如[1a]中的THREW包含了:thrower,a throwee,and a location,那么它和致使——移動構式論元一一匹配:
2)構式論元也與動詞參與者的兩個論元角色相熔合,如[lb]中的kick,[le]中shovel,由于kick這類的動詞只含有兩個論元(kicker,kickee),沒有和pat(受事)相匹配的論元,在這種情況就由構式來提供補充,這也就是構式的配價(虛線箭頭表示構式的配價):
3)構式論元與動詞參與者的一個論元角色相熔合,如[lc]中的blow只帶有一個論元(blower),其他的論元角色由構式來配價(虛線箭頭表示構式的配價):
在分析構式論元與參與者角色熔合的過程中有一點是值得關注的,那就是參與者角色至少要包含施事參與者(agentive participant)才能符合致使移動構式的基本要求.為了更加清楚的展示致使移動構式中的融合,以[lb]中的kick為例描畫了它的構式圖示,如圖7所示.
圖7 致使移動構式中的融合(以kick為例)Fig.7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with kick
2.3 致使移動構式的映射
致使移動構式是一個和意義相互聯(lián)系的范疇,對于從“意義”向“形式”映射過程有著的各種不同解讀.
1)“X致使Y移動向Z”
①Rank pushed it into the box
②Tom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nightstand.
2)與謂語所表示的動作相聯(lián)的條件得到滿足后蘊含“X致使Y移向Z”.這一類型包括表示交際行為的動態(tài)作用力動詞.
①Rank ordered him out of the house.
②Sam asked him into the room.
3)“X使Y能夠移向Z”.這一類型包括排除障礙的動態(tài)作用力動詞,典型的就是allow(允許)、let(讓)、free(釋放)、release(放開)等.
①Rank allowed Bob out of the room.
②Sam let Bill into the room.
4)“X幫助Y移向Z”.這一類含有持續(xù)幫組別人向某個方向移動的意義.
①Rank helped him into the car.
②Sam showed him into the living room.
同時要注意的是有些動詞雖然蘊含的意思及用法與上述構式中的show、let、allow極其相似,但是不能被解讀為致使——移動構式,因為這些動詞不包含致使或阻止主語移動,也不能解讀為使主題能夠移動.例如accompany(陪伴)在Sam accompanied Bob into the room(Sam陪伴著Bob進入了房子)中的用法.
任何一種語言理論或者分析方法都有利和弊,構式圖示也不例外,從對致使移動構式可以看出,用構式圖示來表達語法單元內部復雜的關系能夠融句法、語義、語用于一體,具有科學化、直觀性、自動化等優(yōu)點但是它的畫法復雜,標注啰嗦,難以理解,也有著缺乏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性和費時耗力等缺點.
1)構式圖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語言學實現(xiàn)語言分析科學化的目標,科學化曾是眾多學科追求的目標,對于語言學亦是如此,至今仍有部分語言學家堅持認為語言“形式化”乃是實現(xiàn)語言研究科學化的重要乃至唯一可行之路,雖然很難用一套固定的符號標記和數(shù)學公式來描寫人類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思維和語言,但是作為傳統(tǒng)形式化的替代品,構式圖示給語言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方案.
2)構式圖示具有直觀性的特點,用各種線條、符號、箭頭能夠較為直觀的將各象征單位和構式之間所具有的聯(lián)系性和制約性呈現(xiàn)在圖示中,能夠幫助準確識別構式的意義和用法,雖然它們看上去雖有點復雜,其實只要耐下心來仔細琢磨一下,知曉有關術語的含義,掌握看圖的基本規(guī)律之后,任何具有一定語言學基礎的研究者都能看得懂這類直觀性圖解,作為文字敘述的附屬品,圖示會將有利于我們更為清晰地理解有關思想內容.
3)語言學與計算機緊密結合是當代語言研究的一大特征.若能對語言的構式作出多維剖析,設計出相對穩(wěn)定的圖示體系,也就能為計算機所識別,為人機對話和機器翻譯帶來新思路.人類要想用一套邏輯符號和數(shù)學公式來精確地表達各種語言的構式,實現(xiàn)語言翻澤的全自動化,只能是個理想而已.而通過構式圖示,結合框架語義學、事件域認知模型等思路,則可能在這方面有所進展.
