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 要:從唱讀定義入手,對當前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唱讀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解析,并結合當前低年級閱讀教學實際,著重圍繞唱讀現象的有效解決辦法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低年級;閱讀教學;唱讀現象
唱讀,指的是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句子本身的節(jié)奏不管不顧,每個字音、字節(jié)都用同一個強調及節(jié)奏進行朗讀。正確流利、聲情并茂朗讀課文是當前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從目前小學的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唱讀已經成為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公認的“頑疾”。
一、唱讀現象形成的原因
唱讀這一教學“頑疾”的出現并非朝夕之間,而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師生雙方“左右用力”形成的結果:
(一)學生方面
低年級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并且?guī)缀醵际仟毶优?,在父母的各種呵護和過度保護中長大,這類孩子平常說話就有些嬌慣,加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缺乏一些正確的引導,聲音越來越嬌氣,久而久之發(fā)音習慣被帶到朗讀中,從而使得朗讀時也帶著唱腔。其次,低年級學生尚屬啟蒙階段,認識的字不多。朗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會習慣性停下來拼拼音,慢慢便造成一字一頓的讀法;此外,除唱讀外,還有一種更為“高階”的錯誤朗讀方法,即“喊讀”。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十足,喜歡用自己認為最嘹亮的聲音向老師和同學證明,因此,當朗讀變成“喊讀”時,一些唱腔也就避免不了了。
(二)教師方面
首先,從教師方面來說,自身的發(fā)音對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模范作用,如果教師發(fā)音不準或是帶有一些唱腔和地方口音的話,學生“唱讀”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因為朗讀不是考試和重點測試的內容,在進行教學安排時就沒有過多考慮關于正確朗讀的指導,只專注于讓學生讀準字音、識記字形;最后,過度地要求齊聲朗讀也是學生“唱讀”現象嚴重的催化劑。由于朗讀水平并不均衡,學生在齊讀的過程中基本都會存在互相等待的情況,要么拖著一個音等著其他同學趕上來或是快讀趕上同伴,于是唱讀自然而然產生了。
二、預防和糾正小學低年級學生唱讀現象的對策
小學低年級出現唱讀現象并不可怕,只要語文老師冷靜下來,對該“病癥”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地進行引導,是不難“治愈”的。下面,筆者列舉自己在教學中對預防和糾正小學低年級學生唱讀現象的常用對策。
(一)順應特點,著力預防
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在意“標簽”,并且會下意識向別人給予的“標簽”靠攏。作為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在朗讀方法上給予學生正面的積極的標簽,通過各種方式暗示學生“你們已經長大了,不要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拖拉和嬌氣”;其次,在進行朗讀之前,一定要重視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有的學生唱讀是因為不知道文章或詞句的字面意思,一旦他們了解這句話或這篇文章的節(jié)奏,唱讀情況便能有效消除了。比如《小河與青草》這一文章,教師可以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大致跟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讀出真情實感來;最后,要想從根本上防止唱讀情況,還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充分利用多媒體、簡筆畫等,營造輕松活躍的氛圍,有效預防唱讀。就《懷素寫字》這一內容來說,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有效呈現。
(二)提升能力,正確引導
低年級學生正是模仿能力強的階段,很多新鮮的事物或是感興趣的行為,幾乎一學就會。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講臺上操著方言腔進行普通話教學,要學生“出于藍而勝于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采取多種措施從學生方面下工夫預防唱讀,同時還應從自身出發(fā),加強對自身能力的訓練,積極采用各種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其次,作為教師,還應重視范讀的作用。這一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由老師親自讀給學生聽。隨著教育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便利性產品高頻地應用于具體教學中,如人聲磁帶等。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語感還未完全成熟,對于一些偏機械化的聲音無法良好吸收,教師的范讀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范讀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語言的情感、音韻及節(jié)奏,還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杜絕唱讀行為。同樣以《小河與青草》這一內容為例,如果教師能在基礎課程講解之后進行適當的范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之前講解內容的印象,同時還能從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深度理解和感受朗讀的魅力,提升學生對朗讀的熱情和興趣。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唱讀現象的形成是由教師學生雙向作用而成的,作為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學生努力,充分利用“標簽”法等途徑,順應低年級學生的具體特點,有效預防唱讀情況,還應從自身方面著力,加強對自身能力的訓練,積極采用各種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重視范讀的積極作用,通過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語言的情感、音韻及節(jié)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最終真正杜絕唱讀行為。
參考文獻:
鐘綠柳.例談語言文字訓練中的審美教育[J].學周刊,2015(34).