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樣例效應國內外研究人員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旨在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樣例教學法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已有了一定的應用,但在高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課教學中似乎找不到蹤影。通過對樣例效應、樣例教學法的研究綜述,探討其在高職經濟類、文科類課程教改中的應用,以市場營銷專業(yè)課程“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為例,闡述樣例效應在教材建設、教學教法及技能培養(yǎng)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樣例效應;樣例教學;教改;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4008504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簡介】左春雨(1977—),女,遼寧鐵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消費心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一、樣例效應的研究
樣例理論認為,有些概念不能用必要且充分的條件來界定,類別是以家族相似性為基礎的,人們存儲了各種類別的特定樣例,運用這些濃縮的獨立樣例作為對新事物進行歸類的標準,依據新事物與樣例的相似程度進行歸類。[1]所謂樣例效應是指人們在對新事物分類時雖然有可以利用的明確的分類規(guī)則,但是人們的分類通常還會受到先前看到的樣例記憶的影響。[2]樣例效應的研究始于Allen和Brooks(1991年)進行的實驗,后來Regehr和Brooks又進一步研究了樣例效應產生的條件。Allen和Brook、Regehr和Brook等人在實驗中所用的材料為假想的動物,在5個維度上變換特征,5個維度中3個是有關維度,只要3個維度中有2個維度的特征滿足某一類別的要求即可歸入此類。但被試即使知道此規(guī)則,當剛剛呈現的刺激與其高度相似且屬于不同的類別時,被試容易進行錯誤歸類。該實驗支持了樣例理論。他們運用復雜的類別結構區(qū)分了樣例相似性效應和嚴格的距離—邊界效應。實驗結論是被試在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對新項目進行分類時雖然受到了新項目的影響但同樣也受到先前學習的舊項目的影響。[3—4]另外Nosofsky、Kruschke、Shin和Nosofsky以及Nosofsky和Palmieri等人的研究也提供了支持樣例理論的證據。[5—9]Logan(1998)提出了認知技能獲得的實例化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技能的獲得可以用實例或者樣例學習來解釋?;谟洃浀募庸ず突谝?guī)則的加工經常是并行的,看誰在反應中最先完成,誰就占據了主導。規(guī)則加工假定隨著經驗的改變,規(guī)則是不變的,但是樣例回憶是可變的。由于儲存了這些例子,回憶時需要的時間減少了,導致回憶贏得了競爭而規(guī)則沒有。不久,反應就完全由回憶決定了,說明了自動化完成。這一理論成功解釋了大量的數據,根據這一理論,任務自動化的程度依賴過去樣例在記憶中的儲存。[10]近現代我國相關研究人員也就此類問題展開了研究。莫雷(2003)以110名本科生為被試,其中實驗2探討當學習材料中的潛在規(guī)則較難掌握時,被試是否會傾向于運用樣例策略進行歸類。結果表明:當潛在規(guī)則難以掌握時,被試則傾向于運用樣例策略進行歸類。[11]
二、樣例教學法概述
樣例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典型樣例的學習和思考,領會其中的要義,掌握問題的規(guī)律、邏輯關系或因果關系,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圖式或方法的一種教學方式。簡單來說,是教師在講授新知識點時,先向學生展示樣例,然后讓學生仿照樣例練習,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范例教學。范例教學法是德國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是為了解決知識的量的急劇膨脹與人的有限的學習時間、能力之間的矛盾。樣例教學法是眾多教學法中有著特殊意義的一種,它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化解難點,強化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辨析相近問題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教的效率和學生學的效率。樣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核心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設計“樣例”和借用“樣例”材料,使學生明確知識的核心要義,掌握知識或技能的規(guī)律,并能應用其解決同類問題、一系列相關問題,減輕認知負荷,最終實現知識遷移。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就對樣例教學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從引入概念學習開始,然后是在問題解決技能上,還有就是在“例中學”與“做中學”的結合方面,從解決理論問題到解決實際問題,樣例教學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研究表明,對于初學者來說,樣例教學法比其它教學法都有效,它是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的最有效方法。當然,樣例效應出現的前提是樣例的良好設計及樣例教學材料的有效組織。
三、樣例效應的應用及效果
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及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質量也在逐年下滑,這些學生本來就不愛學習或是存在學習障礙,讓他們接受大學專業(yè)課學習及技能學習,勢必存在很多問題,為了使這些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教師們都煞費苦心,鉆研教學方法或探索教學改革。近幾年國家大力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對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之,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對教師教學也提出很多要求。這增加了教師們的壓力。學生一方不愿意學習,教育一方要求出人才。為此,教師們紛紛進行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但不乏存在很多教師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很多教改是換湯不換藥,更有甚者的是忽略了基本的教學手段或違背了傳統(tǒng)的教育規(guī)律。一方面掩蓋了事實的真相,學生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又導致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在負擔加重引起的負面情緒下,會使學習者智力處于緩滯、低速、僵化的狀態(tài),思維活動受到牽制,學習主動性受到束縛,教學質量不升反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些經典的教學方法,把其引入我們的課堂。德國的教育家提出的“樣例教學”在基礎教育中應用很廣泛,實際上,我們高等職業(yè)教育也可以深入應用。尤其對這些在學習上沒有自信,對學習方法沒有概念的高職大學生而言,意義更重大。讓學生們通過對相關問題典型樣例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摸索出一定的學習門道,樹立自信,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高職教育的效率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實踐方面,基礎教育中的語文教學其實就帶有某種樣例性的成分,語文教材只選擇某一著名作家其代表作作為范文來教授,而不會把他的所有作品都編入教材。在理論方面,樣例教學的基本思想可以追述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在當時的很多教育文獻中都能找到相關的闡述。但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這種方法的應用少之又少。下面就以“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課程為例,談一談樣例效應在高職經濟文科類課程教改中的應用。
