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文
?
天價學區(qū)房的荒誕與中國教育治理的困局
文/陳志文
簡 介
陳志文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中國教育網(wǎng)總編輯
被反復熱炒的天價學區(qū)房:只有錢可以擇校凸顯擇校政策的荒誕與尷尬,也反映了近年教育治理上的誤區(qū)與尷尬。
日前,北京一間只有11平方米的破敗的老房子,因為是著名的北京實驗二小的學區(qū)房先被報道說炒出天價,又有媒體跟蹤說子虛烏有,成了新聞熱點。
無獨有偶,幾乎與此同時,教育部發(fā)文,明確2016年義務(wù)教育招生入學要“科學劃片”,改單校劃片為多校劃片,對執(zhí)行多年的嚴格按戶籍學區(qū)入學政策明顯回調(diào),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又回到了另外一個原點。有人感嘆:學區(qū)房白買了,甚至有人揚言要起訴教育部。
學區(qū)房這個詞在近5年的中國異?;鸨?,價格飛漲,這些都源于多年前對擇校治理上的一個基本政策:堅決取締各種測試、考試等以成績選擇的其他渠道,嚴格按戶籍,學區(qū)走,以確保公平。這一政策的出臺背景我不熟悉,但擇校治理政策顯然是在專家輿論的蠱惑下,照搬了美國在公辦學校擇校治理上的做法:不讓擇校,確保公平。
嚴格按學生所在戶籍與學區(qū)走的結(jié)果,必然制造另外一個尷尬局面:學區(qū)房暴漲,表面上不讓一個人擇校,不讓用錢,用權(quán)擇校,但實際上給擇校開了一扇大大的正門:用房擇校,也就是用錢擇校,顯然是另外一種不公平,甚至在強化階層的劃分,帶來房地產(chǎn)市場的扭曲。反復熱炒的天價房,讓這一政策再次受到輿論的苛責、批判。
這些年來,面對擇校、負擔、應試教育等等,教育部門殫精竭慮,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下了狠手,試圖改變這些焦點、難點問題。應該承認,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教訓也不少,一些政策最后不得不回調(diào),擇校治理就是一例。
在這些不接地氣的政策中,大多都是盲目學習西方的教育治理措施導致的,這也是最近幾年教育治理上最大的誤區(qū)之一,需要我們深刻反省和檢討。
美國的擇校政策是其社會治理政策的一部分,是與其社會制度與文化關(guān)聯(lián)的,我們并沒有與之相關(guān)的條件,照搬必然水土不服。
為什么學美國的擇校治理政策在中國水土不服?我們首先需要分析一下美國在擇校治理上的做法與其關(guān)聯(lián)的條件,就明白其中的問題了。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因為政治體制不同,無論哪個行業(yè)的民生,政府都是?;A(chǔ),保公平,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因此,他們在擇校的治理上,思路很清晰,如果對教育有較高期望與要求,就用自己的錢去選擇:上私立學校,因為最好的中小學都是私立學校。對于公辦學校,嚴格按居住地就近入學,即公辦學校是不允許擇校的,是一刀切。但在實踐中,很多不愿意花太多錢,或者沒有那么多錢的人,利用政策的機會,通過一所好的公辦學校附近的房子或者租房子的方式,實現(xiàn)選擇一個優(yōu)質(zhì)的公辦學校的目的,這就是“學區(qū)房”這個詞的來源。源自美國,而且是當下的美國。
總結(jié)一下,美國的擇校治理思路簡單而清晰,但是有幾個前提:第一,最好的學校,都是私立中小學,有選擇余地,有充分供給。美國的38000所高中,其中私立的就占到了近一半,非常發(fā)達,最好的也全部是私立的。第二,擇校的人是少數(shù),而不是多數(shù)。因為社會保障制度,因為文化因素等等,有擇校需求的,還是相對少數(shù),尤其不那么強烈瘋狂,即擇校需求與沖動不是那么高。
我們中國呢?顯然這兩點都不存在。第一,我們最好的中小學仍然是公辦的。第二,我們有擇校需求的家長與家庭遠遠高于他們,幾乎是全民擇校。也就是說,我們的擇校需求與沖動是巨大的,甚至是全民擇校,但是我們合法合規(guī)的供給方是不存在的,因為最好的中小學并不是民辦學校,都是公辦的。我們照搬美國這一治理政策的結(jié)果,就是把家長都擠到了學區(qū)房這個渠道上,學區(qū)房不瘋狂,根本沒有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表面上保公平的同時,公開制造了另外一個更敏感的不公平問題:用錢可以公開擇校,只能用錢擇公辦學校。
“因為資源不均衡,學校之間差距過大才導致?lián)裥帷笔菗裥V卫砩献畲蟮乃枷胝`區(qū)。通過資源均衡解決擇校是一個經(jīng)典的偽命題,擇校熱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中國人的擇校沖動與需求。
