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小平
[摘 要]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統(tǒng)一了作文題目、題材、文體格式就造成內容千篇一律,表現(xiàn)形式單一雷同,了無個性和童趣;一放棄題目、題材、文體格式等具體要求,就造成教師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指導,學生則文不對題,條理混亂,信馬由韁,不知所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從以生活為源泉去尋找作文素材、以閱讀為根本積累語言、以模仿為起點學習謀篇而局、以情感為靈魂書寫童真童言等幾方面來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探究
談到作文教學,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同感:內容千篇一律,表現(xiàn)形式單一雷同,了無個性和童趣;學生的依賴心理很強,一旦離開教師的詳細指導,作文就文不對題,條理混亂。面對如此狀況,有的教師認為作文教學費力不討好,不如讓學生背范文簡單有效,或者是對別人的優(yōu)秀作文采取拿來主義,生搬硬套,改頭換尾,就變成了自己的作文。由于目前小學階段考試對作文評分方法沒有本質改變,這類作文在考試中往往還能得到不錯的分數(shù)。這樣教師省了力,學生考了高分,皆大歡喜,從此師生樂此不疲。但由此產(chǎn)生的后果是學生的觀察力鈍化,想象力枯萎,語言個性磨滅,文字表達能力得不到訓練和提高,作文成了“抄”文、“拼”文,敗壞了作文教學風氣,影響學生的文品和人品,如此惡性循環(huán),貽害無窮。要改變作文教學這種兩難狀況,就必須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這不失為可行有效之舉。
一、以生活為源泉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認為寫作文難,提起筆來、冥思苦想、還是無話可寫,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活動空間狹小,生活內容單調以及缺乏觀察生活能力和習慣?,F(xiàn)在的學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學校、家庭兩點一線不變的軌跡局限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和父母的過分呵護使他們失去了很多生活體驗;封閉的高樓使他遠離了大自然的山川落日、花鳥蟲魚。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實踐,學生作文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無米之炊。為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學生寫作文找“米”下鍋。
一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如:組織學生參觀游覽,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參觀工廠,了解新技術的應用,深入農(nóng)村,體驗農(nóng)村生活,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
二是在校內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舉行講故事、演講比賽,每周一次信息交流會,口語交際訓練,出黑板報,做手抄報,寫廣播稿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養(yǎng)成認真仔細觀察習慣,逐步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形成自己獨到的觀察視角。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勤練筆、寫日記的習慣。這樣,學生習作時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再也不會為無事可寫而犯愁了。
二、以閱讀為根本
學生要寫好作文,除了要有生活源泉外,還要學會用準確而豐富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詞不當則詞不達意,語匯單調則文章枯燥無味。語言積累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讀的書多,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寫作文時才能做到遣詞造句得心應手,表情達意,意隨筆到,運用自如。
小學生的閱讀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課本進行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切實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是在閱讀教學中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要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去揣摩品味,不僅要懂得詞語表達的意思(表層的或隱含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作者是如何運用詞語,遣詞造句(包括句式和修辭的運用),準確生動地表達思想內容的。
二是要選取教材中有典范意義又適合學生認識理解能力的語段,指導學生品評鑒賞、反復朗讀,直至閉目吟誦。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今后寫作奠定基礎。
三是要指導學生多閱讀適宜的課外書籍。每學期幫助學生制訂一個課外閱讀計劃,規(guī)定一定的閱讀量,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課外閱讀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增加語言積累、提高寫作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徑。
三、以模仿為起點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人們在學習各種技能的過程中,都要借助模仿為階梯,吸收模仿對象的共性和經(jīng)驗,作為自己進一步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對小學生來說,模仿更是他們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臺階。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把兒童喜愛模仿的天性引導到作文中來。小學生作文模仿最直接的對象就是課文。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無論是其思想內容還是寫作上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都是學生學習寫作最優(yōu)秀的范文。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有時即使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寫起來仍是無從下筆,如對文章開頭如何切題,中間怎樣銜接過渡,結尾怎樣呼應全篇。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充分發(fā)揮課文在這方面提供的示范性作用,讓學生模仿借鑒,學習寫作。比如《小木船》“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回憶性結構方式;《美麗的小興嶺》“總—分—總”的結構方式;《記金華的雙龍洞》按參觀游覽順序的敘述方式;《翠鳥》“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的說明方式等。讓學生以模仿為起點,逐步領悟組織語言、連綴成篇的寫作基本章法,在模仿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后達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模仿重在學習范文的結構及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內容上的張冠李戴;二是模仿作為學習寫作的起點,要逐步地自覺地完成由依賴性向創(chuàng)造性的轉變。
四、以情感為靈魂
生活的體驗、語言的積累、模仿的手段,這些好比是構建文章的基礎材料和基本框架。一篇好的作文還必須以自己的語言和真情實感作靈魂。它必須是作者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用自己的內心去體會,最后產(chǎn)生表達欲望,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不少教師批改學生作文時,經(jīng)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學生的作文初看上去語句通順、條理清楚,中心意思也較明確,但稍一品味總覺得缺少點兒童語言應有的情趣和靈性,少年老成,太過程式化。
怎樣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個性化語言呢?首先,教師在安排作文練習時,在內容上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認識水平和審美情趣,要選擇那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最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人和事,讓學生練習寫作。其次,要允許并鼓勵學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以我手寫我心,不矯情,不造作,表達自己真情實感。再次,對學生在習作中冒出來的有個性的語言和獨特思維的靈感火花,要充分肯定并大力宣傳。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可能不夠“完美”或合乎某種所謂的“規(guī)范”,但它自然真實,是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乃至其今后的文風人品,都是十分有益的。
文無定法,作文教學亦是如此。作文教學無捷徑可走,語文教師應當樹立長遠的、全面的作文教學觀,在平時教學中扎實抓好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對每次作文精心設計,科學指導,給學生民主寬松的習作環(huán)境,讓學生寫出有自己思想的有個性的東西。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會走出教師難教、學生怕寫的尷尬地,步入教學相長、樂教愿寫能寫的新境界。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