4)按照構式語法的觀點,一種語言中所有的要素都是構式,并且構式會因語言而異,在跨語言對比中,難以找到完全對應的構式,即使在同一語言中也不具有普遍性,到目前為止尚無人能對其提供一個準確的數(shù)字,圖示很難做出窮盡性描述,只能停留在像義素分析法所做的個案分析之上,因此,構式的圖示分析法到目前尚處于嘗試階段,還沒能形成一個明確的研究目標和體系.構式語法學家認為構式可為語言各層面做出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構式圖示的研究卻難以達到統(tǒng)一.稍微深入解讀各流派的圖示表達法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所使用的畫法不盡相同,而且標注方法也有很大出入,缺乏統(tǒng)一的表達法是構式圖示研究者急需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的形式學派對構式圖示的表達法很不以為然,認為構式圖示遠不如傳統(tǒng)的公式化畫法簡明,便于操作,而且構式圖示畫起來費時耗力,還不普及,這一批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構式圖示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1)構式圖示作為純粹數(shù)理演算形式化的一個替代品,用一套固定的符號及數(shù)學公式來表示語言中形式與意義的配對,在某種程度上為語言分析的科學化提供了可能.
2)構式圖示能最大限度的將各象征單位與構式之間的制約性及聯(lián)系性,各構式所具有的句法、語用和語義信息標識出來,使抽象的信息直觀的表示出來.
3)在當前條件下還不可能將各語言中的所有構式都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圖示來表示出來,如果能夠對構式圖示進行多維分析,定好模式,設計出相對穩(wěn)定的構式圖示,則有實現(xiàn)可能.任何一種語言理論或分析方法都有利有弊,構式圖示也不例外,它也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它缺乏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性,畫法費時耗力等.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構式圖示即使存在著一些問題,它在語言形式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將逐漸顯現(xiàn).
參考文獻:
[1] 王寅.認知構式語法[J].外語學刊,2011,159(2):28.WANG Yin.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J].E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1,159(2):28.(in Chinese)
[2] KAY P,EILLMORE C J.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The What is X Doing Y Construction[J].Language,1999(75):1.
[3] LEINO J.Erames,Profiles and Construction:Two Collaborating CGs Meet the Einnish Permissive Construction [C]//An-Ola Ostman&MirJam Eried.Construction Grammar:Cog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
[4] EILLMORE C J,KAY P.Construction Grammar[M].Manuscrip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3.
[5] EILLMORE C J.The Mechanisms of“construction Grammar”[C]//Proceedings of the E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8.
[6] 王寅.框盒圖:構式語法的形式化方案[J].外國語文,2001,27(3):42.WANG Yin.Box Diagrams:A Eormalization Program for Construction Grammar[J].E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1,27(3):42.(in Chinese)
[7] 劉玉梅.語式形成的多重壓傳機制[J].中國外語,2013,10(4):35.LIU Yumei.Poly-Coercion-Inheritance-Based Approach to Constructs[J].E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2013,10 (4):35.(in Chinese)
[8]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9]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UP,2006.
[10] GOLDBERG A E.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M].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WU Haibo,Transla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in Chinese)
[11] CROET 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責任編輯、校對 張立新)
【相關參考文獻鏈接】
張華.語言遷移現(xiàn)象中的英漢詞匯信息不對稱性研究[J].2006,26(3):303.
王彥.英漢語言中的設問與倒裝[J].2006,26 (4):405.
張邈,王蕙.英語新聞標題的主位結構研究[J].2006,26(4):400.
潘婉瑩,任小玲.基于語言順應論的校園流行語的幾種表達[J].2006,26(6):617.
閔德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漢英翻譯的影響[J].2006,26(6):612.
陳建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模式初探[J].2012,32 (11):927.
劉改琳,王瑛,李定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英語學習詞典的編撰[J].2014,34(1):83.
宋穎桃.小說《白鹿原》的語言特色[J].2015,35 (9):760.
劉改琳,李雪梅.外語學習中文化知識的引入[J].2005,25(4):404.
李敦之.語義場分析矩陣[J].2005,25(6):606.
宋燕.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的實證研究[J].2012,32(9):770.
張露穎,李建利,李敦之.目的論視角下的網(wǎng)頁翻譯缺失及分析[J].2014,34(5):426.
李敦之,張露穎.漢語體式在外漢翻譯中的適應性探討[J].2014,34(7):584.
Constructional Diagram:A New Program of Stadying Language Formalization
LIU Eeng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a new approach to studying language formalization,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Grammar,three types of Constructional Diagrams are put forward:Nesting Diagrams,Eeature Diagrams and Argument Diagram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nstructional Diagrams are discussed.Constructional Diagrams use a set of fixed codes and mathematical formula to study language formalization,which makes language analysis more scientific.In addition,the connection and the conditionality between each symbol unit and the construction can be visually displayed in the diagrams,which is helpful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language formalization;constructional diagrams;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grammar
作者簡介:劉 鋒(1981-),商洛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E-mail:362889808@qq.com.
*收稿日期:2015-09-20
DOI:10.16185/j.jxatu.edu.cn.2016.01.015
文獻標志碼:中圖號: H08 A
文章編號:1673-9965(2016)01-0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