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品
摘要: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chuàng)造,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yǎng)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意識;培養(yǎng)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碑斀裆鐣幱谥R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的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潛能,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作為教育的主陣地, 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責任。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新事物,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研究怎樣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的是: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由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的角色;評價的方法、手段及內容也要變化。數學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教學組織形式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廣大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理念,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組合作學習。
二、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廣大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中要有一個科學的態(tài)度,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將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也可能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fā)展也是不利的。
三、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系
任何教學組織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要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匯報交流,或者讓組長做小老師,而要培養(yǎng)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合作意識
數學學科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因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或對解決數學的問題,只要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這種個性的大好時機。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觀察分析每個學生,善于發(fā)現和利用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和特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發(fā)展的空間,使他們的思維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揮。在教學中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用豐富多采的集體活動來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如組織一些集體的小游戲、讓學生到前面來發(fā)言,請學生示范。同學彼此之間傳達知識、態(tài)度和感情,活躍小組活動的氣氛,積極提建議與應答。教師應在語言表達上給予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運用,形成習慣。
五、讓學生感受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教師要具備課堂的駕馭和操縱能力,及時引導學生去學習,解答在參與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感受和追求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體驗,真正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去,共同產生學習的認同感,欣賞自己在實踐中的領悟、理解、交流、合作的能力,樹立團結協作、并肩提高的信心,變被動接受為積極參與的愉快情節(jié),使每一位參與者不僅充分表現自我,而且在與人合作中學會接受他人,取長補短,從而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例如:“圓的面積”一課學習重點是通過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能利用舊知,自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學習中,首先由學生回憶、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類推出圓的面積公式是否也可以將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來呢?通過設疑,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在明確學習任務后各小組經過初步考慮,對問題進行逐個分解,首先提出了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轉化?解決化曲為直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轉化成哪個平面圖形?第三個問題是圓和轉化成的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先后次序,各小組就著手展開第二次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動手動腦參與面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表現出較好的鉆研精神,小組合作研討使學生在思維的比較中讓問題得到了解決,萌發(fā)出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隨后,各小組在反饋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不僅認真傾聽同學們的發(fā)言,還不斷提出疑問或補充。更為重要的,學生意識到集體的智慧遠遠超過了個人的聰明,合作研討使問題得到最優(yōu)化解決。最后,當同學們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興趣盎然。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環(huán)境下,教師必須時刻把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根主線,時刻變換自己的身份,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達到主動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習效率,順利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