與此關(guān)聯(lián),我們在擇校的治理思路上,還有一個錯誤的指導思路與理念:因為教育資源不均衡,學校之間區(qū)別很大,才有這么多中國人擇校。這也是無數(shù)教育專家與社會公知經(jīng)常講的一句話,也成為我們政府部門治理擇校的一個指導思想,即: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資源均衡,把學校都辦得一樣好,就沒有擇校的矛盾了。
這顯然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不可能徹底解決擇校問題的。把學校辦得都一樣好,都辦人大附中,實驗二小,是根本沒有可能的,這不僅在理論上存在問題,在實際中也不現(xiàn)實。學區(qū)房這個詞來自美國,來自當下的美國。美國是世界上經(jīng)濟教育最發(fā)達的國家了,公辦學校之間還是不均衡的,甚至區(qū)別很大,比如舊金山的惠妮中學就是當?shù)氐墓k超級中學,周邊學區(qū)房的房價高企,為什么?
我們?nèi)绻矫绹?,加拿大華人聚集的城市看看,到美國加拿大著名的公辦學校周圍看看,主要是誰在買學區(qū)房,誰在推高學區(qū)房的價格?我們到舊金山看看遍布著名的公辦學校周邊的輔導班,我們就會明白,擇校與文化的關(guān)系是多么重要,這根本不是教育資源均衡的問題:中國人到美國瘋狂擇校,到加拿大也瘋狂擇校,而不僅僅是中國。這恐怕是我們在治理擇校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個現(xiàn)實因素,也是最大的問題與困難。
我們也可以在北京的海淀黃莊做一個小測試,問問100個家長,當你有選擇權(quán)時,你愿意選擇南邊的人大附中還是北邊的北大附中,我相信選擇人大附中的家長會大大超過北大附中,這兩個學校區(qū)別就那么大嗎?
2000多年前,孟母擇鄰,連我兒子都會說,這就是最早的擇校。而這個觀念觀點幾乎滲透在我們骨子里,也一直當作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宣傳。
教育治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涉及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社會制度、教育理念,還涉及很多隱性的東西,如文化。中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無以復加,到了一個極致,這是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沒有的,更加劇了中國教育治理的復雜性。因此,在中國的教育治理上,絕不能,也不應該輕易照搬別人的做法。比如擇校。在民辦中小學教育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在面對如此瘋狂強烈的擇校沖動下的家長,我們絕不應該簡單套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治理的思路,擇校的思路。
擇校治理上,我們一定要結(jié)合中國的國情、文化,以及社會管理制度,實事求是,以“機會均等”為核心,找到符合自己的辦法:考試應該是選項之一。
因此,我對此次多校劃片政策的調(diào)整叫好,不是說政策完美,而是終于意識到此路不通。我們必須立足自己的國情、文化,探索自己的擇校治理,教育治理的道路。但顯然,僅僅多校劃片還不夠,只是對過去錯誤做法的適當調(diào)整,面對全民擇校這個現(xiàn)實,我們還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勇氣,拿出一些接地氣的政策與辦法,而不能只是講理論正確,道義正確。
在擇校等教育治理上,首先我們需要承認這種需求是強大的,甚至是瘋狂的,一個階段也不可能改變,是合理存在,這是我們擇校治理的基礎(chǔ)。美國的公辦學校入學治理上,實際上是不承認這種需求是合理的,因此是一刀切,不允許的,只能絕對地按居住地走。
我們承認這種需求是合理的,也是強大的,但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在供給方,即最好的學校幾乎都是公辦學校的背景下,我們怎么辦?顯然不能采取不允許在公辦學校上擇校,把家長逼到用錢買學區(qū)房擇校這一條路上。
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在公辦學校擇校(事實上這些年也沒有完全禁絕),在擇校的治理上要保公平正義,我認為最切實可行的就是需要解決機會均等,至少給多種公開的機會與制度,而不能只是錢的均等。在這些多種方式中,有一條就是成績篩選,也是最現(xiàn)實的一條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最吻合中國文化的一條現(xiàn)實道路。
通過考試擇校,給了沒有錢的人一個可行的機會,是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把學生負擔降到最低。動輒講民意,辦老百姓滿意的教育,這個辦法完全可以做一個公開的意見征求。
考試只是手段,任何考試與負擔沒有任何直接關(guān)系,考試也不是和義務(wù)教育本身對立的,我們不能生搬硬套,畫地為牢。
當然,有很多專家聽到這會馬上跳起來說,義務(wù)教育是不允許有考試選拔的。