高等職業(yè)教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這兩年國家又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也由1998年提出的培養(yǎng)“實用人才”演化成2014年提出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任何一個學科專業(yè)都要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展開教學,經濟文科類也不例外。市場營銷專業(yè)屬于經濟文科類的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管理、服務的一線人才,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市場營銷就是營銷人員通過推銷、促銷、營業(yè)推廣及公關活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 營銷人員只有了解消費者心理,才能制定最時宜的營銷策略。因此,“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是市場營銷專業(yè)的必修課。通過這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們既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又要學會應用專業(yè)知識分析顧客心理。掌握通過觀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分析消費者心理的技能?;诟叩嚷殬I(yè)教育的專業(yè)能力及課程培養(yǎng)目標,作者探討樣例效應在該課程教改中的應用。
1在教材內容安排上突出樣例效應
整合課程內容,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擯棄以往的章節(jié)劃分,將零散的知識點根據共性進行歸類,歸納出每一模塊的核心要義并進行高度提煉,濃縮出的模塊標題就是代表整個模塊內容的樣例,這樣的上位概念是從下位概念中提煉的,有一定的典型性,上位概念的典型性有助于學生對整個模塊內容(下位概念)的記憶與理解。傳統(tǒng)“消費心理學與行為分析”教材都包括十幾章,一個知識點作為一章,如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消費者的個性、消費者的購買過程、購物情景與消費者行為、家庭與消費者行為等等。改革后的教材分三個模塊,第一模塊是認識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了解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的關系,了解研究消費心理與行為的方法,了解學習這門課的意義;第二個模塊是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實踐應用,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體系、理論根源,通過案例分析、相關實驗及實踐應用,強化知識點并學會應用相關理論分析消費者心理的能力;第三個模塊是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與消費行為,了解購買角色的內涵,復雜購買行為的五個過程,不同類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特點,影響消費者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因素。
2在教材體例設計上突出樣例效應
教材的具體知識體例是“理論+知識拓展+圖文+相關實驗+實踐應用+案例分析”,這一體例作為一種樣例范式,所有知識點都圍繞這樣的樣例展開描述。每一知識點都配有相關案例、實踐應用、圖片、知識拓展、相關實驗,這些內容都選取最具典型性的樣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掌握知識點的實際應用,突出實戰(zhàn)應用技能,強化知識記憶與應用的效果,強化知識、技能的遷移能力。這樣設計使教材內容自成樣例,每個模塊、每一個任務,都按這樣的內容樣例羅列知識點,學習者通過閱讀自成范式,即方便教師教,又方便學生學。
3在技能培養(yǎng)項目設計上突出樣例效應
樣例效應從國外到國內,從理論水平到學習實踐均有了豐富的研究。根據課程教學的能力目標,結合不同的實訓項目,采取不同的樣例教學,設計三個具有典型性的綜合實訓項目作為樣例。一是廣告設計,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設計廣告;二是自我分析,通過自我分析慢慢讓學生學會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三是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扮演消費者和營銷人員,明確購買行為中的五類角色、購買決策的五個過程,購買決策過程中消費者的行為,營銷人員在整個購買過程中應有的行為,從而對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施加相應的影響因素,最終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讓學生通過實訓任務的練習掌握核心技能。核心技能的掌握一直是教學的難點,也有研究表明學生對于學習內容中的隱性知識點較難理解時,就會傾向于運用樣例學習。因此,樣例實訓項目的設定尤為重要,它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學生通過三個經典樣例實訓項目的練習,屢清課程內容的繁雜知識點,把有限的學習精力集中到核心技能訓練上,從而促進對專業(yè)技能的掌握。
在每一個實訓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樣例效應同樣貫穿其中,廣告設計和角色扮演兩個實訓采用變式樣例,自我分析實訓項目采用常式樣例。常式樣例是指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的樣例;變式樣例是指變化的靈活的樣例。常式樣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一般性的技巧,變式樣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靈活的變通的技巧,促進知識、技能的拓展和多樣化發(fā)展。比如:廣告設計實訓,涉及知識點是理論,理論中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在營銷中應用最多的是“聯(lián)想”,教師會選取典型性的樣例視頻廣告(金融保險廣告、臺灣麒麟啤酒),讓學生理解理論,明確其在廣告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并體會知識點及技能點,再選取歷屆學生優(yōu)秀作品(典型性樣例)欣賞,然后自主模仿練習。角色扮演實訓項目涉及的知識點是消費者的購買過程與購買角色,即讓學生通過表演,熟悉不同購買角色和消費者購買過程,領悟每一購買角色的意義,明確在整個購買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營銷人員可利用的營銷時機及工作步驟。教師會讓學生觀看不同主題、不同表現形式的優(yōu)秀視頻作品。通過變式樣例豐富學生們對事物的認知。這樣一來,學生們受到典型性樣例的影響,會強化技能樣例在記憶中的儲存,未來會自動化完成類似任務。這門課程名稱是“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自我分析是這門課最基本的一項核心能力。因為學生只有先充分認識自己,進行自身的心理與行為分析,才能正確地分析消費者。因此,教師設定這個實訓項目,讓學生通過個人成長過程的回顧,對自己進行分析。它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是社會知覺、人格、自我意識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這個實訓項目,不僅明確了知識理論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去分析消費者。教師通過親自撰寫個人成長報告,作為常式樣例,樣例分析的內容、結構,讓學生進行遷移仿寫,最終使學生這一項能力達到一種自動化的水平。樣例效應在技能培養(yǎng)項目上的應用,對高等職業(yè)院校技術技能培養(yǎng)產生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提高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重效率,使得樣例效應的實踐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應用樣例效應時的注意事項
