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勛偉
【摘 要】在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開始向著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體方向發(fā)展,并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加強中職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將成為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重點。本文探討了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閱讀教學 人文教育
一、引言
現(xiàn)代社會要求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職業(yè)技能,同時還要擁有較高的綜合職業(yè)素質。人文素養(yǎng)是綜合職業(yè)素質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目前的中職人文教育現(xiàn)狀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語文課程的人文屬性決定了其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中職學??梢越柚Z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二、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yǎng)現(xiàn)狀
(一)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yǎng)
所謂人文,是指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則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民族、群體所共有的符號、價值觀以及規(guī)范等;人文精神則是指人們在掌握人文知識時所形成的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品質等,具體來說還包括人們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處事原則以及道德品質等。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對于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授和社會生活的實踐,塑造學生的人格、生存意志以及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求真、從善、愛美。
(二)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當前的中職學校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過分重視語文閱讀的工具性,忽視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2)過于強調學生主體,而忽視教師的引導功能;(3)過于依賴學生的集體學習和統(tǒng)一教學,卻忽視了個體差異和獨立思考;(4)過分提倡探究性閱讀,雖然能夠放得開,卻收不攏。
三、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教育內容要點
(一)生命意識教育
中職語文閱讀教材中所采用的閱讀文本通常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意識。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飽含了作者對于生命個體意義的追尋以及生活加之的思考;而《我與地壇》則警示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以教育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明白如何更好地生活,這些都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強調生命意識教育的豐富元素。
(二)愛與責任意識的教育
愛與責任意識的教育重點,包括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層面,要求將建功立業(yè)、承擔家庭社會責任作為崇高追求。我國自古以來講求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愛與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是人文教育的重點。例如:在學習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可以學習到鄒忌對齊王的委婉勸喻,其中體現(xiàn)出了不計個人利益,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而學習《鄧稼先》,則能夠深入理解主人公舍己為人、為國為民的大愛之情,蕩滌靈魂,是實踐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理想與意志的教育
理想和意志是中職學生健康成長的兩種重要因素。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缺乏意志的教育,就很可能僅僅空有理想,難以堅持,從而半途而廢。例如《過萬重山漫想》,即向學生充分地展現(xiàn)了不畏艱險、不屈不撓、敢為人先的精神和意志;而《回憶魯迅先生》,則教育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工作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四)審美意識的教育
入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多都具有美育功能,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例如學習《赤壁賦》時,即可在讓學生領會自然山河壯美氣勢的同時,欣賞到人的精神風貌;再如《邊城》《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等文章,都能夠向學生展現(xiàn)出人物的高尚情操。
四、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教育
(一)注入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進行人文教育時,其核心內容應當是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可以從人物形象、環(huán)境背景、語言表達以及描寫方法等方面,探討作品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另外,教師還應當懂得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審美的需求,從而挖掘文本內容中所傳達出來的人文精神內容,如親情、友情等,并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感情之美,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增強語文課堂的審美趣味性
美文需要美教,這就是經(jīng)常提到的細讀教材達到的效果,教師應當對教材中名文美篇的精華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耐心的咀嚼,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些語文篇目中所蘊含的內在美,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美、領略美,從而對學生的審美觀念加以誘發(fā),使學生逐漸形成精神方面的知識渴求。
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話題,讓學生以此為抓手來自主品讀:“經(jīng)典美文常讀常新,在不同人的眼中會呈現(xiàn)不同的美。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美點?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展示話題為:我欣賞《荷塘月色》的____之美?!?/p>
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話題:(1)今夜月明人盡望——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賞:①朦朧淡雅的畫面之美;②動靜結合之美;③虛實相生之美;④月下荷塘朦朧之美。(2)清詞麗句必為鄰——清新典雅的語言欣賞:①多角度描寫之美;②煉字之美;③疊詞運用之美;④比喻之美;⑤通感之美。
(三)尊重學生主體性,提倡個性化閱讀
人文教育倡導的是“以人為本”,因此要求關注學生主體以及個性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提倡尊重文本和作者,發(fā)展學生個性化閱讀。由于不同的人對于作品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在閱讀學習中,需要重視讀者自身的經(jīng)驗積累、所掌握的知識和思考的角度等。以文本的個性化閱讀為基礎,如果出現(xiàn)超出文本或作者理解范圍的問題,教師就應當進行適當?shù)狞c撥,重視學生自己的個性理解,從而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等充分調動起來,從多方面去學習作品的生活、審美意識,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
(四)結合寫作表達人文態(tài)度
言為心聲,在寫作中融入人文精神。語文課中,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作為教師,我們教會了學生“思想要明確”“立意要高”“選材要典型”“要寫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結果,學生的作文假、大、空,嚴重與生活脫節(jié)。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忽視了“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這一重大事實。真實才能感人,生活本身是五彩斑斕的,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寫出來就是一篇充滿生命色彩的好文章。教師要放飛學生心靈,讓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寫真事、訴真情,回到學生本體,鼓勵學生感悟生活、體驗人生。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其實就是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
(五)實行探究性學習
所謂控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重視問題的提出、解答,知識的聯(lián)系與應用。探究性學習將學生帶入動態(tài)、開放、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模式,通過對閱讀文本的探究和討論,建立開放性的探究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創(chuàng)造力,進而將語文閱讀探究性教學和人文教育有機融合。
(六)開展人文實踐活動
教師應當積極賦予語文課以創(chuàng)新和開放性,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積極性,從而豐富其精神生活和文化素養(yǎng)。另外,教師應當注意幫助學生在業(yè)余活動中融入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娛樂性,實施全面的素質拓展教育,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七)倡導誦讀閱讀教學法
中國傳統(tǒng)教育特別重視熟讀和背誦,以讀為上、為美。誦讀是培養(yǎng)書面語語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通過誦讀文本,學生想其景、揣其義、摹其情,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涵養(yǎng)了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學《安塞腰鼓》一文時,我們要關注到“腰鼓隊那充滿天地間的生命活力”這一人文主題,之后將課文剪輯為一篇《安塞腰鼓》朗誦材料,在學生如癡如醉的朗誦中,在學生充分的活動中,“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的教學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實了。
五、結語
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底蘊的提高提供了重要途徑,而人文素質的教育則需要以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載體和媒介,要求中職教師能夠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采取豐富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展人文思想,繼承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文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J].快樂閱讀(中旬刊),2013(11):26.
[2]曹耀清.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4):57-58.
[3]王風良.人文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體現(xiàn)[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09):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