為了確保每一個人讀書的權(quán)利,的確在義務(wù)教育階段是不允許以考試為選拔方式的,但反對的前提是以考試篩選基本的受教育權(quán),在充分保障入學權(quán)利的基礎(chǔ)上,通過考試做一些篩選并非不應該,也不違背義務(wù)教育的核心宗旨,否則,美國的公辦中學中天才生的篩選測試都應該禁止了,事實并非如此。
在這個措施的認知上,我們還必須破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混亂的邏輯。即負擔是因為有考試,有考試就有負擔,就加重了學業(yè)負擔。
負擔首先是一個心理感受,喜歡玩游戲,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累,不覺得是負擔,但是如果不喜歡,3分鐘都是負擔。其次,如果對自己有期望,把自己定位為精英,無論在美國,英國還是中國,負擔都必然要比一般人重,天經(jīng)地義。也就是說,負擔最本質(zhì)上是和自己的期望有關(guān)的,不是別人強加的。
有考試就有應試,想要好成績必然就需要付出,這些負擔從本質(zhì)上和有無考試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和考試難度也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目前的中國教育現(xiàn)實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統(tǒng)一的選拔考試不是增加了負擔,恰恰是最有效的減負手段。
目前中小學負擔的重災區(qū)為什么是小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試,學校為了招到好學生,以各種名目變相測試,為了上名校,家長孩子不得不去上各種“坑”班,特長班,參加各種競賽,結(jié)果卻導致負擔大幅度增加。初中升高中是公開考試,高中考大學是公開考試,這把考試的尺子所明確的,也只有一個,負擔反而大幅度降低。我們?nèi)タ纯磳W而思這類上市公司的財務(wù)報表也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其收入的核心是來自小學培訓,而不是中考,高考。中考高考的培訓市場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小學階段的多。
教育是一個專業(yè)問題,教育治理更是一個專業(yè)問題,不是什么人都明白的,即便你是院士,科學家,名人,教育決策部門需要擔當,需要實事求是,不被專家與輿論綁架裹挾。
總之,在教育治理,在擇校治理上,只要抓住了機會均等這個核心,結(jié)合中國文化,中國人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擇校治理思路與方案。當然,不是說別人的不能借鑒,恰恰需要積極借鑒,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認清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核心與本質(zhì),自己所處的社會治理環(huán)境與文化,在借鑒別人時,也必須厘清根本思路與邊界條件,而不是盲目套用其辦法。
回顧這許多教育治理的昏招出臺過程,大多都遵循了這樣一個過程:名人專家動輒以應該如何,言必稱美國怎樣,并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與壓力,最后往往直接影響了決策。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相關(guān)決策部門更需要有勇氣與擔當,絕不能屈服于一些理論正確與道義正確,屈服于輿論與“專家”的狂轟濫炸,被裹挾誤導。
教育是一個專業(yè)問題,教育治理更是區(qū)別于專業(yè)研究的一個管理問題,即便你是教育專家,也未必是懂得教育治理、教育管理的。但是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很多名人專家喜歡以自己的感受與個案談教育,批判教育,為教育下指導題,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搞金融經(jīng)濟的,搞自然科學的,甚至連畫漫畫的,寫小說的,都紛紛大談教育,而這些名人大家的言論,往往會因為其社會影響,而不斷被放大,形成輿論壓力,進而誤導教育的治理。我們一定要清楚,專家、院士、名人、作家,只是在某個限定領(lǐng)域的專家權(quán)威,并不是哪個行業(yè)專業(yè)都懂的。也絕不是你當過家長,當過學生老師,就認為自己是懂教育的。我們教育決策部門與具體管理人員,一定要實事求是,頂住這些壓力,走出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我們的家長專家輿論,也需要給最大的寬容與支持,也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治理不再來回打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