樣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通過教師選取典型樣例,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及學習方法,并把科學的系統(tǒng)性與學習者的主動性統(tǒng)一起來。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樣例效應,應用樣例效應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適時改進或變換自己的教學法,選取最適宜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學習或知識、技能的掌握變得更加省力和更加有彈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教與學的最優(yōu)化。
1樣例教學在內容上強調三原則
樣例教學在內容選擇上要符合基本性、基礎性、樣例性三原則。基本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不能違背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不能舍本逐末。讓學生了解課程的基本概念、知識的基本結構、問題的基本規(guī)律,是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選擇樣例教學時不能忽視課程中基本知識的樣例教學,這是最基本的原則?;A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設計樣例內容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事,便于學生接受與掌握。樣例內容樣例性原則,要求教師選取的或設計的教學內容是精挑細選的、能起到示范作用并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的基本知識。
2教學中注意樣例教學與規(guī)則表征教學的有機結合
類別表征的形式不僅是樣例信息表征還有規(guī)則形式表征。樣例效應不一定完全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橫看成嶺側成峰”,這種現象也客觀存在。盲目依賴樣例相似性進行教學是不全面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性,以偏概全可能會導致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錯誤理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注意樣例教學,又要注意規(guī)則表征教學,將二者有機結合。莫雷在《規(guī)則策略和樣例策略在歸類過程中的運用》文章中通過實驗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當信息要素簡單且易于掌握時,學生傾向于規(guī)則表征,當信息要素較難掌握時,學生才傾向于樣例表征。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科內容、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應用案例教學法同時,融合規(guī)則表征等其它教學法。
3樣例教學中融合變式教學
變式教學就是在保持問題本質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形式變式、內容變式或方法變式等不同形式,不斷地變更問題情境或改變思維的角度,使事物的非本質屬性不斷遷移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用樣例教學過程中,要對典型樣例進行多角度解析、構建或重組,通過多維度、多元化的變式教學,實現記憶的語義表征和情節(jié)表征雙重表征,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雙重認知。這樣,樣例效應會發(fā)揮作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生掌握問題的本質,防止知覺和表象對其掩蔽。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將相應的知識體系表征在大腦中,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加強變式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品質,增強其應變能力,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與運用。
【參考文獻】
[1][2]Murphy G L. The Big Book of Concepts[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2.
[3]Allen S W, Brooks L R. Specializing the Operation of an Explicit Rul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1,120(1):3—19.
[4]Regehr G, Brooks L R. Perceptual Manifestations of an Analytic Structure: The Priority of Holistic Individu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3,122(1):92—114.
[5]Nosofsky R M. On Exemplarbased Exemplar Representations: Reply to Ennix[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88,(117):412—414.
[6]Nosofsky R M. On Further Tests of an ExemplarSimilarity Approach to Relating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1,(17):3—27.
[7]Kruschke J K.Alcove. An Examplebased Connectionist Model of Category Learn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99):22—44.
[8]Shin HJ, Nosofsky RM. Similarityscaling Studies of “Dot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2,(121):278—304.
[9]Nosofsky R M, Palmieri T J. An Exemplarbased Random Walk Model of Speeded Classific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7,(104):266—300.
[10]Logan G D. Toward an instance Theory of Automatization[J].Psychological Riview,1998,95(4):492—527.
[11]莫雷,陳戰(zhàn)勝.規(guī)則策略和樣例策略在歸類過程中的運用[J].心理學報,2003,35(1):29—36.
(編輯/樊霄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