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卜翠云
?
如何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弘揚傳統文化
文卜翠云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何充分發(fā)揮幼兒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特色環(huán)境,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在生活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并和家長攜手共育。
關鍵詞:傳統文化 特色環(huán)境 文化主題活動 家園共育
現在“漢語熱”已在全球欣然掀起,然而,我國的部分幼兒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愛玩的是芭比娃娃、機器貓、奧特曼;喜歡過“圣誕節(jié)”,卻很少知道“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針對這一現象,我園將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幼兒園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從幼兒的認知特點來看,讓他們對某事物感興趣就必須根據幼兒發(fā)展水平,以濃烈的氣氛渲染,他們才會去感受、想象和發(fā)揚、創(chuàng)造。我園以民俗文化為主線,浸潤環(huán)境,讓幼兒每天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時刻感受民俗文化的氣息熏陶。如:創(chuàng)設走廊文化,在走廊立柱上,我們用中國紅為底色,配上金色的祥云圖案,勾畫出一個個象征和諧的祥云柱。在樓下走廊的立柱之間,擺放古典風格的植物架,栽種各種植物,讓幼兒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幼兒園的主樓門廳墻壁及每個班級活動室的外墻我們都統一設計了特色文化墻——“唱經典童謠、玩民間游戲”。我們根據各年齡班的特點,把難易不同的民間游戲進行分類,各年齡段有選擇地開展民間游戲,如小班開展揪尾巴、拉大鋸、木頭人、趕小豬、騎牧馬、丟手絹等;中班開展推鐵環(huán)、投沙包、高蹺、跳繩、舞龍活動;大班開展荷花荷花幾月開、跳竹竿、跳長繩、扭秧歌、跳房子、推鐵環(huán)繞障礙等,還有大帶小的“抬轎子”。豐富多樣的民間體育游戲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幼兒各方面的體能也得到了鍛煉。
我們從兒童自身出發(fā),根據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制定了分層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遞進性、層次性。如小班開展“紅紅火火過大年”主題活動,培養(yǎng)幼兒對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興趣,了解家鄉(xiāng)春節(jié)“貼春聯、拜年、收紅包、吃餃子、吃元宵、玩花燈、舞龍”的傳統風俗,學會說新年祝賀語,并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術形式,引導幼兒用靈巧的雙手展現家鄉(xiāng)節(jié)日文化。如“春節(jié)”,我們讓幼兒“粘貼鞭炮、剪窗花和雪花、制作彩鏈和拉花、欣賞年畫、線描畫生肖等”;“元宵節(jié)”我們開展了親子制作彩燈、裝飾彩燈、做元宵等。大班開展“端午節(ji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家鄉(xiāng)的端午習俗,如:插艾葉、栓五色絲線、掛香包、包粽子、喝雄黃酒等。我們還為孩子講了有關屈原的故事,請幼兒說說吃過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在班級中開展親子包粽子的活動,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選擇購買棕葉、米、棗等材料,并先在美工區(qū)活動時指導幼兒用紙學習包粽子,掌握包粽子的步驟和技巧以及包粽子時應注意的問題。真正包粽子時,幼兒興趣更濃,包出各種口味的粽子,并請食堂阿姨幫忙煮熟,孩子分享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非常高興,幼兒通過體驗、參與包粽子的過程,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深入地了解了節(jié)日中民俗、民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傳統文化改編創(chuàng)新,增強游戲時代信息,使幼兒從一點一滴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彩。
《三字經》是中國啟蒙教育傳統的結晶,是傳統啟蒙教育長期積累的結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齊、隔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而且內容豐富,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書。我們還給三字經配上適當的輕音樂來朗誦,優(yōu)美的音樂,把學習古文當成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在朗誦《唐詩三百首》的基礎上,用唐詩新唱的形式邊唱邊跳。讓孩子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喜歡學習、喜歡閱讀、喜歡吟唱、舞蹈,終身受用,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的。
現在幼兒挑食的現象相當普遍,經過多次的談話,效果不大,有一天,又發(fā)現這種情況時,我給他們朗誦了古詩《鋤禾》,并解釋了它的意義,描繪了農民伯伯勞動時的辛苦,幼兒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義,趕緊把丟在桌上的米粒都撿了起來。以后,吃飯前我們都朗誦一下這首詩。
飯前、午睡前、離園前等小塊時間也可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謎游戲、手指游戲等;說童謠《小黃狗》《排排坐》《拉大鋸》《顛倒歌》《搖啊搖》等;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葫蘆娃》《牛郎織女》《司馬光砸缸》等,使傳統文化漸漸影響著幼兒,陶冶幼兒的情操。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讓家長走進班級,走進全園,共同把家鄉(xiāng)的民俗、美食、民謠等融入孩子心靈,讓孩子從小擁有一顆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心,從而真正實現家園攜手共育幼兒。
發(fā)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民俗文化的圖片、音像資料,制作工藝品;鼓勵家長在家多給幼兒講故事、念童謠、玩民間游戲;多帶幼兒觀看東關街老藝人的捏泥人、剪紙、小糖人等絕活表演,觀賞一年一度的淮揚燈會;到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旅游景點參觀游玩,讓幼兒從多方面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領悟其精華。
開展“傳統游戲”親子活動。推鐵環(huán)、轉陀螺、跳皮筋、踢毽子和泥巴等游戲所需成本只有幾元錢,卻可以發(fā)展幼兒身體的身體協調性、靈活性和注意力,也讓成人們再次感受到兒時的快樂,并且體會到親子游戲的幸福感。
邀請家長參與開放日活動。如一些幼兒的家長會抖空竹、捏面人、剪紙、扭秧歌、扎風箏、畫中國畫等,我積極邀請這些家長到幼兒園與孩子們互動,使幼兒對美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感知、有所體會,并從中得到快樂,拉近家長、教師和幼兒三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和歷史積淀,必將成為現代幼兒教育夯實堅厚的文化基礎;同時,現代幼兒教育的手段和理念也將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兩者必定相得益彰。
會用“心”體驗,用“意”創(chuàng)造,用“情”耕耘,讓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在孩子們身上得到更好的弘揚和傳承,培養(yǎng)出文明、儒雅、有個性的新時代好兒童,這將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方巷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安麗曄.民間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開展,《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年6月
[3]王蔚.《傳統民間游戲開發(fā)利用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