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可明 張文霞 王雪瑩
【摘 要】《機械基礎》是一門機械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具有概念、名詞、原理多,內(nèi)容抽象,實踐性強等特點。而我們職專學生學習基礎差,極易使學生產(chǎn)生懼學和厭學的情緒,這是令大多數(shù)機械基礎老師很頭痛的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就如何提高《機械基礎》教學效果總結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借此機會與大家進行一下交流。
【關鍵詞】專業(yè)基礎課 教學實踐 教學效果
1 展開“問題”,建立主線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路要清晰,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因而要求教師備課時不能
盲目,而是在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有意識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
主線備課,教師授課時按這樣的思路組織教學。這樣學生在聽課時,他們的腦子才會不停
的思考,注意力才能集中。
例如:在學習螺旋傳動時,可以這么設計:
(提出問題)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螺紋的基本知識,知道螺紋可以用來進行連接,那么除了進行連接以外,螺紋還可以用來干什么呢?
(分析、解決問題)我可以提示一下,我們鉗工車間的臺虎鉗是怎樣工作的,讓大家得出結論,就是還可以用來進行傳動,從而展開今天要講的課題---螺旋傳動。那么,接著讓同學們動腦筋思考一些應用螺旋傳動的例子,再總結出其應用形式及移動方向的判定,導出今天所講的全部內(nèi)容。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課堂問題,首先由教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藝術,使學生能馬上提起對這一問題的興趣,能引起學生的興奮,就像我們看小說和電視劇一樣,有去探尋“為什么、怎么樣”的欲望,一步步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所講的課感興趣。
2 創(chuàng)設情景,“學”中求新
教學情境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創(chuàng)設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設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則是激發(fā)他們動腦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學生具有明顯的情感傾向和意志傾向。通過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或具體事例來創(chuàng)設情境,可活躍課堂氣氛,興奮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聯(lián)軸器、離合器、制動器”時,講到制動器時,我引進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如果我們在平地上快速騎車,然后剎車。請大家選擇自行車制動的最有效的辦法:A 剎前閘;B剎后閘;C先剎前閘,后剎后閘;D先剎后閘,后剎前閘。課堂立即活躍起來,這個情境促使學生產(chǎn)生競爭心理,大家立即發(fā)表意見。因為他們太熟悉自行車了,也有剎車“經(jīng)驗”。結果,選“D”的同學最多。但是答案是“C”,自行車的前閘制動,后閘減速。同學們所以選“D”,是注重了減速,而問題是“制動”。從而引入“制動器”的教學。可請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自己所了解的制動實例。最后得出結論:各種形式的制動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實現(xiàn)制動的。創(chuàng)設情景是教學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學生的情緒,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大大增強了主體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以求得新的知識的發(fā)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 結合生活,引用實例
《機械基礎》這門課中講了許多原理性的知識點,有一些原理很難理解,作為老師,我們不是講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務,關鍵是要讓學生聽懂并且真正掌握,這時就需要我們多引用一些生活中經(jīng)常能夠見到的例子來說明高深的知識,也許你講了很多,但可能不如一個例子更有說服力。
例如:我在講液流連續(xù)性原理時,通過公式推導同學們好像已沒有疑問,但對其實際意義還很模糊,我就舉了下面的例子。因為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nóng)村,所以對澆地都很熟悉,大家都用帶(農(nóng)村澆地用的一種塑料的帶)澆過地,若你用手將帶捏扁,這時水流速度會怎樣變化?大家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水流會加快而且沖得遠。若將手松開,水流又會怎樣變化?同學們會說水流速度會減慢,這就得出一個結論:捏扁水管相當于管路截面變窄,水流速會增大,反之會減小,也就是液流連續(xù)性原理。我相信通過這樣一個實例,同學們不僅更明白這個原理,而且會掌握得很牢固,所以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學科的很多內(nèi)容如各種機構的教學,要求有動態(tài)的演示,這時,如果我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會使枯燥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形象,還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時,采用CAI課件,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凸輪機構的從動件運動規(guī)律,以及間歇運動機構的特點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會使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是這樣!原來就這么簡單!在教學過程中,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得以加強,使看似遙不可及的問題簡單化。聲、像、文、圖并茂的教學信息,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機械基礎》中專業(yè)知識點多,教師授課中不能“填鴨式”,一味地把結論公式硬塞給學生,而應按思維過程規(guī)律,引人入勝地提出問題;重點把握分析問題,“旁敲側擊”;聯(lián)系實際地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具有啟發(fā)性、現(xiàn)實性, 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鍛煉,避免了學生一味被動地聽,腦子不動,死氣沉沉。因此,教師充分掌握好以上幾個方面,才能提高授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列林.機械基礎實驗系列教學改革.《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年第6期.
[2]張學禮.機械基礎(第2版)[M].北京:機械出版社,2007年.
[3]《中專職高技校機械類課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